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如何讓人活出美來?

在世俗化的今天,美學似乎已經被人們忘記了。愛美的人大多記得羅丹的一句話:“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啥發現美的眼睛。”除此之外,再無其他的說法可以記起了。

如何讓人活出美來?

人們迷失在資本支配的世界裡,或許已經迷失了自我。要想好好生存就要掙錢,沒錢寸步難行。於是,很多人都開始投入到掙錢的大軍中去,要工作,哪怕是幹一些髒活累活,也要掙錢活著。時間長了,人們居然認為這種工作掙錢的套路是再正常不過的,即便被奴役被剝削也很正常,而“笑貧不笑娼”的傳統再次出現,讓人們失去了道德評價標準。人們似乎進化了不少,認為道德只是拿出來說說而已,並不是什麼真正的行為準則,而掙錢了才算是成功,才算是奔向美好生活的必需。其實,他們已經忽略了太多的美。

生命本身就是美的,和錢財無關。美是一種高階的發現,存在於感官感觸和意識形態裡面,並非只是掙了錢才會發現美。窮困潦倒的藝術家可以畫出優美的畫作,身無分文的詩人可以寫出優美的詩歌,沒錢買樓房的音樂愛好者可以奏出優美的音樂。於是,美就在身邊,只是缺少發現。

人的注意力似乎不容分散,大多比較單一。要是認準了掙錢,就去出賣勞動力,累個臭死,回到家能看會電視就算不錯了,還經常看著電視在沙發上睡著了。他們哪裡有時間欣賞美?當人們躲在屋裡,看著窗外豆大的雨點打在地上,漸漸匯成二尺深的積水,覺得是一種美,足不出戶,就能欣賞美,還能點外賣,讓外賣員把食物送到家門口。但是,在水裡拼命奔跑的外賣員是不能發現雨水美麗的,也不會知道在家點外賣的愜意與美好。人們看到街道兩邊梧桐樹和冬青被修剪齊整,很美,但在烈日下修剪梧桐樹和冬青的工人卻不能發現這種美,甚至要發出心底的詛咒。有人跟著網路上做菜的人學做菜,購買各種菜蔬、調料,要做美食,品嚐美食,而對於真正種菜賣菜的人來說,卻不會做什麼美食,也不會品嚐美食,不會發現什麼美食的秘密,只是匆匆吃過飯,就開始了一天的勞作。

如何讓人活出美來?

在生活節奏日漸加快的今天,人們已經被資本支配得團團轉,即便看一些電視和短影片,也只是看了被資本和權力允許播放的電視節目和短影片,卻日漸偏激,甚至要自大,自戀,其實世界根本不是那麼回事,也不是缺少美,只是他們忙於掙錢,注意力都放在了掙錢上,而掙錢卻不會產生美。掙錢很難受,除非大資本家、有權的人掙錢很容易,反而覺得掙錢很美,而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掙錢還是很難受的,在掙錢過程中很難發現美。試想,一個在流水線旁工作的裝配工,是無論如何也發現不了地板光潔,白熾燈明亮的美麗的。在路燈下撿拾垃圾的人也不會發現霓虹燈的美麗,反而覺得燈光太花哨,不明亮,還浪費許多電力。

實用主義並不是美學的大敵,實用的器物很多都具備美麗的造型。筷子的整齊之美,勺子的圓潤之美,刀叉的參差錯落之美,食物色香味的美,擺件的形象之美,畫作的抽象之美,音樂的悅耳動聽都是美,只是人們沒有閒暇發現身邊的美。是不是他們缺少系統的美學訓練?

或許是吧,但更多的還是人們欣賞美的時間被資本和權力剝奪了,以至於對身邊的美習以為常,視而不見。倘若一個在工廠工作多年的人,是不會欣賞人群整齊劃一的步調也是一種美的,而對於外人來說,卻可以發現整齊劃一的工作節奏也是一種美。山裡人總想著出山,到城市去打工掙錢,卻不會欣賞山嵐霧靄,山體高大的美,而對於平原的人,到了山裡,一定會被山的美麗所震驚,所折服。或許源於日常的習慣,人們往往對於身邊的美無法發現,而對於別處的美麗卻十分在意。變了生活的環境,變了習慣,也就變了審美的眼光。只是,人們外出旅遊的機會都很少了,也就失去了正常的判斷美的眼光了。

中國傳統美學有“中庸之道”,有“整體意識”,有“生態意識”,有“尚清意識”,有“世俗化傾向”、“多元論傾向”、“解釋學傳統”,有“言意之辨”,有無功利審美等等,只是到了現在,大多數人都不知道了,只是模模糊糊感覺某些事物是美的,卻不能說出以何種理論來判斷的,也不能說明美在哪裡。或許,人們已經不能活出美來了,也不能創造美了。

如何讓人活出美來?

所謂的美並不是地標式建築,也不是復古式建築,而是身邊普遍存在的東西。小時候,人們可以觀察螞蟻上樹,長大了以後,誰要是觀察螞蟻上樹,誰就是不正常的。人們都忙於掙錢,哪裡還會觀察螞蟻上樹呢?

要思考美學的普及問題,讓學生們都能接受美學教育,體現美育思想,也讓人們有閒暇欣賞美,創造美,才會讓人們活出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