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選擇怪罪,還是選擇學習

過分

地責備別人,使我們對自己的處境失去了信心。誠然,有些時候,別人的做法確實有問題,需要提出質疑,但是如果把責備變成一種習慣或強迫行為,那就會讓我們產生消極的心態。拋開責備,取而代之的是獲得經驗,這樣有助於營造一種內在的寬恕氣氛。

考慮到我們知道的那些總是在指責別人的人,在印象中他們確實不能從經驗中學習,因為他們只想著別人該如何改進,而不是自己需要改變。她們忙於責備所有的人、事、物,內心卻沒有成長的空間。

選擇怪罪,還是選擇學習

那些愛指責的人會在自己的行為中不停地強調自己的行為是否“正確”,如何感受到自己的感受,花費大量時間修飾理由,甚至使其表現顯得更有理性。智者無疑能夠找到一個令人稱奇的論據來證明自己的態度,但是,總而言之,不外一句:“我很不爽,都是他們/他/她/老天爺害的!”那些生活在責怪之中的人,以為是朋友就是要幫助他們繼續痛苦下去。

她們絕不允許我們做朋友,除非我們同意這些消極的想法。假如我們不同意他們不快的緣由,他們很可能會大動肝火,好像被搶了心愛的玩具,甚至憎恨我們,視我們為死對頭。

選擇怪罪,還是選擇學習

無休止的古怪犯罪使人陷入悲慘的生活。指責越多,就越需要辯稱自己符合這樣的條件。這種態度越是合情合理,就越像是

捍衛

自己作為“受害者”的權利。自然地,我們可能也想停止指責,因為這樣做會讓我們陷入另一個可怕的選擇——反其道而行之。這是一種非常可怕的想法,因此我們總是盡力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然而責怪就是這種行為,必須要有物件,才能成立。

實際解決問題的辦法是徹底停止責備心理。為了阻止這股豐富的能量,你可以改變它的運作方式,把它引入到學習中去。改變現在的注意力,用一些問題反問自己,可以把責備的能量轉化為有用的、有建設性的力量:這種狀況怎樣幫助我學習和成長?要怎樣應對挑戰,讓自己感受到力量?怎樣從內心感受到幸福,而不會被外在的東西所左右?

選擇怪罪,還是選擇學習

其中一個教訓就是,觀察別人如何將我們所傳播的態度透過自己反映在我們身上。經常地,每個人都用被對待的方式對待別人。在行為舉止、肢體語言、言語語調等細節中,我們都會將自己的本質融為一體,即使不說話,表情和姿態所顯露的玄機也具有同樣的效果。假如我們對自己吹毛求疵,不願意對自己好,那別人也就不足為奇了。有的人特別善良,他們對待我們的方式勝過我們對自己的看法,但這只不過是少數例外。

按照個人互動的規則,在吵鬧的人旁邊看起來會比較安靜,說話聲音也會更大。如果周圍的人和我們思考和思考的不一致,我們可能會更堅持自己的立場;如果周圍的人表現出強大的力量,我們也可以抵制。與此類似,周圍的人也會隨我們的態度和性格而變化。

選擇怪罪,還是選擇學習

對於人際關係或者團隊成員來說,有些人看上去是樂觀的,而另一個人則會顯得更加悲觀,這一道理似乎並不難理解。的確,有些人也許只是無意中想要強調自己這一角色與對方的實力。在責備別人的態度或表現時,想一想對方也許也在迴應我們自己的態度和表現。

兩個以前在公司裡的老闆,在同一時間參加過重要的客戶會議。後來我問起了會談,兩位老闆的回答完全不同。他們中的一個說:“好極了!”另一個說:“哎呀,真麻煩。”之後,悲觀的上司向我承認,他每次都對自己的否決感到厭倦,但他不得不這樣,以免另一個老闆把公司搞砸。

選擇怪罪,還是選擇學習

這一刻,我就表示,我認為這兩個人在相互間無意識地扮演著平衡對方的角色(我喜歡稱之為“相互對抗的舞蹈”),一旦有人轉換了角色,另一人也會轉換角色。老闆們又和重要的客戶開了第二次會,我再問一次。此時此刻,素來悲觀的老闆首先開口:“很順利!

但是,另一位上司馬上插話說:“等等,不要被自己的計劃弄得暈頭轉向。我吃驚地幾乎從椅子上掉下來,因為我的建議起作用了,所以有些問題需要解決。平時樂觀主義的老闆竟然變換了角色,只因為悲觀老闆先換了角色。

選擇怪罪,還是選擇學習

生活是一面鏡子。也許我們身邊的人正在呈現出我們不平衡的狀態,他們會採取與我們完全不同的極端方式。假如我們一味地責備,就會錯過本可學的功課。如果你想責備一個人,不妨試著從現在的情形中抽身出來,看看是否有某種“抗衡之舞”在進行。

只要我們戒掉了想責備的習性,就很容易做到寬恕。專注於學習與成長,能為更好地容納健康的思想與平靜的感覺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