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清朝舉人,在京任職四年後,帶著母親乞假歸隱,建造百年山房傳世

虹橋綠柳,雕樑畫棟,書香文雅,這座從門外看與一般民居無異的園子,漫步其中,卻是風光無限,玲瓏可品。不足三畝大小的地方,卻已經把中國園林建築中的亭、臺、樓、閣、館、軒、橋等包含其中,這裡便是番禺南村鎮的餘蔭山房。

清朝舉人,在京任職四年後,帶著母親乞假歸隱,建造百年山房傳世

進入園內,懸掛在第二道門上的這幅對聯是園主人親筆所題。“餘蔭”二字泛指整座園林四時奼紫嫣紅,綠樹成蔭,還含有紀念和永澤祖先福廕之意,又因地處偏僻,所以取名“山房”。

清朝舉人,在京任職四年後,帶著母親乞假歸隱,建造百年山房傳世

1867年,番禺南村人鄔彬鄉試中舉,在京做官,後來辭官回家,他把族人賞給他的土地參考咸豐年間貝勒爺贈與的水粉畫以及蘇杭畫師所繪的圖紙建造了這座園林,成為了番禺有名的私家園林。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這是漫步園中最真切的感受,聽上了年紀的老人介紹,在還是小孩子的時候,很喜歡和小夥伴在餘蔭山房玩耍,在山中捉迷藏,又跑去柳深堂,看園主人吃鴉片煙,柳深堂中的羅漢床,在過去十分常見,過去吃鴉片煙很流行,是身份的象徵。

清朝舉人,在京任職四年後,帶著母親乞假歸隱,建造百年山房傳世

清朝舉人,在京任職四年後,帶著母親乞假歸隱,建造百年山房傳世

園主人想來喜歡以文會友,結交中外名士,這座深柳堂是全園的主體建築,也是接待文人好友的會客之所。堂內的碧紗櫥,四幅雙面檀香木雕,都是園主人將收藏的名家手跡與作品鐫刻上去的。其中就有乾隆大學士劉墉的書法手跡。

清朝舉人,在京任職四年後,帶著母親乞假歸隱,建造百年山房傳世

隔池相對的“臨池別館”是園主人即席揮毫的書齋,管內裝飾樸素,與“深柳堂”相比,一簡一繁,形成鮮明對照。細觀別館,處處透露著文人學士的儒雅,更融合了嶺南建築的特色。嶺南建築的特色就是充分考慮到嶺南的氣候條件,臨池別館的建築形式屬於硬山頂建築,臨池別院有比較深的簷廊,適合南方遮陽、避雨和散熱的功能。嶺南特徵都表現在小青瓦、高牆角、高柱座,柱座比較高是可以起到房潮溼的作用。遊廊的橫披是用蠔殼片製成的,反映了嶺南園林海洋文化的特徵。

清朝舉人,在京任職四年後,帶著母親乞假歸隱,建造百年山房傳世

清朝舉人,在京任職四年後,帶著母親乞假歸隱,建造百年山房傳世

深柳堂南側是臥瓢廬,臥瓢廬是為賓友學習而設的小廬舍,廬內通風采光的百葉窗,也不由讓人讚歎舊時居室設計的智慧。

清朝舉人,在京任職四年後,帶著母親乞假歸隱,建造百年山房傳世

西邊紅雨,東邊綠雲,園內一座“浣紅跨綠橋”將園景分為東西兩部分。曲折的迴廊直通東面園區。“玲瓏水榭”建於水池中央,花木山石之間,曲徑通幽。在水榭裡,可以想象園主人與賓客在此把酒吟詩,扶風弄月。在這縮龍成寸的園林裡,留下了不少精彩的詩篇對聯。

清朝舉人,在京任職四年後,帶著母親乞假歸隱,建造百年山房傳世

清朝舉人,在京任職四年後,帶著母親乞假歸隱,建造百年山房傳世

儘管辭官歸隱,鄔彬仍對官場充滿遐想,他為山房配置的花樹、亭臺都百般考究,寓意深刻。孔雀亭在嶺南園林和江南園林中都很少見,唯獨是在餘蔭山房園主人有這樣一個亭子。現實生活中,最接近鳳凰的鳥就是孔雀,一方面反映了園主人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意境,另一方面,舊時的官帽上用的翎毛就是孔雀的羽毛。

清朝舉人,在京任職四年後,帶著母親乞假歸隱,建造百年山房傳世

清朝舉人,在京任職四年後,帶著母親乞假歸隱,建造百年山房傳世

1922年,園主人的第四代孫子鄔仲添建了瑜園,曾在這裡居住過一段時間。後來人們沿襲舊園區的建築風格,2006年在祠堂旁新建了文昌苑。

餘蔭山房雖然小家碧玉,卻是嶺南園林建築的典範,更蘊含著一代嶺南文人雅士的生活藝術與志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