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想不想發財?想不想長壽?想不想生智慧?佛法告訴你如何修福報

想不想發財?想不想長壽?想不想生智慧?佛法告訴你如何修福報

天下古今,信佛的人少,懷疑的人多,這是什麼原因?真正修學的人少了,能夠把佛法講清楚、講明白的人沒有了,衰相是從這兒來的。現代的衰相,可以說衰到極處,以前雖然沒有人講,講的人還是有,修的人還是有,比不上隋唐那麼多,隋唐的時代是中國佛教黃金時代,比我們現在強多了。現在修的人很少看到,也許有,都在深山,不出來了,講的人是更少,讓社會大眾對佛教產生很大的疑惑。我們年輕的時候也不例外,也受了這個傳染,總以為佛法是宗教,宗教都是迷信。這個錯覺對我們產生很深的影響,不願意接觸它,這是真的。

佛學到底講些什麼?我們用一句話來說,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講經教學,講的是什麼?宇宙人生的真相,不但是高等哲學,而且是高等科學。今天科學跟哲學解決不了的問題全在佛經,非常可惜學術界把這個看作宗教、看作迷信,不接觸它,這個損失太大了。世界上這些偉大的哲學家、科學家非常聰明,如果能接觸佛法,對他們的研究學說會大幅度的提升。這個陰影的存在,讓大家產生懷疑而不接觸,用佛法來說,這是沒有福報,他們沒有福報,眾生沒有福報。

想不想發財?想不想長壽?想不想生智慧?佛法告訴你如何修福報

福報是個人,不分國家、不分種族,也不分宗教,你問他:你想不想發財?個個都想,這是不分任何階層的,他都想富裕。想不想聰明智慧?想不想健康長壽?這三個肯定大家都想的。佛給你講,怎樣你能夠得到財富、聰明、健康長壽,這個裡面就教眾生學習六波羅蜜,六波羅蜜幫助你統統可以得到。這個裡面講的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你真能修這六條,你一定能夠得到圓滿的福德。

講到非常具體的,就是你怎麼修福、你怎麼積德?佛法修福積德,就是菩薩的六個修行的條目。這個條目怎麼個修法?我們今天在這裡可以學一學。佛經上有「六事成就」,六樁事情成就菩薩這六個修學的條目,這是很重要。這段文是出在《莊嚴論》,「論雲:菩薩為成就六度故,決定應行六事也。」你要想成就六度,就是菩薩修學的六個科目,你要想把這六個科目學好,你一定要做這六樁事情。第一樁事情「供養」,「供養者,謂因成就檀度,故興供養,若不長時供養三寶,則檀度不得圓滿也」。檀是檀那,是印度話,翻成中國的意思叫佈施,這就是第一條佈施波羅蜜。佈施,他不說佈施,他說供養,佈施裡頭用最真誠的恭敬心去做就叫供養。普賢菩薩教給我們「廣修供養」,所以大乘教裡常說,菩薩不修普賢行,決定不能成就圓滿的佛道。

想不想發財?想不想長壽?想不想生智慧?佛法告訴你如何修福報

供養,在日常生活當中,人與人之間往來,這就是送禮。所以要曉得,送禮是屬於供養,是屬於財佈施,人與人之間感情從這裡建立。我們中國老祖宗這樣教我們,佛教傳到中國來的時候,佛也是這樣教我們。而且,佛教教學的根跟中國傳統文化的根完全相同,根是什麼?根是孝養父母。

供養三寶,三寶真正的意思是什麼?佛是覺悟,就是《無量壽經》上講的清淨平等覺,佛是覺,法是平等,僧是清淨,覺正淨。我們懂得長時供養覺正淨,對覺悟的人我們要供養他,用什麼供養?依教修行供養,不是以財物,不是以金錢。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把榜樣做給我們看了。他一生教學,三十歲修學成就,我們中國人講三十而立,釋迦牟尼佛三十而立,孔子也是三十而立。他就從事教學,一生樂此不疲,生活很簡單,我們今天講過苦行僧的生活,他的財產就三衣一缽,三件衣,一個缽,這就是他的財產,日中一食,樹下一宿。他什麼都不要,怎麼供養他?他教你,你肯認真學習、肯落實,這他最歡喜,這就是學生的供養。

想不想發財?想不想長壽?想不想生智慧?佛法告訴你如何修福報

講供養三寶,是用我們真誠的心供養、清淨心供養、依教奉行供養,這就對了。修學佛法的目的,第一個是身心健康,第二個是家庭幸福、事業順利。如果得不到這些好處,你學它幹什麼?如果是所學非所用,何必浪費這些時間、浪費這個精神?它學了管用。佛經裡沒有一句假話,你全都能得到,齊家、治國、平天下,理論、道理、方法統統都有,化解種種災難都有絕妙的方法。

所以,佈施波羅蜜要曉得,不是在形式上,佛經裡面供養佛,用什麼供養?一朵花,香花供養,沒有叫你供養錢的,供養錢那你完全把意思錯會了。佛一生手都不摸錢,你怎麼可以供養錢給他?你看從沙彌戒,只有十條戒,裡面就有一條,不要去摸觸這些金銀財寶。首先要把這個東西放下,你的心才會清淨,如果這個不放下的話,你的心怎麼會清淨!這個要知道。佛當年在世,你供養他,他來託缽,供養他一點點飯。不是一碗,你家裡吃的有多餘的,供養一點給他,一調羹,因為他那一缽不是一家託的,他要好幾家託的放在一起,通常大概是七家,託了一缽飯,不是一家的。佛是一點貪心都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