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為什麼心中只要一個念頭錯了,那麼接下來的所有行為都將會做錯?

今天來講講菜根譚修省篇第二條,原文是這麼說的:

一念錯,便覺百行皆非,防之當如渡海浮囊,勿容一針之罅漏;

萬善全,始得一生無愧,修之當如凌雲寶樹,須假眾木以撐持。

意思是說:

只要有一個念頭錯了,那麼接下來的所有行為都將會做錯,所以我們防止錯誤的念頭,要像檢查渡海時,所用的氣袋一樣,即使針眼大小的氣孔都不能有。

而當我們的所有念頭都是善念時,那麼所有的行為都將是對的,這樣做任何事都將無愧於心。所以堅持善念,要像直衝雲霄的寶樹一樣,必須藉助其他樹木的撐持才行。

為什麼心中只要一個念頭錯了,那麼接下來的所有行為都將會做錯?

我們都知道,氣袋一旦有了氣孔,就會洩氣,這樣就無法度海到達彼岸了。

而對應到我們人身上就是說:人性原本就像氣袋一樣圓滿,而惡念就是氣孔,只要出現一個惡念,圓滿的人生就會不斷洩氣,

所以要防止惡念,就像防止氣袋上氣孔一樣

王陽明說說:“

一念發動處,便即是行了,發動處有不善,就將這不善的念克掉。不使那一念不善潛伏在胸中

,此是我立言宗旨。”

儒家講的

‘格物致知’,致良知,就是反省審察自己的內心有沒有私慾惡念

。如果有,就去除掉這個念惡,不讓它潛伏在胸中。

為什麼心中只要一個念頭錯了,那麼接下來的所有行為都將會做錯?

再看佛家所講的善護念,意思就是護住自己心中良知所發的天理,

天理就是善念

只要有

一念惡,那麼就會念念都惡

,只有念念不愚,才能常行智慧,只要

一念愚則智慧絕

萬善全,就是《中庸》裡講

擇善固執

,不斷

選擇善,就能止於至善,達到至善的地步。

那怎麼樣才是選擇善呢?怎麼知道自己選擇的就一定是善呢?

這裡的善不是外在的事物,外在事物的善惡都是隨時變化的,比如,我們眼中的英雄是善,但在敵人眼裡就會認為他是惡。

我們有多崇拜這個英雄,敵人就有多痛恨他,

那麼這個英雄到底是善還是惡呢?

所以角度一變,善惡就變了,所以我們選擇的善,不是外在的善。而是良知所發的天理,只要是良知所發就一定是

比如,當你玩遊戲到深夜,這時心中突然冒出一個該睡覺了的念頭,這就是良知所發的善念。如果按照這個念頭去睡覺,就是

誠於自己的這個念頭,也就是選擇了善

為什麼心中只要一個念頭錯了,那麼接下來的所有行為都將會做錯?

所以《中庸》裡說:

不明乎善,不誠乎身矣!

意思就是說不明白什麼是善,就不能做到

依照良知所發的意去睡覺,就是選擇善

,也就是《大學》裡講的:誠其意,勿自欺也。。。 此之謂自謙!

自謙就是心有所虧欠的意思。良知明明讓你去睡,但因為自己愛玩的私慾,就是不睡。當我們沒有按照良知所發的善意去睡覺時,這就是自欺,然後接下來就會開始自謙,自謙也就是開始後悔。因為第二天精神狀態不好,於是就開始內心有愧,要是早點睡就好了。

假如當時選擇了去睡覺,就是選擇了善,那麼就是‘誠其意’,這樣就沒有欺騙自己良知所發的善意,那麼就不會有自謙,也就是不會有愧疚的心理。所以原文裡才說:

“萬善全,使得一生無愧”

,就是這麼來的。

為什麼心中只要一個念頭錯了,那麼接下來的所有行為都將會做錯?

所以

《大學》的功夫就只是一個“誠意”而已

。《中庸》裡也說過:

天道至誠。明善誠身,只有明白了什麼是善,才能做到誠

《中庸》又說到:誠之者,擇善而固執之者也。

真正誠的人,一定會選擇良知所發的善意,而時刻做到‘誠其意’

如果選擇了私慾所發的惡念,就是上面原文所說的:“

一念惡,便覺百行皆非

!”

關於良知和天理,還有一些文言文的意思,沒有了解過傳統文化的人,可能一時無法理解。如果繼續解釋下去篇幅就太長了,這裡暫時不做深入的討論。我會在以後的內容中逐一解釋清楚,歡迎大家持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