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清華貧困生由受助到助人的事蹟反觀家庭教育

清華貧困生由受助到助人的事蹟反觀家庭教育

看完文章,感受頗深。

人生本來的目的就是這個樣,可惜大多數人在以後的人生中漸去漸遠,忘卻了我們來時的樣子。

這篇文章的作者本來是匿名發表在某平臺,之所以被刷屏足以見得在當今社會良知的重要性,有很多這樣的後起之秀的存在,我們的祖國會更加日益強大。

“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勤儉、自勉、自強不息是我們民族的優良傳統。

透過這篇自述,我們不由得深刻反思一下,優良、富足的生活環境真的能教育出這麼優秀的學生嗎?

換言之,我們已我們自身最大的限度提供給孩子儘可能最好的生活環境,最好的物質條件,在不經受任何風吹雨打的磨礪下,他們該如何去懂得這些道理?

所以我們看到的現代的年輕人似乎都是“唯利是圖”和“不思上進”的,民族的傳統美德彷彿從來沒有存在過,他們只會認為不會變通的人是死腦筋,有便宜不佔的是傻蛋僅此而已。

近幾年在社會上頻頻出現一些不合時宜的人物和言論,從側面我們可以看到在以往的家庭教育中似乎存在著重大的紕漏和不足。

“在難不能難孩子,再窮不能窮教育”,“窮家富路”,曾經的口號一度讓我們實現了全民適齡入學,這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完全沒有問題,可隨時間的推移它確漸漸的在人民心中失去了當時的目的,以至於後來發展成拼學區房、拼經濟基礎。時代走得太快,已為人父母的卻跟不上時代的步伐。

我總是相信人類的所有知識都是共通的,而所有知識都是用來讓我們的生活更加美好。

在思考的過程中總能發現各種其他不相干的、偉大的發現和我們的生活有千絲萬縷的關係,比如“彼得定律”,它是說“在一個等級制度中,每個職工趨向於上升到他所不能勝任的地位”,也說現在每一個在職的各行各業的人中都有一個不稱職的人在這個崗位上。

如果把它搬到我們的人生教育中它會呈現什麼樣子呢?

比如說我們為我們下一代提供我們能承受的最好的物質條件,我們把我們一生所學或者為人處世的道理、人生的閱歷經驗都無條件地傳授給下一代,這樣的價值有多大呢?

可以說是微乎其微,因為人是很聰明的動物,他總是要去做不同的嘗試,也總是會上升到一個上一代人從未經歷過的一個環境中,而這些時候,父母很有可能已經年邁更何談照顧晚輩?所以說大膽的放開手吧,每一代人都有一代人的路要走,誰也幫不了誰,我們唯一能夠傳授的僅有吃苦耐勞、與人為善、勤勉自立和自強不息。

微信公眾號:合慶(heqingdeyishe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