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如何找到自己喜歡的工作?6個激勵因子,幫你從源頭上做選擇

6年前,會計專業畢業,我懵懵懂懂地報了校招的銀行。

那個時候選擇銀行作為自己的第一份工作,原因也有點“荒唐”。

不是因為自己本專業學的是財務,而是家裡人實在是逼得太緊,非要我去考公務員。

我掐指一算,很明顯,就我這暴脾氣,我命裡跟體制內的工作相剋。

所以為了逃避家裡人的連環嘮叨,我就去報了銀行。當時在我看來,雖然我不是特別清楚自己想要找什麼工作,但至少銀行對我來說,是不排斥的。一身筆挺的西裝,有一定社會地位,工作還穩定。

當我成為班裡第一個拿到三方協議的社會人時,別提有多風光了,家裡人也為我感到高興。

然而,很快我就知道我錯了。

結果就是,我也是那一批裡面第一個辭職的員工。2015年12月進去的,2016年9月我就麻溜兒的跑來出來。

再然後,我陷入了差不多兩年左右的迷茫期,這個期間我嘗試過很多行業和工作,保險,會務,專案申報,甚至連一開始有點排斥的會計都去做了。

如何找到自己喜歡的工作?6個激勵因子,幫你從源頭上做選擇

但那個時候,基本上一份工作能夠超過半年就要燒高香了。

因為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工作,所以就更加焦慮,病急亂投醫,結果就又陷入了焦慮-找工作-跳槽-焦慮-重新找工作的死迴圈中。

那兩年,用人生最低谷來形容一點都不為過。

當時就覺得自己可能一輩子都無事無成了,甚至想過破罐子破摔,乾脆去跑外賣得了。

父母雖然表面上沒有太明顯,但跟家裡親戚和朋友間的閒言碎語我總是能聽到的。

是啊,一個在大學裡拿獎學金拿到手軟的人,為什麼出來後竟然混得如此慘?

為什麼?還不是不清楚自己真想要什麼。

我從小就是一個父母眼中的好孩子,所以那個時候心裡面也很單純,就想著讀書就好。結果就是我的興趣、愛好和社會實踐的經驗,基本為零。

高中的文理分科,聽他們的;

大學選什麼專業,聽他們的;

未來要找個什麼樣的女朋友,也要聽他們的。。。

我就是大家口中的那個只會死讀書的“工具人”。

經歷了那痛苦的兩年,我才逐漸清楚自己喜歡什麼。

原來不擅社交的我,竟然喜歡用文字分享,同別人溝通。

後來我便以此作為副業,並終於在寫了一年後,成功轉行到新媒體行業,現在本職工作是一名文案,副業上也是一名自由撰稿人。

分享這段經歷,就是因為我知道一個人能夠弄明白自己喜歡做什麼工作,是一件多麼重要和幸福的事情。

那麼,想要知道自己到底喜歡什麼工作,我們應該怎麼辦?

你首先需要搞清楚自己的

激勵因子

,也就是內在動力。

如何找到自己喜歡的工作?6個激勵因子,幫你從源頭上做選擇

激勵因子

當我們沒有受到激勵的時候,我們通常只能發揮20~30%的潛能,而當我們被高度激勵的時候,80~90%的潛能都可以發揮出來。

德國心理學家斯普朗格研究了我們看待世界的六種職場內在動機,也叫六個激勵因子,包括:

激勵因子

換句話說,就是如果你覺得這件事情對你是重要的,你就會竭盡全力去對待。

理論導向(關鍵詞:喜歡學習新知識;比如科學家,研究員等崗位)

實用導向(關鍵詞:重視最大化的收益;比如銀行家,投資家等)

唯美導向(關鍵詞:重視個人感受,人生體驗;比如攝影師);

社會導向(關鍵詞:服務,助人為樂;比如志願者,社工等);

如何找到自己喜歡的工作?6個激勵因子,幫你從源頭上做選擇

如果大家想要測出自己屬於哪種激勵因子,其實也不難。網上也有不少關於激勵因子的線上測評,如果對自己的內在動機不清楚的,可以去嘗試一下。當然,這裡面有的是要收費的。

個人導向(關鍵詞:渴望領導他人,擁有權力;比如管理者角色。);

傳統導向(關鍵詞:重視人生最高的意義;如改革家等)。

如果我們的工作能夠和這兩個激勵因子高度相關的話,那麼我們的潛能也就能夠得到充分的發揮,我們也會愛上自己的工作。

可是,又有人會說:

值得一提的是,這六個激勵因子並不是獨立分開的,也就是說某一個人身上可能會同時擁有這六種激勵因子。

是啊,現實就是這麼殘酷。

月亮和六便士,我們究竟選擇哪個?

其實,換個角度思考,如果現有的工作滿足不了自己的激勵因子,我們不一定非得選擇離開這個崗位。因為工作就像“圍城”,行業外的人都覺得這個工作特別好,而行業內的人又急於逃離出這個行業。

一般來說,我們只要找到排名最靠前的兩項因子,來作為我們採取所有行動的“發動機”就可以了。

如何找到自己喜歡的工作?6個激勵因子,幫你從源頭上做選擇

我的一位朋友經過測試之後,排名前兩個的基因分別是實用導向和唯美導向。(這還真是矛盾呢!)

天底下哪有那麼好的事情?我們大多數人不是不想找喜歡的工作,而是不得不選擇。

可是他並沒有我們想象中的那麼焦慮,在證券公司上班的他,經常會利用工作外的時間去參加當地的攝影活動,時常也能拍出一些好看的照片給我,他的生活看上去是那麼的充實和快樂。

這就是利用了生活中的其它方式來彌補唯美導向這個激勵因子的缺失。

所以,與其不停的失望,不斷地換工作。何不採取一個折中的方式呢?既然工作崗位滿足不了我,為什麼不讓自己的生活去彌補呢?

作者簡介:陳小星,自由撰稿人,只寫有營養的文章。左手寫作,右手奶瓶的90後奶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