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自我成長:讓改變輕鬆發生,從認知覺醒開始

文/學乃身之寶

曾看到過這樣一句話:

讓自己變得更好,是解決一切問題的關鍵。

深以為然。

例如,如果我們覺得工作沒有前景,那就想辦法提升自己的專業水平,找到有前途工作的機會自然增多;如果我們對自己的長相不滿意,那就多學習些穿衣搭配技巧、保持良好身材等,就會多一份自信;如果我們認為年度計劃進展不夠順利,那就多反思,找出問題,並有針對性地去改進,就會在很大程度上完成目標,等等。

看見了嗎?當我們“變得更好”後,自己的困惑基本會消除,但問題的關鍵是,這個“變得更好”是不容易的。

因為改變,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改變現在的工作狀態,鑽研專業知識,提升工作技能,不是誰都能做到的;減重,學習打扮自己,也不是誰都願意去做的;工作中經常“回頭看”,不斷反思精進,更不是誰都能做到的。

這說明,讓改變輕鬆發生,不容易。

那麼,為什麼改變很難發生呢?阻礙改變發生的是什麼呢?以及怎麼做,才能達到有效的改變呢?

今天的文章,我們就來說說。

自我成長:讓改變輕鬆發生,從認知覺醒開始

1。改變的艱難,源於人的本性

趨利避害是人的本性,而改變意味著走出舒適區,會讓人有種不確定感,於是很多人不願做新的嘗試,這也是改變艱難的主要原因。

那麼,為什麼說趨利避害是人的本能呢?

答案在於人類的三重大腦。

心智探索者周嶺老師在《認知覺醒》一書中從大腦進化這個角度給我們闡釋了三重大腦的不同作用。三重大腦分別是本能腦,源於爬行動物的時代,主管本能;情緒腦,源於哺乳動物時代,主管情緒;理智腦,源於靈長動物時代,主管認知。

我們在生活中做的大部分決策往往源於本能和情緒,而非理智,而且本能腦和情緒腦的基因一直被生存壓力塑造著,這就形成了那種目光短淺、及時滿足、趨利避害的天性,即只喜歡做簡單和舒適的事,凡事希望立即看到結果,對不能馬上看到結果的事往往缺乏耐心,非常容易放棄。

所以,現在回頭看看那些讓自己“變得更好”的事情,大多是需要延遲滿足、耐心等待才能得到的東西,自然很難做成。

可見,有時我們做不成事情,並不一定是因為意志力不足,很可能是因為預設天性太過強大。

意識到這一點,就是在覺醒。

自我成長:讓改變輕鬆發生,從認知覺醒開始

2。讓改變輕鬆發生,從認知覺醒開始

當我們瞭解到人的趨利避害這個本性後,就會知道怎樣克服天性了,那就是不斷成長,讓自己變得更好。

也就是說,

只有覺醒和成長才能讓理智腦儘快變強,以克服天性。

那麼,成長和覺醒的最好方法是什麼呢?

答案是知識。

因為單純地依靠自制力去改變和成長,是非常痛苦的事,但知識可以讓我們輕鬆產生新的認知和選擇。

就像減肥這件事,我們不能單純地依靠節食,而是要依靠科學知識,才能做到既讓身體健康,又達到保持好身材的目標。

可見,

認知覺醒的第一步就是,認識到知識的重要性。

同時,認知覺醒還意味著,強烈的改變慾望。

當我們有足夠的改變慾望時,改變才會真正發生,因為改變動力足夠強,會有抵抗不確定性的能力。

就像前面說的,減肥不僅需要科學的知識,還需要毅力或耐心,而這也是需要“減肥慾望強烈”的人才能擁有的。

耐心或毅力,我們可以理解為延遲滿足,這意味著它在對抗趨利避害這個人的本性,期間的回報充滿不確定性,以及為了這個有風險的結果還要消耗更多的精力、時間,甚至是痛苦。

比如,減肥期間出現瓶頸期,就需要耐心,認識到延遲滿足對自己的重要性,這些都是認知覺醒。

《認知覺醒》一書中也強調到,

耐心不是毅力帶來的結果,而是具有長遠目光的結果。

這說明了,我們在改變和成長的過程中,要認識到學習進展和時間的關係並不是我們想象中那種線性關係(學多少是多少),而是呈現一種波浪式上升曲線,只是有些人在面對長期的冷寂或挫折時,做出了不同的選擇,有人選擇放棄,而我們應繼續堅持。

自我成長:讓改變輕鬆發生,從認知覺醒開始

3。有效的改變,發生在認知革新後

前面說了,改變和成長不是一蹴而就的,期間會遇到挫折和困難,而我們選擇繼續堅持,才能達到有效改變,而這是發生在認知革新後。

認知革新,可以理解為在認知覺醒(知識的重要性,改變慾望強烈)的基礎上,找到了持續改變的動力。

這個動力,用周嶺老師在《認知覺醒》一書中的一個重要概念可以概括,那就是“舒適區邊緣”。

周嶺認為,無論個體還是群體,其能力都以“舒適區——舒適區邊緣(拉伸區)——困難區”的形式分佈,要想讓自己高效成長,必須讓自己始終處於舒適區的邊緣,貿然跨到困難區會讓自己受挫,而始終停留在舒適區會讓自己停滯。

也就是說,當我們在舒適區附近活動時,不僅可以緩解因跳出舒適區帶來的不確定感,還會避免走進困難區引起的挫敗感,這樣才能持續地改變,達到讓自己變得更好的目標。

好的成長是始終遊走在“舒適區邊緣”。

自我成長:讓改變輕鬆發生,從認知覺醒開始

接下來的問題是,如何讓自己始終處於“舒適區邊緣”呢?

其一,找到與自己能力相匹配的改變強度和難度。

每個人的基礎和能力都是不同的,那麼相匹配的強度和難度也就沒有統一標準,可以說一人一個標準。我們要找到自己能夠承受的最佳承受範圍,既不要太難,也不要太容易,難易適中的地帶才是成長最快的地方。

比如,減肥需要運動這件事,運動量就需要和自己的承受能力相匹配,難易適中,效果最佳。

當然,匹配與否,需要自己認清現實,或請權威人物幫助自己設定。

其二,學會拆解目標,以增強行動力。

有時,我們太渴望改變,希望“自己變得更好”這個目標早些實現,於是在制定計劃時,容易高估自己,讓自己陷入到困難區。這時,就需要我們學會拆解目標,把大目標拆分為小目標,任務就會立即從困難區轉移到舒適區邊緣,這樣我們就會增強了行動的意願,改變才會持續發生。

那些行動達人,之所以效率高,改變快,很重要的原因是他們都是拆解任務的高手。

其三,把注意力放在“小目標”上,不斷精進和反饋。

學會拆解目標後,我們要集中注意力在那些小目標上,比如,在彈鋼琴時,不是一遍一遍地重複,而是在彈錯的地方重複練習,這就是那些“小目標”,這樣的精進和反饋,才更有效力,成長才快,所以,跳出舒適區最好的辦法就是發現和收集那些要點,也就是每次行動的小目標。

其實,上述的方法就是刻意練習的四個特徵:明確的目標、極度專注、有效反饋和始終在舒適區邊緣練習。

刻意練習,是最強大的,且唯一正確的學習方法。

自我成長:讓改變輕鬆發生,從認知覺醒開始

寫在最後:

認知覺醒,是自我改變的原動力。

當我們意識到改變不僅需要知識,還需要強烈的改變意願時,改變才能真正開始,而讓改變有效地持續下去,還需要理解“舒適區邊緣”這個概念,而這又是一場認知革新。

認知革新後,有效的改變才能發生。

改變和成長,不只是一味地努力,也不只需要“打雞血”,只有站在舒適區邊緣,一點一點往外走,和時間交朋友,蛻變會在不經意間出現。

當然,我們還要意識到,改變的過程並非一帆風順,暢通無阻,自己不可能做到完美,挫敗感和成就感會交替出現,這時我們要做的是接納自己。

接納自己的不完美,也是一種改變。

自我成長:讓改變輕鬆發生,從認知覺醒開始

本文完

感謝您的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