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家訪紀實|在大山深處聆聽希望的脈動

序言:

當我走過你走過的山路,當我踏過你踏過的泥濘,當我望著你看過百遍的路旁風景,當我走進你生長生活的小家……或許仍未完全感同身受,但力量的小芽兒早已在心中萌發,火爐中跳動的火花更像是希望的律動。

家訪紀實|在大山深處聆聽希望的脈動

初到桐華,我和徐老師、王老師便決定用一年的時間走進每一個孩子的家。九月份至今,三人累計家訪26人次,我們的腳印留在了榮丁、民建、蘇壩、民主和雪口山,接下來我們將前往大竹堡、煙峰、勞動鎮等地,100%完成自己定下的小目標。

家訪紀實|在大山深處聆聽希望的脈動

家訪紀實|在大山深處聆聽希望的脈動

家訪紀實|在大山深處聆聽希望的脈動

每一次家訪是在走進學生的小世界

。在學校活潑開朗的孩子回家後可能是沉默寡言,在班裡調皮搗蛋的孩子在家裡卻是體貼懂事,但不變的就是不論多大的孩子在家裡都是一個“小大人”,是我所認識的同齡孩子達不到的成熟。每一個都會讓我心頭一緊,還記得我第一次家訪結束後在日記裡寫下了這麼一段話:“教室裡是小男孩,回到家是大男生,成堆的柴火是壓出血的肩膀扛回來的;拿到一串葡萄第一反應是分給各個弟弟們,三個,四個,一個,兩個,最後葡萄只剩下杆的時候自己只吃了兩三個;弟弟們的紙牌遊戲已經沒了挑戰,呆呆看著外面風景的背影讓人淚目。臨走時,想趁機塞一顆糖給他,可是他還在刷鞋子洗衣服,回頭望了好幾次終究還是沒出來,一顆‘旺仔’從包裡到手裡最後又裝回口袋裡,這顆‘糖’還是以後再給吧!”

家訪紀實|在大山深處聆聽希望的脈動

彝歷新年期間和徐老師、王老師共同拜訪了16位學生,除了深入感受到了彝歷新年的氣息,更受到了來自學生的宛若“長輩”般的照顧,12歲的小李君會在拜年前反覆叮囑我們見面要問好,要說“波聶勞嘞”(拜年來了),在拜年時充當“小翻譯”;會在我們來之前提前收拾床鋪、準備拖鞋,怕我們晚上睡覺冷提前燒火,又擔心煙火太大凌晨過來幫我們看火;拜年期間用小揹簍揹著米麵糧油走在下著小雨的山路上卻如履平地、健步如飛,會在徐老師摔了個“屁股蹲”之後主動拿上東西、小心攙扶、兩步一回頭地檢視。

家訪紀實|在大山深處聆聽希望的脈動

家訪紀實|在大山深處聆聽希望的脈動

家訪紀實|在大山深處聆聽希望的脈動

作為哥哥的克布在知道我們趕一天路之後時刻關心我們的狀態。家裡最小的弟弟共鐵儼然也是一副“哥哥”的模樣,“你們快吃”、“沒有準備什麼好吃的”、“這裡青苔很滑要小心點”、“嚐嚐這個果子,這個甜”。

家訪紀實|在大山深處聆聽希望的脈動

家訪紀實|在大山深處聆聽希望的脈動

懂事的曲子在家裡完全是一個大姐姐的形象,在弟弟妹妹們玩耍的時候,她在幫著家長燒火做飯收拾碗筷,會貼心地給你夾菜……在他們身上我們能看到不一樣的年少懵懂與擔當。

每一次家訪又是對自己工作的叩問

。在瞭解到學生的家庭情況、成長情況和日常生活之後,我會反覆問自己:你是不是真的瞭解他們,為什麼孩子們在家裡和學校是不同的模樣,走進工作究竟有沒有做到位,以後應該如何因材施教,要如何幫每一個孩子樹立自己的目標又該付出怎樣的行動?這些問題需要思考也需要行動來解決。

家訪紀實|在大山深處聆聽希望的脈動

每一次家訪更是對國家發展的感慨

。當我乘車從山下平坦地行駛到山頂,當我透過清晨的霧氣看到一排排訊號塔、電力塔聳立在山頂,當我走進裝置齊全、環境優美的移民搬遷小區,那是一幅馬邊發展的畫卷;當我看到山路上成群結隊揹著書包上下學的小孩子們,不由自主地熱淚盈眶,那是瑩瑩微光,終將匯成萬里星河!

家訪紀實|在大山深處聆聽希望的脈動

家訪紀實|在大山深處聆聽希望的脈動

家訪紀實|在大山深處聆聽希望的脈動

家訪紀實|在大山深處聆聽希望的脈動

親愛的孩子們,當你推開門的那一瞬間,遠山的霧氣將會散去,晴朗的山景映入眼簾;當你踏上獨自下山的路,腳上的泥濘將會伴你前行;當你踏入教室的那一刻,美好的未來在等待著你,側耳傾聽,那是遠山深處帶來的聲音——“阿杰魯,阿杰魯”,那是我們共同的憧憬,是我們希望的脈動!

編輯:木 兮

稽核:希 語

【來源:馬邊共青團】

宣告:此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透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絡,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郵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