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琅琊榜》中“上善若水”的道家人物——靜妃

文:莠子 原創作品,如轉載請與“莠子”聯絡。

如果用一個意象來形象《琅琊榜》的主角——梅長蘇,那必定是火。浴火重生,小火人,赤子之心,赤焰軍少帥……熱烈的,沉重的,愛憎分明的,就像劇中是時不時會出現的火盆,熊熊燃燒,至死方休。他是積極的、自強不息的儒將、儒者形象,當然是有大是大非的智儒,不是僅僅只知愚忠的腐儒。

《琅琊榜》中“上善若水”的道家人物——靜妃

與他的性格相反或者可以相互襯托的的角色很多,但是我最喜歡意象如水的靜妃。寧靜無爭,謙恭少言,貴柔守雌,分明就是老子“上善若水”的最好詮釋。

《琅琊榜》中“上善若水”的道家人物——靜妃

靜妃是醫女出身,也是因為醫女的關係,宸妃的身體不好,才進宮中。雖然已經貴為天子伴侶,但仍不忘醫者本分。發現藥酒,推斷出與霓凰不利,就出手相救;在圍獵時受梅長蘇肯請後救治白毛聶風。這之中,有情有利在其中,但是當其做之時,卻並非因利而為,她恬淡的說出:“醫者都有仁人之心,何必言謝”。實際上,這份仁人之心,可並非個個醫者都有。但是靜妃是有的。

《琅琊榜》中“上善若水”的道家人物——靜妃

即便與醫者無關,比如對於害靖王與梅長蘇反目的小新,她也不害其性命,最後清理宮中滑族殘留時,也只是放出宮中,並不傷害,靜妃的仁人之心也不僅限於醫了。老子曰“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由此註解其人,我覺得最恰當。善利萬物,不問得失回報,這是仁的至高境界了。

《琅琊榜》中“上善若水”的道家人物——靜妃

赤焰軍被清洗,祁王被冤殺的時候,靖王在東海未被誅連,但靜妃身處事非之中,以她對林家的感情和與林家的關係,在越貴妃和皇后的推波助瀾中,能做到全身而退,與她一直的為人處事方式,恐怕有很大的關係。為人低調無爭,素淡少言,從不張揚,處事本非,一來沒有把柄,二來也不被當做對手,所以得以保全吧。而後數十年被皇帝冷落,也從容處之,淡然不以為意。這大概就是老子所說的“居善地”,行已不爭,避高處下,“處眾人之所惡”,老子曰“故幾於道”。

《琅琊榜》中“上善若水”的道家人物——靜妃

靜妃的心胸寬和,寵辱不驚,對很多事情也放在心上。被罰俸禁足之後說:“臣妾性子慢,倒不覺得委屈。減的只是一點供奉,難道臣妾還少了它?知道陛下有意照應,臣妾心裡是妥貼的。再說幽閉禁足,反而少了好些朝省之禮,竟是更清閒自在了。”皇帝說景琰受了委屈,讓靜妃安撫一下,她說:”安撫什麼?小戶人家的孩子尚且免不了要挨兩三下巴掌,何況他是皇子?經一事長一智,於他也是進益。要是真的心生抱怨,那就是臣妾教子無方了。“箇中雖然有緣由,但是這樣的言語,若不是性格恬談,沒有容忍的心胸,也是說不出來的。

《琅琊榜》中“上善若水”的道家人物——靜妃

之前皇后無故刁難時,她勸慧妃不必鬱結:“她是皇后,若她性子平和些,是我們的福氣;若她急躁,我們也只能受著。”及至被皇后搜宮栽髒後,並不向皇帝訴苦,反而在皇帝發怒時勸道:“她是皇后,管束臣下,原是應該的……“這般寬廣的心胸,容納萬物,不以這般小事為事,也是能在宮闈中相安無事的重要一點吧,心善淵。

《琅琊榜》中“上善若水”的道家人物——靜妃

最初林家蒙冤時,靜妃雖然牽掛在意,卻將心性藏的很好,能不被任何人看出,隱忍不發,連皇帝刻意試探都看不出什麼。等到梅長蘇易顏歸來,開始上下游走翻案時,她便極力配合,開始走入人前,不時相幫。所謂的不爭,只是不在意,而不為,也並不是不作為,是有所為有所不為。所有的目標都不是簡單就可以達成的,便是梅長蘇一腔熱血,也要前後籌謀,相機而動,更何況身單勢薄的靜妃了。世界上沒有一條河流是筆真的,但是彎彎曲曲,時行時止,避高就下,穿山過澗,最終百川東到海。說到等等時機,不妄動妄為,梅長蘇最放心靜妃這一點,明白她會相時而動。這叫做動善時。

《琅琊榜》中“上善若水”的道家人物——靜妃

靜妃無爭,不爭名分,不爭寵愛,不爭皇子的地位,所以在宮中勾心半形、爾虞我詐之中,不僅沒有落下半點把柄,就是皇后刻意針對挑畔的時候,也如“一拳打在棉花上”,激不起半點過分之動作。老子曰“夫唯不爭,故無尤。”無尤,則可以保持本性,自在而處,不被打敗。靜妃淡定雍容,永遠置身權力鬥爭之外,在無爭中走向了權力的頂峰,靖王即位後,奉之為太后,至尊至貴吧。

《道德經》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