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稻盛和夫:決定一個人能力上限的,是“相信自己的力量”

首先要相信自己“蘊藏著無限的能力”,但不可止於空想。因此需要每天踏實地努力,逐漸磨鍊自己的能力。

稻盛和夫:決定一個人能力上限的,是“相信自己的力量”

為此,必須常懷好奇心,勤于思考新事物、新點子並付諸實踐,且樂於實踐。每個人都有無限的可能性。

許多人可能沒有察覺這一點,但其真實不虛。換言之,

我們每個個體都蘊藏著巨大的能力。

請大家一定要相信這一點。

“無限的可能性”亦可理解為“無限的能力”。

可能有人會說,從小學到大學,自己的成績一直欠佳,知道自己幾斤幾兩,因此認為“除了大傻瓜外,沒人會輕信‘自己能力無限’”。

即便如此,我還是勸大家要相信我說的話。

我也知道,突然和一個人說“你有無限的可能性”,絕大多數人都會不以為然,但也正因如此,這世上成功者才只是極少數。

如果能打心底相信自己能力無限,則必能成功。

當然,相信也要建立在能力的基礎上,假如能力不足,卻突然充滿自信地認為“自己有無限的能力”,則只能說是缺乏穩重、行事輕率之人。

雖然我在這裡強調“能力”,但能力並非只限於頭腦方面。

我所指的“能力”是一個人在社會上的優勢,其涵蓋各個方面,當然也包括健康和體力。

在學校,或許老師只看重學生的頭腦和成績,但進入社會後,能力的概念就不止於此了。作為一個社會個體,身體健康亦是一種能力。

如果一個人從未得過大病,就連感冒都沒得過,那麼其與體弱多病的人相比,自然算是擁有一種優勢、一種能力。

所以說,能力是多方面的,也包括身體方面。

前面也說了,光講“能力無限”,可能很難讓大多數人相信。所以我也可以換個說法,即“

透過磨鍊能力,人可以進步和提升

”。

稻盛和夫:決定一個人能力上限的,是“相信自己的力量”

比如一個人如果早晚堅持運動並注重養生,自然會變得愈發健康;一個人如果堅持體能訓練,則會變得愈發強壯。

而頭腦亦不例外,智力也會在磨鍊中提升。反之,如果不加以磨鍊,則只能原地踏步。因此我希望大家相信自己能力無限,並從今天起努力磨鍊它。

大家要認識到,自己之所以未能察覺自身無限的可能性,是因為缺乏磨鍊能力的意志,是因為缺乏提升能力的努力,所以我強調應著手磨鍊它。

為此,

首先要堅信自己的確“能力無限”。這種信念至關重要。

實踐這種信念,即是磨鍊能力、提升自我。為此,必須腳踏實地、不斷努力,每天一點一滴地積累。

與此同時,還必須在工作中堅持創新,要具備“今天要比昨天有所進步,明天要比今天有所進步”的精神,

不滿足於每日的單純重複,而是每天不斷髮揮創意,努力有所提高、有所突破。

尤其在從事具有創造性的重大工作時,這一點非常重要。

換言之,

看似不起眼的踏實努力,加上不斷的堅持創新,便是提升能力、獲得進步的原動力。

總之先要對自己的能力有信心,但光有信心還不夠,還必須每天堅持不懈地磨鍊它。

我所強調的“追求人類無限的可能性”並非只適用於拓展事業,其可謂普遍適用的道理,在應對困難時亦適用。

假設碰到了經濟蕭條,訂單數量驟減,企業領導會要求營業部長努力去爭取訂單。

於是,營業部長自然會解釋當下嚴峻的大環境和情況等,還會強調拿到訂單的難度、同業者的苦境。

換言之,這不是自己的錯,整個行業都不好……如此這般地羅列出一堆理由。

這樣一來,領導會覺得問題出在經濟大環境,屬於客觀原因,自己對下屬的要求可能太過苛刻,於是傾向於緩和與妥協。

而在企業規劃將來的發展時,亦會出現類似問題。

比如,企業家擔心固守舊業能讓公司走多遠,可能公司是從父親那裡繼承來的,但在瞬息萬變的時代下,原本的老生意卻越來越難做,而在參考朋友和周遭人的情況後,便心生諸多想法,想嘗試各種領域,開拓新的生意。

如今,各種報紙和雜誌都有許多暢想21世紀的文章,這自然讓人心馳神往、躍躍欲試,可無奈自身能力不足,一無技術,二無資金,於是心生放棄……

稻盛和夫:決定一個人能力上限的,是“相信自己的力量”

大多數人都有這樣的思維模式,但我勸大家一定要跳出這種模式。

既然人擁有無限的能力和可能性,我們就不該在羅列一堆不利條件後輕易放棄,必須堅信“天無絕人之路”。

我知道,要立刻相信這一點並付諸實踐並非易事,但我希望大家至少

先改掉“遇事輕言放棄”的行為模式,而應該心懷“嘗試後或許能成”的希望。

擁有希望,才能付諸實踐;付諸實踐,才能踏實努力。

這也許好比尺蠖爬行,非常緩慢,但這樣一步一個腳印即可,因為萬事開頭皆如此。

在京瓷創立後的第25個年頭,也就是1984年,我成立了第二電電(如今的KDDI)公司,向與工業陶瓷毫不相干的電信業進軍。

對我而言,這是完全未知的全新領域。

從明治時代起,日本的電信業便被電電公社(如今的NTT)所壟斷,它是一家當時員工超過30萬人的巨頭級國有企業,其電信網覆蓋日本全國各地。

光是它旗下的研究所就擁有數萬名技術人員,在從事著專業研發工作。所以我們當時好比門外漢挑戰業內航母,所進行的完全是有勇無謀的戰鬥。

在普通人眼中,這無疑是飛蛾撲火,因此在面對這般強敵時,他們都會不戰而退。分析情況,覺得行不通,然後放棄,這便是大多數人的思維模式。

但我這個“愣頭兒青”不同,因此當年日本政府向民營企業開放電信業時,我們第二電電是第一個報名的。

在旁人看來,這實在是魯莽之舉,所以我當時受到諸多質疑。倘若對自己的能力沒有信心,那麼我的行為便無疑等於“堂吉訶德戰風車”。

在旁人眼中或許是“雞蛋碰石頭”,但由於我相信自己擁有無限的可能性,因此認為“只要堅持努力,必能撥雲見日”。

我建立第二電電、進軍電信業時,早已不年輕了,但依然取得了成功。

這也佐證了我的觀點:

只要

追求人類無限的可能性,便能排除萬難、實現目標。

因此大家也要相信自己蘊藏著了不起的能力,並將這種信念付諸實踐。要時刻在工作中發揮創造性,勤于思考,踏實努力。

如此日積月累,便能磨鍊自己,從而獲得提升和進步。那麼,何種人較易接受和實踐這種模式呢?

在我看來,還是要數主觀能動性強的人。人生在世,不以悲觀之念判斷事物,而是積極主動,樂觀開朗,自動自覺地思考問題並付諸行動。

哪怕是因為子承父業而成為企業家,也不死守固有生意和業務,而是充滿好奇心,不斷浮現新點子並進行嘗試,且樂在其中。

這樣的人更容易“追求人類無限的可能性”。

而我亦是如此,在創立第二電電時,我並非一味抱有悲壯感,而是遵循自己的企業哲學,滿懷信心,不斷努力,因此奮鬥過程中亦包含樂趣,或者說樂觀主義色彩。

倘若一味悲壯,則勢必會不堪重負。

所以說,

要成就新事業,就必須擁有樂觀開朗的性格特徵。

這便是我所強調的“追求人類無限的可能性”。

稻盛和夫:決定一個人能力上限的,是“相信自己的力量”

要想讓企業發展,就必須在工作中堅持創新。

要具備“明天要勝過今天,後天要勝過明天”的精神,持續改良,積累創意。

各位可能十分羨慕我們京瓷公司,覺得京瓷之所以能夠接連不斷地有優秀的新技術和新產品問世,是因為我們技術實力雄厚。

並將各位的企業與京瓷對比,覺得自己缺乏技術和其他條件,所以才無法取得發展,結論是“無可奈何”。

稻盛和夫:決定一個人能力上限的,是“相信自己的力量”

但要知道,沒有一家企業生來具備技術實力。

關鍵要看是否在工作中堅持創新,是否具備“明天要勝過今天,後天要勝過明天”的意識和思想。

比如,在我們京瓷,廠房由員工自己打掃。我對他們說:“你們要思考如何提升打掃的效率,哪怕每天想一會兒也好。”

但如果只是動員式地徵求點子,那麼不到一週,新點子就會提完。因此我要求他們每天打掃時不要機械地重複勞動。

我說:“要試著每天引入一點點變化,比如今天是這樣掃地的,那麼明天試試那樣掃,後天再試試另一種方式。一年365天,每天都做些許新的嘗試。”

這樣一來,就會養成思考的習慣,各種想法也會湧現。

比如,前段時間,我看到火車站在使用一種清掃機,於是我找到車站工作人員,問道:“(你們用來)掃月臺的是什麼機器?”

對方答道:“那是真空清掃機……”

我又問機器的價格,他說:“那機器到處有賣,不貴的”,並告訴了我具體價格。我一聽,的確不貴。

再考慮到如果引進該機器,原本3人的打掃作業1人便可完成,實在太划算了。就這樣,我發現了新的解決之道。

可見,與頭腦聰明與否沒關係,每個人都應具備“明天要勝過今天,後天要勝過明天”的精神,每天堅持改良和進步。

這個道理並非只適用於打掃,技術研發也好,市場營銷也好,財務管理也好,皆是如此。

關鍵要擯棄“365天天天一成不變”的模式,並把“在工作中堅持創新”作為企業的方針政策。

今天與明天之間的差別微乎其微,可一旦堅持改良1年,其差別就會大到超乎想象。

改良也好,進步也好,偉大的發明創造也好,都是這樣一點一滴積累而成的。

今天到明天,感覺不到變化,但堅持個一年365天,變化就很大,如果持續三四年,便能取得相當不錯的成果。

即便自己沒有相應的知識和能力,只要擁有“在工作中堅持創新”的意識,就會絞盡腦汁尋求突破,比如去大學請教相關專業的專家和教授,進而一點點地努力鑽研、創新進步。

反之,如果沒有這樣的意識和想法,自然不會付諸各種行動。

稻盛和夫:決定一個人能力上限的,是“相信自己的力量”

所以說,我希望各位把“明天要勝過今天,後天要勝過明天”定為自己企業的方針政策。

如今的京瓷業務繁多,覆蓋多個領域。

但公司創業伊始,我只能靠我的無機化學專業知識,並且還只限於礦物結晶這一狹窄的領域,所以公司當時只能生產工業陶瓷製品。

但在公司全體同人的努力下,

大家憑著“明天要勝過今天,後天要勝過明天”的精神,堅持創新,擁有了現在的成績。

如今的京瓷,其技術研發及產品線涉及多個領域,包括光學和通訊。但追本溯源,就像我剛才說的,公司起步時靠的是較為有限的工業陶瓷技術。

所以說,京瓷的成功並非不可複製。沒有一家企業在創立之初就擁有優秀的人才和強大的技術團隊。

總之,

要想讓企業發展,就必須在工作中擁有創新意識,每天堅持改良,積累創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