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步履不停,生命不息

“我們在自己的哭聲中來到這個世界,卻在別人的哭聲中與世長辭。”相信我們大多數人從兒時起就思考過“死亡”及“為什麼活著”,這是我們對生命意義的第一次懵懂叩問。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的認知愈發成熟,但對於生命意義的認知卻逐漸迷惘。

“一千個觀眾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我們也熱衷於在別人的見解裡尋找疑問的出口,確似乎尋找不到一個完美的答案。“每當我找到生命的意義,他們就把意思給改了。”這句話來自網友的一句迷茫調侃,第一眼看到這句話時不免覺得有些滑稽,後來幾經斟酌又不禁覺得心酸像是一位耄耋老人,歷經無數滄桑與坎坷,佝僂著腰,拄著柺杖步履蹣跚,在迷宮中用盡一輩子精力尋找出口。與自己和解,與生命和解,生命的意義也許從來都沒有刻板的認知,更沒有固定的終點,只有不斷探索的你我,終其一生,尋找答案。

步履不停,生命不息

談起人生,熱烈窵遠

三毛在《寫給不快樂女孩的那封信》中寫道:“告訴她,去尋找真正的自由,然後享受生命。”這也是三毛短暫一生的真實寫照,她的人生談不上波瀾壯闊,卻可以是浪跡天涯。她抱著自己的書踏遍了整個世界,足跡留在了每一個有自由的角落,她的愛情在漂泊中開滿了花朵,每天都在上演著現實的悲歡離合。三毛的第一部作品《撒哈拉的故事》,就在她的足跡裡應運而生,那些遠在遠方的瑣碎,以及民族之間的趣聞,有孤獨,有傷痕,有漂泊,有自由。她用文字的力量向世界被束縛著的人吶喊:我們終其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電影《春天不是讀書天》裡講到:“人們不應該太相信各種定義,更多的是應該相信自己。”如若一直悶頭往前,生命就似走馬觀花,如若適當放慢腳步,生命將會收穫風景如畫。生命不該被定義,正如《易經》中所說:“世間唯一永恆不變的道理,就是萬物無時無刻的都在發生變化。”人在不斷自我成長,對生命深度的理解也在遞進改變。生命的長度也許不會發生變化,但只要我們在生命的認知中不斷探索與發現,就會找到生命的終極奧義。

步履不停,生命不息

論起生命,鏡花水月

“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人生從廣義上來說就是不被定義的,但每個生命的個體不同就體現在及其微觀意義上自己賦予的價值。我們都太執著於去擁有那些我們不曾擁有的東西,畫地為牢,又試圖說服並放大外物的缺一不可,而事實上,不役於外物,評判價值的決定性因素,來源於自己的內心。

很多人都有自己內心迷茫又想懸壺濟世的感嘆,而沒有將自己內心看個分明的人,怎能尋求解脫,又何談幫助他人獲得自由呢?讀三島由紀夫的《金閣寺》時不難聯想到作家太宰治、芥川龍之介,終其一生探索生命的意義,最終卻都無獨有偶地以自殺詮釋生命的終結。

“生而為人,我很抱歉”自卑的人不斷周旋徘徊於善惡之間,一個孤芳自賞的人又或者一個不欣賞自己的人,是很難真正快樂的。任何勵志的話語文案,歸根結底都只是外力,內心的蛻變只能來自於不斷不接受教育的薰陶和外界大環境的影響。意識到“我身如芥子,心卻納須彌。”建立起自我的認知價值體系,再與外界搭橋,多看世界推移,再慢慢審視自己。

生命的意義好似輪迴,每個人都重頭尋找,唯在這找尋中才能與前賢匯合,唯有自己走過林莽,走過激流,走過深淵,走過思悟一向的艱辛,步向山巔時你才能說繼承。幸有世世代代不懈的攀登者,才使夢想照耀了實際,才有信念一直繚繞於生活的上空。

步履不停,生命不息

“有些人的生命是為了傳宗接代,有些是享受,有些是體驗,有些是旁觀。我是生命的旁觀者,我來這世上,就是看這棵樹怎麼生長,河水怎麼流,白雲怎麼飄,甘露怎麼凝結。”楊麗萍這句話送給身處迷茫的你我,也許,我們都是生命中舞出自我的旁觀者。

步履不停,生命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