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童年不缺愛》:父母該不該給孩子想要的?

我是北方人,喜歡吃火鍋,可以說是吃火鍋的老手了,但還是在一次吃火鍋中燙傷了舌頭,不是因為那次的火鍋很好吃,而是因為對面坐的那個人。

那是我的一個同事,那次吃火鍋之前,一直都覺得他是一個爽快的人。但是那次吃火鍋改變了我的看法。

菜和肉下鍋後,他突然停止聊天,盯到鍋一沸騰,就立馬動筷子,不同我的吃法,我會先放在料碗裡涼一涼,他是直接放嘴裡,放就放吧,還速度特別快,搞得我們也不由自主加快了速度,就這麼幾分鐘,我突然感覺節奏不對,和大家說笑著放慢了動作。

可是也是這幾分鐘的時間,我的舌頭還是燙起了一個泡。我調笑著說,你幹嘛吃這麼快呀?

《童年不缺愛》:父母該不該給孩子想要的?

他的筷子不停,吐著舌頭對我說,習慣了,小時候家裡兄弟多,吃飯慢了就沒有了。

我說你不燙嗎?他說,當然燙,但是燙也要吃呀!

後來我注意到,中午大家都帶飯的時候,他如果帶有蝦、肉之類的菜,便會先躲到一邊幾口吞下去,然後端著飯盒,笑呵呵地看大家吃的什麼,有好的便討要幾筷子。

我也一直以為這是因為小時候習慣了,所以才會如此行事,後來看了心心媽所寫的《童年不缺愛》這本書,才發現,這是因為童年時期總是不能得到滿足,讓內心有了匱乏感,所以才會如此。

《童年不缺愛》:父母該不該給孩子想要的?

因為在瞭解他之後,會發現他不僅在吃的上面如此,在錢上面也是如此,能佔便宜的時候絕不含糊。是他現在還窮嗎?當然不是,他工作很努力,相應的工資也很可觀。

在《童年不缺愛》這本書中,對此做出瞭解釋:

1、孩子想要而不滿足,會給孩子帶來什麼樣的後果?

很多家長都擔心孩子要什麼就給什麼會慣壞孩子,所以總是故意和孩子作對,哪怕孩子只是想要一個很小的玩具,也會讓孩子以哭鬧結束。

有的家長為了教育孩子不亂要東西,總是對孩子說“爸爸媽媽賺錢不容易,你要珍惜”,從來不會痛痛快快給孩子買東西,這樣做的結果便是讓孩子有匱乏感,就算是在得到後,也會有內疚感,以至於,在孩子成年後,並不能很好的和金錢產生好的聯絡。

《童年不缺愛》:父母該不該給孩子想要的?

而一個具有匱乏感的人,在成年後,會有“報復性”行為,比如,小時候特別喜歡裙子,但媽媽就是不買,等到長大了,便會對裙子毫無抵抗力,也只有透過買裙子的方式,可以獲得內心的安全感。

所以,在聽到孩子說“長大了,我要買兩車酸奶,好好的喝”這樣的話時,不要只是覺得搞笑,反思一下,是不是多次拒絕了孩子要酸奶的請求。

還有,一個得到東西就有內疚感的人,會在長大後,有很強的不配感,對好的伴侶,感覺自己不配擁有,對好的工作,感覺自己不配擁有,這會讓孩子的一生都缺乏安全感。

《童年不缺愛》:父母該不該給孩子想要的?

2、延遲滿足,真的能讓孩子更有成就嗎?

看到這裡,也許有人要說了,不是說了嗎?孩子要東西的時候不要直接給,要訓練孩子的延遲滿足感。

其實,證明延遲滿足和成才有關係的“棉花糖實驗”已經被推翻了,新的實驗證明,延遲滿足和孩子是否會成才並沒有直接的關係,有關係的是孩子身後的家庭。

打個比方,同樣是棉花糖,如果孩子在家裡總是可以得到,或者只要他提出要求,父母便可以滿足他,那麼在參與實驗的時候,他對棉花糖變沒有很大的訴求;相反,家裡總是不能滿足的孩子,便很難抵抗誘惑。

所以,滿足孩子的需求,並不能影響到孩子未來要走的路。

《童年不缺愛》:父母該不該給孩子想要的?

3、孩子想要就給,會不會慣壞孩子?

這個時候,新的疑問又出現了,孩子要什麼就給什麼,那不就培養出懷孩子了?之前的新聞也說了,女兒上了大學,問做清潔工的母親要錢,沒有要到的時候還打罵母親。

這裡要注意,這個女兒會出現這樣的情況,表面上看是孩子想要什麼就給什麼造成的,實際上是親子教育的缺失引起的,比如缺乏感恩教育。

教育孩子並不是單一的,要從很多地方入手。而孩子要什麼就給什麼這個問題,也是分年齡段的,根據不同的情況分析,在你感覺孩子需要安全感的時候,請滿足他,在安全感穩定後,則要進入下一階段的教育,比如理性的選擇等。

《童年不缺愛》:父母該不該給孩子想要的?

如心心媽在《童年不缺愛》一書中所說:

“沒有體會過匱乏感、內心更有安全感的孩子,往往有更好的人生。”

把握好度,給孩子足夠的安全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