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道德經:一個人,是福還是禍,全在於自己的內心

有時候,壞事中包含了變成好事的徵兆;有時候,好事即將到來時,壞事也可能隨之而來。

道德經:一個人,是福還是禍,全在於自己的內心

一、禍福相依是一種辯證思想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這句話體現著《道德經》中辯證法的思想。

它在告訴人們,福和禍往往都是同時存在的,可以相互轉化,我們看到事物的眼前和當下,卻可能會忽略背後那些可能發生變化的方面。

在遇到重大事情發生時,會措手不及,不知該如何去處理。

在這裡,《道德經》的作者老子,他強調了變化的可能性,認識到變化的重要性。

按照這樣的思路,當我們在遇到困難的時候,其實,都已經孕育了轉機的種子,而各種繁華的背後,卻常常暗藏著危機,甚至面臨毀滅。

這個思想,和他關於“道”的認識是一致的。

道德經:一個人,是福還是禍,全在於自己的內心

二、對同一件事的解讀截然相反

有個案例,說一位音樂大師,在上場之前,給自己帶了一個美麗的花環,當他走上舞臺,很很認真地指揮樂隊時,花環上的花瓣紛紛掉落到地下。

這時,有一位觀眾說,等這個大師演奏結束以後,他會站在一堆美麗的花瓣之中。

與此同時,另一位觀眾卻不容樂觀,他比較憂傷的說,看著花瓣掉落,到演出結束的時候,他的脖子上,只會掛著一道空空的繩索。

同樣一件事情,在不同人的眼中,視角不同,思維方式也完全相反,得出的結論更是截然不同。

道德經:一個人,是福還是禍,全在於自己的內心

三、樂觀的盲人從不悲傷

有一位盲人,先天性眼瞎,別人都覺得他很可憐,可這個人的性格十分開朗,生活總是過得很愉快。

有人覺得很奇怪,就問這個盲人:作為一個眼睛看不見的人,你不感覺到痛苦嗎?

他笑了,淡然地回答:我有什麼痛苦?如果和聾子相比,我可以聽得見不同的聲音;和啞巴相比,我可以講話;和下半身癱瘓的人相比,我可以走路。就算眼睛瞎了,卻也沒有覺得有多麼痛苦。

這是因為他調整了比較的物件和方法,用自己優勢的方面去和別人的不足相比,把事情向有利於自己的方向去思考,這樣就過得比一般人更快樂一點。

道德經:一個人,是福還是禍,全在於自己的內心

四、利導思維和弊導思維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如果看問題的角度不同,那麼能看到的東西也完全不同。

日本學者春山茂雄提到:想好事,好事便會降臨,想壞事,壞事也會敲門。

這種想法,這種思維,也就是所謂的利導思維和弊導思維。同一件事情,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結果迥然不同。

擁有利導思維的人,總是能夠保持開朗、樂觀、向上的心態,能正視現實,面對現實,控制自己的情緒。

反之,一個擁有弊導思維的人,常常心胸狹窄,缺乏自信,遇事悲觀而絕望,容易陷入不好的思維狀態無法自拔。

道德經:一個人,是福還是禍,全在於自己的內心

結束語:

《道德經》給人以啟發:學會從不利的事情中尋找、提取、放大美好,在任何境遇下,都保持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我們可以過得愈加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