愛伊米

哲思|好好說話,是一個人難得的修養

人民論壇哲思,用灼熱的觀點啟迪思想,用溫暖的文字撫慰心靈。 每晚九點三十分,帶你看清世界,認識自己,慢品人生滋味。

和一個不會說話的人聊天,是種怎樣的體驗?

有人回答:根本不知道自己說話的意義在哪,聊得很累,最終不歡而散。

說話作為一門必修課,很多時候,能看出一個人的修養。

哲思|好好說話,是一個人難得的修養

01

為什麼有的人很難好好說話?

好好說話需要呼叫理性腦的力量

我們大腦裡有三重大腦:本能腦、情緒腦和理性腦。

面對矛盾時,情緒腦告訴你,要感到憤怒,還以顏色;或者感到悲傷,引起同情。而理性腦則告訴你,得好好說話,尋求矛盾的解決方案。

但大腦特性決定了,情緒腦沒這麼好說話。

1)我們的大腦裡大約有860億個神經元細胞,而本能腦和情緒腦擁有近八成,所以它們對大腦的掌控力更強。 2)情緒腦的執行速度極快,至少可達11 000 000次/秒,而理智腦的最快執行速度僅為40次/秒,相比起來簡直弱極了,並且理智腦執行時非常耗能。

理性腦力量小,運轉速度慢;情緒腦力量大,運轉速度快。

相反,情緒化表達它是我們最原始的本能,力量強、反應速度快、且省力。

因此,好好說話的難點在於它呼叫的是理性腦的力量。

挫折容易引發攻擊

心理學家戴維·邁爾斯在提到過一個“挫折-攻擊”理論,即當我們預期得到滿意的結果,卻在行動過程中遇到阻礙時,挫折便會產生,而挫折總會導致某種形式的攻擊。

不能好好說話,往往就來自期望和現實之間的落差。

這就是“踢貓效應”的由來。

情緒化表達容易上癮

為什麼我們總是不能跟家人,特別是父母好好說話?就是因為對親人惡語相向的不利影響小,對方也很少還擊,經常會讓步。

剛開始,我們也許會對親人發怒感到罪惡感,但次數多了,我們慢慢便會習以為常。

情緒表達是本能,好好說話是反本能。

因此,

好好說話,體現著一個人的自控能力和修養。

02

好好說話,從提升情緒反應的閾值開始

既然情緒化表達是難以剋制的本能,那麼我們最好的辦法就是提高情緒反應的閾值,讓情緒沒那麼容易發生。

其實生活中大多數的事,都沒到我們需要在意的地步,你發脾氣反而平白損耗時間和心力。

親人、朋友之間的吵架,也大多都是些瑣事,沒有必要花大量精力去爭個對錯輸贏。

處理好自己的情緒,是好好說話的第一步。

哲思|好好說話,是一個人難得的修養

03

好好說話,需要停止指責

《我們仨》中,楊絳先生就描述了一段她和丈夫錢鍾書的對話。

楊絳在醫院生小孩,錢鍾書說自己在家裡“幹了壞事”。

他打翻了墨水瓶,把房東家的桌布染了。

楊絳說:“不要緊,我會洗。”

錢鍾書說:“墨水呀!”

楊絳安撫他,說:“墨水也能洗。”

回家後錢鍾書把檯燈弄壞了,楊絳說:“不要緊,我會修。”

錢鍾書又放心地回家了。

親人之間溝通,少一些相互責怪,多一些理解和換位思考。

比如:

能說“對的”,就別說“你說呢”; 能說“我不知道”,就別說“我怎麼知道”; 能說“沒關係”,就別說“那你還想怎樣”……。

所以,從現在開始,換一種說話方式,溫柔地表達愛。

04

好好說話,需要把握分寸

孔子在《論語·季氏篇》裡說:

“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不見顏色而言謂之瞽。”

在不該說話的時候說話,是急躁;在該說的時候不說,是隱瞞;在不看對方臉色就貿然開口,是閉眼說瞎話。

凡事過猶不及,說話也要分場合,講究時機。

說話留三分,謹言慎行,會讓溝通更加順暢。

說出口的言語,不是簡單的漢字組合,而是一個人內心情感的流露。

會說話的人,總是能用最有分寸感的語言,表達最真實的關懷。

而把話說得得體,是一門藝術,更是一種頂級的情商。

本期編輯 | 王思楠

資料來源 | LinkedIn、十點讀書、洞見;圖片來自網路

【來源:人民論壇】

宣告: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絡,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