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婁山深處憶童年|第七章:誰家父母不疼兒,苦役生活要體諒

第七章:誰家父母不疼兒,苦役生活要體諒

攀比一詞的漢語解釋是,不顧自己的具體情況和條件,盲目與高標準相比,多指不顧客觀條件的行為。現實生活中攀比現象隨處可見,我認為物質方面的攀比是社會發展前進的驅動力,沒有攀比,人就會懶惰得毫無追求,也就不會有社會進步,攀比之心是人類無法填補的慾望溝壑,我也不例外。但是我與別人攀比的不是物質方面的多寡,而是來自於父母精神層面的關愛,這些只不過是夢境中的奢望而已。

婁山深處憶童年|第七章:誰家父母不疼兒,苦役生活要體諒

童年時代對家庭的不滿情緒,就來自於對身邊小夥伴的攀比,別人的童年在玩耍,我在勞動;別人的童年在母親懷抱中撒嬌,我在勞動;別人的童年有各種好吃好玩的東西,我只有勞動;彷彿家中的勞動永遠也做不完。

採取苦役式的教育方法,讓孩子早成熟早當家,可能是父母一廂情願的想法,並不像大家公認的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孩子是否懂事與家庭窮不窮沒有必然的聯絡,關鍵取決於父母的心態。在我同齡的孩子中,有些家庭條件比我家還要差得多,但是,別人的父母對待孩子總是萬般呵護,而我的父母對待我的教育方式完全是奴隸社會的苦役人生。

這裡先插一個話題,“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真的如此嗎?以我的成長經歷為例,我認為“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這句話是值得商榷的,至少是很值得懷疑的。其實,窮人家的孩子只是為了生存,迫於壓力更早地掌握了一些生活技能而已。比如,洗衣、做飯、針線活、種地等。越是底層家庭的出生,人成熟得其實是越晚的,對於真實的人性洞悉得就越晚。

早當家的本質是在較差的環境下,掌握了一些基本的謀生技能而已,跟活著有關係,跟翻身沒有關係。我這麼跟你說你就明白了,窮人家的孩子他們長大後,會把精力用在努力工作上,就知道埋頭苦幹,忽視了對別人心裡的理解和控制,更不要說駕馭人性了,這個是難以突破的障礙。他們討厭人際關係,對於搞關係送禮拍馬屁,內心充滿了鄙視,甚至有些清高。要麼不懂人性,不善於表達而失去機會,要麼就是動不動就掏心掏肺,經常被人利用。所以,要想崛起,首要第一關就是洞悉人性,這樣做起事來才會如魚得水。空有一身本領而鬱郁不得志的人大有人在,很多人的選擇是抱怨自己懷才不遇,怨天尤人,甚至是就這樣勞碌一生沒有突破。

第二關就是懂得利益交換。由於處於底層,要麼就是對錢看得過重,到處摳摳搜搜,就連對你有恩的人都很吝嗇,更不用說用錢去換來更多的價值,讓別人來主動幫助你。要麼就是今朝有酒今朝醉,哥們義氣,把錢用在了無效的社交上,借給了那些所謂的朋友,親戚和兄弟,真到用錢的時候,只能自己去陷入債務泥潭,到最後積累不起任何資源,對於金錢缺乏基礎的認知,無法駕馭財富,過不了價值交換這關,註定一事無成。

第三關,整合資源。從小就被灌輸勤勞致富,只有血汗錢才是最乾淨的,所有的錢都必須要本本分分,靠努力才是正途,對於那些搞關係用手段的人充滿鄙視。其實這個社會的真相和底層的邏輯是完全不一樣的,要明白,就算拼命打工幾百年都不可能翻身,真正翻身的過程其實是很殘酷的。如果只是靠自己的勤勞、努力和自己的運氣積累起來的成功,就會憑藉自己的實力還回去。而真正改變命運的就是不斷地圍繞著資源的積累和整合。一個人的價值提升是很有限的,只有找到資源整合的路,才可能縮短成功的路程。

回到主題,再來聊聊我認識的家庭教育觀。舉個例子,我鄰居家的條件和我家相差無異,他們在教育兒子方面和我家採取的是完全不同的教育模式,他們家把兒子當成家中的小皇帝,任何家務勞動都不讓他碰。遇到農忙季節時,其父母忙得不亦樂乎,他們家的小皇帝卻盡情地享受著童年的快樂,直到他成年成家立業後,家務勞動一樣都不會做,也不願意做。

可能大多數人都會認為只要是農民的兒子都會種地,都瞭解農村,這就大錯特錯了。隨著中國社會發展變革,土地流轉政策使得農業生產朝著產業化發展的趨勢越發明顯,以家庭為單位的生產方式逐漸消亡,農民逐漸擺脫土地的束縛,外出務工和旅遊服務業成為新農村轉型的標誌。現在大部分農民的兒子都不會種地,很多來自農村的人也不瞭解農村。鄰居家對兒子的皇帝待遇讓我羨慕不已,我只能在背後羨慕妒忌恨,家庭教育模式不一樣,對子女的成長路徑和未來的職業人生會造成一定的影響。我個人認為,對孩子採取過於嚴厲的教育不利於孩子身心健康發展,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這句古話不見得就是真理。我也是家中唯一的兒子,按道理應該得到特殊待遇,殘忍的現實讓我開始變得自卑,心理扭曲,甚至產生悲觀情緒。

在我們家,姐姐、妹妹和我三人年齡相差不大,作為貧苦家庭子女,都過早地開始當家,從小就掌握了基本生存技能。姐姐六歲開始做飯、做家務、割豬草,是家裡重要的勞動力。我六歲接替姐姐的工作,開始包攬家中大部分家務,做飯、洗碗、做煤粑添火、打掃衛生等。做飯、割豬草這些大人們認為力所能及勞動也強加在我幼小的肩膀上。後來,妹妹接替我的工作,而且比我更優秀的完成任務。家中做飯的灶臺比我身高要高得多,站在地上無法完成基本操作,家中的小凳子就得派上用場。做飯時用小凳子墊上剛好夠高度。隨著年齡的增長,彌補我身高不足的小凳子完成了他的歷史使命,我做飯的廚藝也有了很大進步,做飯的態度也從剛開始的牢騷滿腹變成了心甘情願和不亦樂乎。

婁山深處憶童年|第七章:誰家父母不疼兒,苦役生活要體諒

我家中共有五個人,父母親、姐姐、妹妹和我,每頓飯都是清湯寡水的家常便飯,做起來也很容易。每天父母種地回來之前我就要把飯菜都做好了等他們,中間還有時間可以玩耍。做菜也很簡單,基本上每天都是土豆、蘿蔔、白菜。土豆絲、土豆片、土豆湯天天可以換著花樣做。我最拿手的菜是炒土豆絲和土豆片燉湯。當然,自我誇獎是有點王婆賣瓜的感覺,但很多次有親戚朋友到我家蹭飯,他們嚐了我做的菜後也對我讚不絕口。

土豆絲做得好不好關鍵要看切絲的功夫,我切土豆絲的刀上功夫得到母親和鄰居們的一致認可,算是上層的功夫。我們老家的土豆是比較古老的品種,個頭較小,產量不高,最大的也只有鵝蛋大小,切絲後用筷子挑起就像麵條一樣柔軟。不像最近幾年推廣的新品種,最大的單個就有一斤多。產量是提升了,但口感味道差了很多,我們老家引進種植了一年的新品種土豆,因為口感較差,做菜也比不上老品種的味道,用作飼料養豬,結果豬肉也不好吃,後面就再也沒有人種植新品種。

要想做出美味的土豆湯,要選擇最地道的土豆,轉基因土豆是絕對不能用的,土豆切片厚薄要均勻,佐料越簡單越好,一般就是食鹽和味精適量。這裡告訴大家一個秘密,也是土豆湯必不可少的佐料,少了這個佐料土豆湯就變得很普通了。我們老家盛產野蔥,辣椒地或玉米地裡都很多,平常就是莊稼地裡討厭的雜草,利用起來就是最天然的香料。在山上幹農活時順便拔一點帶回家,炒菜或做湯時加上一小把,香味倍增。我做土豆湯的秘訣就是加上一把天然的野蔥,做湯過程中滿屋飄著濃郁的清香,無論誰只要喝上一碗就終生難忘。許多年後,回到家中,曾經吃過我做的土豆湯的人還懇求我再給他做一頓美味的土豆湯,只可惜如今莊稼地裡過量地使用除草劑,純天然的野蔥已經難以尋覓了。

對於一生以土地為業的農民,一年中最盼望的時節就是收穫季節,而對我來說每年的收穫季節則是我最不喜歡的。每逢收穫季節我們家總有忙不完的體力勞動要做,特別是挖土豆、搬玉米、採摘菸葉。

土豆是農村必不可少的農作物之一,在我的家鄉,土豆不是老百姓的主食,在糧食充裕的情況下很少有人吃土豆,除非在饑荒年月才有人被迫以土豆充飢。其實,土豆是營養價值較高的食物,在我們村裡土豆作為飼養豬的主要飼料而被大量種植。

種土豆是一件勞心費神的農活,與種玉米相似,都是種來餵豬的飼料,不像其他經濟作物可以換現金,一年的勞作全是為了豬的口中餐。種土豆和玉米的收入多寡主要表現為一頭豬能買多少錢,一個家庭的現金收入主要表現為年底買豬得到的現金收入。

我家種土豆的方法全靠原始的人力勞作,除了翻耕土地能用上牛以外,播種、除草、施肥、收挖等,沒有一項程式不是靠雙手完成的,繁瑣的勞作把一個人所有的時間和精力都綁架到土地上。我家的耕地距離住的房子很遠,往返一趟要兩個小時左右。播種、除草時要利用晴朗天氣,有時候為了減少往返吃飯耽誤時間,往往在早上出發時,順便帶上中午飯,一直忙到天黑才回家,勞作整天下來腰痠背痛疲憊不堪。

採挖土豆是一件漫長而艱辛的工作,每年從初夏開始到深秋才能基本收挖完成。我從十一歲開始從事重體力勞動,直到十九歲離開家鄉,家中收挖土豆的重任,我是全程參與,並且承擔了重要的角色。土豆收挖季節正好是學校放暑假的時候,我的每個暑假都很充實,沒有幾天時間是空閒的。

暑假期間每天早晚與揹簍相伴,早晨天未亮明就從家中出發,步行羊腸小道差不多四十五分鐘左右到達目的地。一個人邊挖邊裝滿一揹簍差不多就要一早上的功夫。回家時肩膀上要負重一百多斤,邊走邊休息要一個半小時才能到達家中。中午避過火辣的太陽,下午再到山上跑一趟,也就天黑了。在炎熱酷暑的情況下每天收挖兩趟。要是遇到涼爽的陰天,精力和體力都比較充沛,中午也就不休息,全天抓緊時間搶收。有時候母親負責收挖,我負責運輸,這樣協作起來勞動效率明顯提高,平時一天只能往返兩趟的,協作起來一天能夠往返運輸六趟以上。運輸不是靠車輛而是靠稚嫩的肩膀,在炎熱的夏天做重體力勞動汗水過量流失,體力不支的時候,我就從水缸裡舀一瓢涼水加上一勺食鹽喝下迅速補充體力後繼續出發。從六月份開始收挖,一直到九月份才能勉強收挖完成。

婁山深處憶童年|第七章:誰家父母不疼兒,苦役生活要體諒

搬玉米也是一件很要命的勞動,每當回憶起來都覺得畏懼和膽寒。在天無三日晴的貴州大地,能遇到晴朗天氣人們會覺得是上天的眷顧。所以倍加珍惜,不會浪費一分鐘。在玉米收穫季節,不能見到一滴雨水,要是收穫的玉米被雨水打溼發黴,一年的辛苦付出就白費了。只要遇到晴朗的天氣全家上下都會爭分奪秒,忙得顧不上吃飯也是經常的事情。待天空晴朗的時候要全家出動,明確分工,一些人負責將玉米從秸稈上搬下來,然後集中堆放到一處,一部分人負責將成堆的玉米背運回家。

婁山深處憶童年|第七章:誰家父母不疼兒,苦役生活要體諒

玉米的葉子上佈滿了小刺,遇到烈日暴曬後,小刺變得堅韌有力,面板稍有接觸就會留下一條條紅腫的劃痕,被割傷的面板會留下橫七豎八像刀割的紋路,到晚上洗漱完後會紅腫疼痛得無法睡覺。我不喜歡搬玉米,只負責背運回家,每天要往返跑很多趟。遇到天快下雨的時候,一家人都很著急,恨不得三頭六臂,一刻都不能休息,搶時間搬運,有時候累得喝水的時間都沒有。

姐姐比我大三歲,是家中的主要勞動力,她也比較勤快,採收玉米時她參與搬運。連續多天高強度的勞動,使她的肩膀、背部都被背篼磨得紅腫出血,她邊哭邊咬著牙往返搬運。我的肩膀也紅腫得難以忍受,實在太累的時候,坐在地上休息一回兒就不想起來,有些時候走著走著就忍不住痛哭起來。

綏陽縣太白鎮屬於高寒氣候和砂質土壤,比較適合種植豆香型烤煙。每年鄉政府都要宣傳鼓勵農民大量種植,在較為封閉的農村,由於沒有其他農作物可以直接換現金,種點烤煙也可以補貼家用。我們家每年要種三畝地左右,連續種了十幾年,直到我離開家鄉到鄰近的旺草鎮讀高中,姐姐、妹妹到外省打工,家中沒有了強大的勞動力支援,僅靠父母二人無法完成繁瑣的勞動,到一九九九年以後就再也沒有種植烤煙了,這對我來說是全身心的解放,其興奮程度可與翻身農奴把歌唱相比。

婁山深處憶童年|第七章:誰家父母不疼兒,苦役生活要體諒

烤煙生產是所有農業生產中最髒最累又掙不到錢的農活,當然這種說法太過武斷,但至少百分之八十的人只能掙點勞力錢,有的家庭甚至連化肥錢都掙不回來,辛辛苦苦忙碌了大半年結果一無所有還到處欠債。種植烤煙技術含量高,風險大,烘烤顏色不好的只能當垃圾處理,每採收一次能賣幾百元,除去成本費和人工費,基本上是倒貼。

婁山深處憶童年|第七章:誰家父母不疼兒,苦役生活要體諒

我家種了十幾年的烤煙不但沒有致富,有些年肥料和勞力錢都不夠。如果在菸葉收購站沒有認識的親戚或熟人,就算自家的菸葉質量很好也賣不到滿意合理的價錢。如果在菸葉收購站有親戚和熟人,菸葉質量很一般的也能賣到超出想象的好價錢。在人情關係遍地開花的古老中國,有人脈就是錢脈,朋友就是財富,關係就是生產力。有的人厭惡社會腐敗是因為他處於社會的不利位置,如果他處於社會的有利位置,能夠在人脈關係中有利可圖,他就不會認為這是社會腐敗了。在菸葉站搞菸草收購的人兩三年下來就能代表一部分人首先富起來,我見過的幾個菸葉站工作過的人,家中都積累了較為豐厚的財富。普通老百姓只有吃虧的份,我家從菸草種植中看不到改變生活的希望,後來失去信心就再也不種菸草了。

婁山深處憶童年|第七章:誰家父母不疼兒,苦役生活要體諒

菸草種植流程和工序都很複雜,且技術含量高,一般農民難以熟練掌握,大多數情況是靠一次又一次的失敗來總結和積累經驗。特別是烘烤技術,等到技術磨練成熟基本上眼淚也流乾了。從翻耕平整土地、播種、育苗、移栽、施肥、除草、松地、採摘、捆紮、烘烤、分類,銷售,要經過幾十道工序。這些程式中,烘烤是最為重要的步驟,烘烤後的顏色為橘黃色、質地較厚實的屬於上等品價格最高。偏黑色或有黑色雜色的為垃圾,不值一分錢,唯一的用處是夏天可以燃燒濃煙燻蚊子,要是烘烤火候掌握不好,導致成色較差,大半年辛辛苦苦的勞動就打水漂了。

婁山深處憶童年|第七章:誰家父母不疼兒,苦役生活要體諒

進入菸葉採摘期後每個星期要採摘一次,從菸草植株由下至上,一次採收顏色變黃的三張左右葉片,兩個月左右可以完成採摘,中途還要除頂去勢,抹掉側芽。菸葉採收回家後要迅速用竹竿和繩子進行捆紮,把菸葉捆綁到竹竿上,再將捆紮好菸葉的竹竿整齊並列均勻放到烘烤房中。烤房有三到五層,每層可均勻擺放六十根竹竿。菸葉裝入烘房內先用低溫等待兩到三天自然變黃後,方可高溫烘烤,從生火到完成烘烤過程需要持續五天左右。烤乾後的菸葉成為橘黃色,有的也有黑色,橘黃色的價錢最高,黑色的一般用來燃燒燻蚊子。如果遇到全部是黑色葉子,烘烤用的煤炭錢都不夠,全家人都會傷心很久。

菸葉上分泌大量煙油,採集和捆紮過程中手上會粘滿黑色的煙油。煙油滲透面板後很難洗乾淨,往往等到第二次採摘的時候,上次留下的煙油還沒有洗乾淨,在採收菸葉的季節最少有兩個月時間手是漆黑的。

貴州有句諺語:天無三日晴,地無三尺平,人無三文銀。貴州多山,幾乎找不到一塊平整的土地,且土地距離家很遠,往返最遠的要三個小時,勞動過程中大部分時間都花在走路上。道路崎嶇難行,下雨天往返跑一趟要摔倒三次以上,全身沾滿稀泥也得繼續走路。特別是採收菸葉的時候,經常滑摔倒。母親經常和我開玩笑,他說,我的褲子基本上不是穿破的,大部分都是被摔跤劃破的。

貴州的山有多陡峭,有個比較貼切的形容。如果早上種地時揹簍不小心倒地上就會往山下滾,等撿揹簍的人從山腳下把揹簍找回來,差不多就可以吃中午飯了,撿一次揹簍大概需要花一上午的時間。

2000年6月,我初中畢業後在社會上徘徊了一年,沒有找到滿意的謀生之道,決定再次迴歸校園讀書混日子,第一次遠離家鄉前往綏陽縣旺草鎮讀高中。在山路之間往返跑了十多年,終於離開熟悉的土地,走向外面的廣闊世界,結束了苦役般的生活。對於陪伴我童年歲月的十萬大山,他成為認識瞭解外界的阻礙,能夠走出家門、走出大山溝也算是取得了不小的勝利。都說出路、出路,走出去才有路,大千世界,勇者高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