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為什麼孩子受挫越多,心理承受能力越弱?

為什麼孩子受挫越多,心理承受能力越弱?

精讀媽:孩子對抗挫折的底氣,只有家庭能給,這份底氣,不來自否定和挫折,而是來自父母不吝嗇的肯定與共情。

作者:慢熱的喜(爸媽精讀作者)

知乎上有個問題:童年父母有意讓我遭受過很多挫折,不但沒有變得更強,反而發現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很弱,正常嗎?

其中有個高贊回答說:兒童長大後的心理承受能力高低,往往與自身的成功經驗正相關。

當下很多父母都覺得,孩子成長環境太過順利,不是一件好事,所以,總是煞費苦心地讓孩子經受一些挫折,試圖培養孩子的意志力。

然而,

人為的挫折,對孩子來說不是磨鍊,而是折磨。

挫折教育的核心,並不是讓孩子經歷多少挫折事件,而是教會孩子如何看待和麵對挫折。

真正的挫折教育,應該是建立在安全感上的教育,而不是透過製造痛苦去教育。

為什麼孩子受挫越多,心理承受能力越弱?

為什麼孩子受挫越多,心理承受能力越弱?

只有得到足夠的溫暖,

孩子才經得起嚴寒的侵襲

心理學家曾奇峰曾這樣比喻挫折教育:

武漢的冬天氣溫在零度左右,在沒有暖氣的情況下,讓人覺得寒徹骨髓。

而在北方的哈爾濱,氣溫常常在零下幾十度,在那裡過冬,卻比武漢舒服很多,因為屋裡有暖氣。

暖氣讓身體儲備了足夠的溫暖,身體才經得起嚴寒的侵襲。

從身體層面來說,只有儲備了足夠的溫暖,我們的身體才經得起嚴寒的侵襲。

對心靈來說也是一樣的,只有心靈得到了很多的滿足、溫暖、幸福的滋養,它才能夠經得起挫折、嚴寒和傷害。

愛是最好的教育,它是孩子抗挫力的力量來源。

籃球巨星科比曾在一次採訪中說道:

“10歲左右,我打了一個夏天的籃球,一分也沒得到,我為此哭過,我爸爸給了我一個擁抱,他說‘不管你的0分還是60分,無論如何我都愛你‘。”

為什麼孩子受挫越多,心理承受能力越弱?

科比承認,這句話對當時還是孩子的自己來說,是一句最重要的話。正是父親給予的擁抱和安慰,給了自己面對困難的勇氣和信心。

從某種程度上說,科比後來取得成就,離不開逆境時父母給予的鼓勵。

最好

當他遭遇挫折,身處低谷時,才可能有一種免於崩潰的力量。

唯有溫暖足以抵禦寒風,被愛滋養過的心靈,才能常駐光明,美好和希望。

為什麼孩子受挫越多,心理承受能力越弱?

一個孩子,要確信自己隨時有被父母無條件愛著的把握,才能從中獲得勇氣和力量。

額外和附加的挫折,

電視劇《女心理師》中,女孩蔣靜從小就遭受著許多附加的挫折。

她的母親很強勢,蔣靜一出生就被寄予厚望。

五歲開始,母親就要求她練琴,每天十個小時起步。

週末不讓休息,同樣的,也沒有寒暑假。練不好不讓吃飯,練

好也不會有鼓勵和表揚,即便是練到手指出血,也沒有一句關心和安慰,甚至還要在客人面前公開打擊她。

在母親的高壓灌輸下,蔣靜從小就沒有過被認可的感受,也沒有享受過自我的空間,整個童年被母親的叮囑聲和指責聲填滿。

是一種傷害

為什麼孩子受挫越多,心理承受能力越弱?

多少家長和蔣靜的母親一樣:怕孩子不上進,怕孩子驕傲,所以不鼓勵不表揚,總是儘量的少滿足孩子,不能要什麼就給什麼,真要給,也需要答應一些條件。

心理學家武志紅說:

長大後的蔣靜,表面上成了別人家的孩子,卻在沒人看到的角落發展成了神經性貪食症患者。

讓孩子在關係中受挫,被貶低,讓他不能輕易得到自己想要的,讓他覺得自己不夠好,不自由,不值得被認可。

這樣的挫折教育只會讓孩子備受打擊,長期處在這種環境,孩子會內化父母的評價,從而自我否定自我攻擊。

即便是取得在外人看來了不起的成績,也會覺得自己一無是處,內心產生一種深深的無力感和挫敗感。

為什麼孩子受挫越多,心理承受能力越弱?

孩子的挫折教育不是不需要,而是不能額外和附加,否則就會演變成傷害。

孩子內心沒有能量和希望,

韓國作家李柳楠曾在《媽媽的悔過書》中分享過自己和兒子的一個故事:

兒子有一天突然告訴她:我活到現在,從來都沒有感受過成就感。

要知道兒子曾擔任全校學生會長、副會長,參加各種比賽拿了無數的獎項,還是全校前三名。

這樣的孩子竟然說從沒感受過成就感。反思自己和孩子過去的相處方式,她才發現兒子變成這樣的原因其實在自己身上。

為什麼孩子受挫越多,心理承受能力越弱?

兒子曾經拿著全校第一的成績回來,大聲告訴她:

是最容易崩潰的

她沒有給孩子肯定,只是說:小聲一點,把上個月的成績單拿過來。

比較兩份成績單後,會皺著眉說:

“語文是進步了,可是數學怎麼退步了?知道你報名的補習班有多貴嗎?你這樣的成績在名校裡,連中間的名次都排不上。”

她總是說這樣的話,來挫孩子的銳氣。

她從沒問過孩子想要學什麼,只知道數學成績退步就送去數學補習班,需要美術考核分數,就送孩子去美術補習班,鋼琴只要有基礎就好,便送去鋼琴補習班…

這樣把孩子一一送到自己想到的補習班。

然而,讓孩子學鋼琴的結果,花掉的不只是金錢和時間,甚至和父母的關係都被消磨了。

不只是鋼琴,勉強孩子去的其他補習班,時至今日,沒有任何一項才藝真正學好。

為什麼孩子受挫越多,心理承受能力越弱?

長期被媽媽打擊和勉強,孩子會越來越上進,越來越完美嗎?

並沒有,孩子告訴她:“感覺快要瘋了。”

心理學家費爾貝恩說:孩子受到父母不好的對待時,為了維持父母是好的這種意向,會傾向於認為自己是不好的。

為什麼會這樣?

因為孩子從小就沒有機會學習獨立思考,選擇自己想要的東西,培養自主行動的能力。

他們做的不是自己想做的事,而且父母要他們做的事,得不到肯定,支援與稱讚,因此而累積了壓力,更不要說從中獲得成就感了。

有資料顯示:北大一年級的新生,包括本科生和研究生,其中有30。4%的學生厭惡學習,或者認為學習沒有意義。

還有40。4%的學生認為人生沒有意義,認為我現在活著只是按照別人的邏輯活下去而已,其中最極端的就是放棄自己。

媽,我拿到第一名了!

為什麼孩子受挫越多,心理承受能力越弱?

為什麼孩子受挫越多,心理承受能力越弱?

這些在別人眼中的“人生贏家”竟也會感覺不到生命的意義和活著的動力,甚至找不到自己,患上人們常說的“空心病”。

真正的挫折教育,

最近,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發布了今年的《世界兒童狀況》報告,並首次關注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

它公佈了一組讓人震驚的數字:

每年,全球有近46000名青少年結束自己的生命。

是和孩子站在一起

自殺,是15-19歲青少年死亡的第四大原因(僅次於道路傷害、結核病和人際暴力)。

每每看到這些資料和相關報道,身邊就總會出現這樣的聲音:

現在的孩子就是養的太嬌氣了,打不得罵不得,一點兒不順心就跳樓,扛不住壓力扛不住挫折的,都是日子太好過了。

真是這樣嗎?

身為父母,我們擔心孩子的心理太脆弱,經不起風浪,變得玻璃心,輸不起,所以多數家長選擇製造人為挫折,希望用“挫折教育”幫助孩子從小練就強壯的心臟。

為什麼孩子受挫越多,心理承受能力越弱?

可被我們忽略的一點是:

相當於每11分鐘,就有一名青少年死於自殺;

這份底氣,不來自否定和挫折,而是來自父母不吝嗇的肯定與共情。

這份底氣,在普通平凡的成功經驗:成功自己吃飯,成功自己刷牙,成功自己收拾玩具…

孩子對抗挫折的底氣,只有家庭能給。

一個孩子,只有體驗過成功,才能有信心和力量去面對未知的困難。

與大家共勉。

為什麼孩子受挫越多,心理承受能力越弱?

注:本文章圖片來源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