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從玄奘法師的經歷,給我們帶來新的思考,你會想到什麼?

玄奘法師俗名陳褘,相傳在出家前,主持剃度考選的主考官鄭善果問他:“你為什麼想出家呢?”年僅十三歲的陳褘回答:“我年紀尚幼,學佛法的時間很短,知道沒有資格參加考試。進入山門,長遠的,是想繼承佛陀的教誨;近一點的,是想光大被隱棄的佛法。”陳褘的談吐令鄭善果印象深刻,於是破格錄他為沙彌。玄奘法師遍習佛經,發現佛典中文譯本不同、學派也分歧,更因為隋末戰亂而有待振興;於是他懷抱著求證真理和重振佛教光輝的想法,在西元六二七年、二十八歲那年啟程前往印度取經。

從玄奘法師的經歷,給我們帶來新的思考,你會想到什麼?

玄奘法師走進環境惡劣的塔克拉瑪干沙漠,放眼望去盡是戈壁荒礫、飛沙走石,那是他西行中最艱難的時刻。由於飢餓和脫水,他的眼前產生幻覺,在身心俱疲的瀕死邊緣,他觀想諸佛菩薩:“不是救苦救難,有求必應嗎?為什麼沒有聽見我孱弱的呼救?”

從玄奘法師的經歷,給我們帶來新的思考,你會想到什麼?

漫天的沙塵幾乎要將他掩沒,堅持不住的時候,他自問:“我為什麼來這裡?”放棄的念頭一閃而過,轉念矢志西行,誓不東回。他將自己完全的交付出去,並開始默誦《心經》,一遍又一遍……

從玄奘法師的經歷,給我們帶來新的思考,你會想到什麼?

玄奘法師終於抵達西行取經的目的地,位於印度的那爛陀寺。這不僅是一座寺院,更像是一所“大學”,全盛時期約有九百萬卷藏書,上萬名佛教學者和僧人紛紛留學於此。玄奘法師求學於“校長”戒賢法師,潛心修習五年,而後周遊印度考察;再度返回那爛陀,受邀參與數場論辯和講學,見解普獲推崇。

從玄奘法師的經歷,給我們帶來新的思考,你會想到什麼?

結束十九年的遠行,玄奘法師重返中國長安,與一批譯經師共同翻譯從印度帶回的六百五十七部經典,正信的佛法因此得以在中國流傳和發揚,嘉惠後人。

從玄奘法師的經歷,給我們帶來新的思考,你會想到什麼?

如同《華嚴經》所言:“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深信”是志工踏上“取經”之路持有的“羅盤”,在五花八門的誘惑裡,指引他們方向。突破自我障礙,帶著笑臉走入大街小巷,逢人便主動“說慈濟”,“信、願、行”就在彼此的激勵中與日俱增。

從玄奘法師的經歷,給我們帶來新的思考,你會想到什麼?

玄奘法師抵達西行的終點那爛陀寺後,曾經探訪附近的靈鷲山,山頂風景極佳,相傳佛陀即在此處講解《妙法蓮華經》。時空轉變,物換星移,《妙法蓮華經》中“三界火宅”、“大白牛車”、“慈父窮子”的故事,如今仍日復一日地被重述講解,就是那殷切的說法者之一,聆聽故事的志工雖然看不見靈鷲山頂的風景,卻能夠看見彼此被佛法感染後生起的法喜,那個最美麗的風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