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攻克柏林》中希特勒情婦愛娃的形象,與德國電影中角色的不同處

《攻克柏林》中希特勒情婦愛娃的形象,與德國電影中角色的不同處

《攻克柏林》中的愛娃

現在看來,1949年蘇聯拍攝的電影《攻克柏林》裡的希特勒的情婦愛娃的設定,是帶有很大的偏見的,並不符合真實的愛娃在現實中的實際人設。

《攻克柏林》大致從以下三點界定了愛娃的形象塑造:

一是愛娃是美麗的。

《攻克柏林》對愛娃的造型設定,遵循著如下的原則——我們可以從劇本中對這一人物的描述,看到愛娃的形象定位:

《攻克柏林》中希特勒情婦愛娃的形象,與德國電影中角色的不同處

《攻克柏林》中的愛娃

“金黃色的頭髮,梳得非常整齊,就像一種高貴的物品似的。她的洋囡囡似的美麗面孔,毫無思慮,兩隻美妙的手臂帶上了鐲子。”

電影裡對她的面孔,把握了一個“洋囡囡”的核心關鍵詞,這一印象,應該來自於愛娃照片帶來的最初表象,當時愛娃已經33歲,實在稱不上“洋娃娃”這一修飾詞。

而《攻克柏林》中愛娃的扮演者瑪麗·諾瓦諾娃生於1924年,拍攝影片的時候,才25歲,顯然要較真實的愛娃年輕許多。

瑪麗·諾瓦諾娃的確有一副娃娃臉,加之演員的年齡也比較年輕,電影裡的愛娃看上去,很有一點洋娃娃的設計造型。

《攻克柏林》中希特勒情婦愛娃的形象,與德國電影中角色的不同處

《帝國的毀滅》中的愛娃

而在2004年德國拍攝的《帝國的毀滅》中出演愛娃的德國女演員茱莉安·柯勒已經39歲,看上去,老態盡顯,滿臉皺紋,毫無“洋娃娃”的氣韻。在“美麗”這一點上,德國版的愛娃真的不可與蘇聯版《攻克柏林》裡的愛娃能夠相提並論。

而1970年拍攝的《解放》裡的愛娃扮演者,也是一名德國演員,她參演時的年齡才26歲。

《攻克柏林》中希特勒情婦愛娃的形象,與德國電影中角色的不同處

《解放》裡的愛娃

可以看出,前蘇電影裡的愛娃都要比本人年輕,看起來,也要更漂亮許多。如此設計,可能是突出人物“豔若桃李,心如蛇蠍”的塑造需要。至少在《攻克柏林》裡,我們可以看到就是遵循著這樣的原則來設定的。

二是愛娃積極參政議政。

在《攻克柏林》裡,希特勒面臨戰局崩壞的局面,一籌莫展,而愛娃成了她的精神安慰劑。

《攻克柏林》中希特勒情婦愛娃的形象,與德國電影中角色的不同處

電影裡,希特勒在敗局已定的情況下,繼續做著美夢,企圖要“攻下莫斯科”、“把俄國人趕到西伯利亞”、“拿下斯大林格勒”,愛娃積極地附和他,稱“只有你才能想出這樣的辦法”,儼然把愛娃拔高成他的權謀重臣。

甚至電影裡的愛娃在聽聞戈林背叛的訊息之後,衝著希特勒說:“你的將軍們都是畜生”。這種憤憤不平的話語,很難符合愛娃的真實身份和實際的現實狀況。

三是愛娃是兇殘的。

《攻克柏林》在有限的鏡頭裡,交待愛娃用有毒的食物,餵給了寵物狗布倫蒂,瞬間使得這隻狗當場死去。

《攻克柏林》中希特勒情婦愛娃的形象,與德國電影中角色的不同處

《攻克柏林》中愛娃放置毒藥

而實際上,真實情況下這條著名的寵物狗,是由希特勒的醫生殺死的。

《攻克柏林》中希特勒情婦愛娃的形象,與德國電影中角色的不同處

《攻克柏林》中愛娃毒死愛犬

這一事實,在《帝國的毀滅》中,可以看到,是希特勒與他的身邊的人,一起完成毒殺愛犬這一殘暴的行徑。

《攻克柏林》中希特勒情婦愛娃的形象,與德國電影中角色的不同處

《帝國的毀滅》中的毒狗場面

顯然,《攻克柏林》對愛娃的形象塑造並不友好,有意把她塑造成一個助紂為虐的幫閒者或者可以稱之為幫兇的角色。

到了1970年的蘇聯電影《解放》中,愛娃的身上已經沒有什麼暴戾的成份,成了一個地道的受害者。影片裡把愛娃還原成一個無知者無畏的角色,正是因為她不明白她參與的是一場什麼樣的血腥歷史創造,所以,她才莫名其妙地用生命去祭典了瘋狂的法西斯掌控者的最後時光。

《攻克柏林》中希特勒情婦愛娃的形象,與德國電影中角色的不同處

《解放》中的愛娃楚楚可憐

《解放》從某種程度上,是《攻克柏林》的新拍版,兩部影片的故事走向,都是一致的。但顯然,《解放》在對歷史的真實還原上,要遠勝於《攻克柏林》。

而2004年拍攝的德國版《帝國的毀滅》因為電影的視角是從女秘書的角度,來看向希特勒的最後日子,因而這部電影更帶著女性的溫情的理解,而這種理解,僅僅是一種表象,像電影裡的希特勒在對待身邊的女性的態度上,還是文質彬彬、寬厚容忍的,像一個人畜無害的非霸道總裁。

《攻克柏林》中希特勒情婦愛娃的形象,與德國電影中角色的不同處

《帝國的毀滅》中的愛娃

但是,《帝國的毀滅》裡還是抓住了希特勒的匪夷所思的思維實質,揭示了他的殘暴、無恥、卑劣的內心本質。

這一點是《帝國的毀滅》的成功之處,電影並沒有因為女性視角的介入,就回避對希特勒思想根基與要素的揭示與折射。

這種對希特勒內心的把握,迥異於前蘇聯電影中僅僅外在地刻畫出希特勒的歇斯底里、蠻橫無理、暴殄天物的總體特徵,而是從內宇宙中把握住了他是從哪裡獲得他的瘋狂肆虐的行徑背後的振振有詞與自我闡述的。

《攻克柏林》中希特勒情婦愛娃的形象,與德國電影中角色的不同處

《帝國的毀滅》劇照

這一點,可以看出德國電影《帝國的毀滅》在悄無聲息、於無聲處的冷靜呈現中捕捉到了希特勒性格與思維中的致命違悖人倫與人性處,從另一個更為深層的角度,揭示出了希特勒的兇險、醜陋、惡毒的內在世界。

我們大致可以歸納一下《帝國的毀滅》裡的希特勒的形象定位:

一是希特勒推卸責任,缺乏擔當。

他稱自己的戰略是正確的,是手下人不行,沒有按照他的計劃來完美好執行。

《攻克柏林》中希特勒情婦愛娃的形象,與德國電影中角色的不同處

《帝國的毀滅》劇照

片中,希特勒稱:“軍隊扯我的後腿,我早該把高階軍官處死”,可以看出,希特勒是不認可自己的失敗的終極命運,而認為他的團隊跟不上他的速度與節奏。

二是希特勒禍害民眾,缺乏反省。

希特勒給德國人民帶來了嚴重的傷害,但他並沒有就此進行反思,而是認為,責在人民,是人民選出了他,那麼,人民吃盡了他導致的苦頭,也是活該。

《攻克柏林》中希特勒情婦愛娃的形象,與德國電影中角色的不同處

《帝國的毀滅》劇照

片中,戈培爾說得更加直白:“我不同情他們,是他們自己選擇的。我沒有強迫德國人民,是他們選擇了我們,他們要為此付出代價。”

希特勒說的意思幾乎完全相同:“如果我的人民不能經受這樣的考驗,我一滴眼淚也不會流的,這是他們應得的,這是他們自己寫下的命運。”

三是希特勒踐踏生命,缺乏人性。

面對死亡,希特勒認為犧牲是值得的,是應該的。他對手下將領們提出的突圍計劃嗤之以鼻,稱:“年輕人就應該血灑疆場。”

《攻克柏林》中希特勒情婦愛娃的形象,與德國電影中角色的不同處

《帝國的毀滅》劇照

如此草菅人命,卻毫無一點自責思過,正可以看出,他的意識里根本沒有對別人生命的尊重與珍惜。電影裡那些為希特勒自殺殉死的人,映襯著一個沒有人性的蠱惑者與鼓動者的真實嘴臉,恰恰凸顯出希特勒的無恥與卑鄙本質,由此看出,電影從內裡上揭露希特勒還是相當的精準而到位的,不亞於蘇聯電影裡對他的外在形象上的醜化所達到的乾脆利落效果。

可以說,電影裡的希特勒從人性的角度來看,是無法理喻的,所以,愛娃在希特勒的反襯下,反而提供了一種正常人的難以理解的困惑所在。

《攻克柏林》中希特勒情婦愛娃的形象,與德國電影中角色的不同處

《帝國的毀滅》劇照

《帝國的毀滅》裡的愛娃說:“我認識我丈夫已經十五年了,但是,仔細想想,儘管他愛說話,可我一點不瞭解他,他現在只和我聊狗和素食了。”

實際上,愛娃不瞭解的希特勒的部分,正是希特勒人倫淪喪與人性泯滅的部分,這些不懂的部分,愛娃採取了視而不見的態度與角度。

這就是女人的盲目的愛情的悲劇。《帝國的毀滅》裡的愛娃,基本是按照這一原則塑造出來的,片中的愛娃一點沒有了《攻克柏林》裡的“洋娃娃”的設定,完全是一個得過且過、逢場作戲、醉生夢死的無心女子。她抽菸、喝酒,瘋狂地跳舞,她也意圖改變希特勒,為自己的妹婿求情,但希特勒一概沒有順從她的任何一點女人的心思:“對叛國者不能仁慈,不能同情他們。”

《攻克柏林》中希特勒情婦愛娃的形象,與德國電影中角色的不同處

《帝國的毀滅》劇照

片中的愛娃還是富有同情心的,這一個維度,在《攻克柏林》、《解放》中並不存在。

從這個角度來看,《攻克柏林》對愛娃的表現是相當的表面化、粗線條、妖魔化的。

《攻克柏林》中希特勒情婦愛娃的形象,與德國電影中角色的不同處

《攻克柏林》劇照

不過,《攻克柏林》裡的這位扮演愛娃的演員所打造出的“洋娃娃”的造型,還是挺可愛的,如果剔除掉電影賦予人物的那種醜陋而暴戾的內心。

值得注意的是,《攻克柏林》裡的這位愛娃的扮演者瑪麗·諾瓦諾娃,並不是蘇聯人,也不是德國人,而是捷克斯洛伐克人。

《攻克柏林》中希特勒情婦愛娃的形象,與德國電影中角色的不同處

《攻克柏林》中的愛娃

瑪麗·諾瓦諾娃生於1924年,2011年6月25日在捷克共和國布拉格去世,享年87歲。

她在25歲的時候,出演了《攻克柏林》裡的頗為引人注目的角色,但似乎並沒有給她帶來好運,後來她的演藝之途,也沒有什麼更為出色的形象塑造引人矚目。

之後,她在捷克斯洛伐克拍攝的一些影視作品中,經常露面,可惜,角色都是一些打醬油的角色,演員表的排名,均在倒數第一徘徊,確實令人覺得挺遺憾的。

我們大致看一下,瑪麗·諾瓦諾娃還演過哪些影片:

1952年,她參加《無產者安娜》的演出。

《攻克柏林》中希特勒情婦愛娃的形象,與德國電影中角色的不同處

《無產者安娜》海報

1954年,參加《小丑》的演出,影片參展第7屆戛納電影節主競賽單元,列入金棕櫚獎提名。

《攻克柏林》中希特勒情婦愛娃的形象,與德國電影中角色的不同處

《小丑》海報

1957年,在捷克斯洛伐克電影《好兵帥克歷險記》中出演洛特小姐。這部電影曾經在中國放映過。不過,要找到她扮演的角色還真不容易。

1974年,參演《誰在尋找黃金?》。

《攻克柏林》中希特勒情婦愛娃的形象,與德國電影中角色的不同處

《誰在尋找黃金?》海報

1975年,在《殺手主題》中扮演人質。

《攻克柏林》中希特勒情婦愛娃的形象,與德國電影中角色的不同處

《殺手主題》海報

《攻克柏林》裡的愛娃,還是從表象上勾勒了人物的一個大致形象與漫畫性特徵,對心靈的開掘遠不夠深入,而在德國電影《帝國的毀滅》中,雖然同樣對愛娃的內心世界諱莫如深,但是這個人物的作用明顯起到了透視希特勒的內心隱秘角落的窺測功能。

《攻克柏林》中希特勒情婦愛娃的形象,與德國電影中角色的不同處

《帝國的毀滅》中的愛娃

這兩者的不同,反映了隨著電影的進步,對人心的開拓與揭秘提供了可能,這也是電影的吸引人的地方,那就是電影除了在影像中表達鮮明的愛憎之外,還能夠在影像的塑造過程中更貼近人心的秘密溝回與內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