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她力量”撐起半邊天

【編者按】

常加鳳是一名地地道道的農家女,她和所有的農家女一樣,任勞任怨、孝敬公婆、生兒育女、養家餬口。儘管每天都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但生活仍然拮据,難以獲得溫飽。國家重點工程漫灣電站的開工建設,給常加鳳帶來了創業新機,她先後開過小食堂、百貨店、石場,做過包工頭。2009年12月創辦了南澗縣鳳祥汽車服務有限責任公司,任董事長。

1985年,藉著國家重點工程漫灣電站開工建設的機遇,她先後開過小食堂、百貨店、石場,做過包工頭。2009年12月創辦了南澗縣鳳祥汽車服務有限責任公司。

30多年的風雨里程,常加鳳從農家女到“董事長”的角色轉變,傾注了太多的心血和汗水,甚至與死神不期而遇,幸運的是好人一生平安,她挺過來了,並重新回到工作崗位上,回到父老鄉親身邊,做著她喜歡做的事。

全國三八紅旗手,南澗縣鳳祥汽車服務有限公司董事長常加鳳則坦言:“女性創業者更需有耐性和韌性。前路漫漫尚需努力,而兼顧家庭也是我們要做的,要給子女樹立個好榜樣,言傳身教優於古板說教。”

南澗縣鳳祥汽車服務有限公司董事長常加鳳在採訪中告訴記者:“作為女性不論年齡大小,要平衡好家庭和事業的關係,迴歸家庭時,放下堅強的身段,營造溫馨和幸福的家庭氛圍。職業女性除了照料家庭外,也需要有自己的一番事業,這樣才能激發自己不斷進步,夫妻間一旦其中任何一方掉隊,那這種平衡的關係就會打破。”

“她力量”撐起半邊天

——記南澗縣鳳祥汽車服務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常加鳳

雲南經濟日報記者 劉書貴

“她力量”撐起半邊天

常加鳳為駕駛員辦理檢車手續。 張波 攝

有一種豪情叫巾幗不讓鬚眉如常加鳳,她憑一股不幹則已、幹就幹出樣子的膽識與韌勁,憑一股愛鑽研、懂市場的聰明才智,在這創新變革的時代,白手起家,做強企業,獨創一番事業;有一種人間大愛叫孤兒媽媽,人人都喊她“楊大媽”,但楊大媽不姓楊而姓常,她真名叫常加鳳,是一個純粹的農村婦女。因她是楊家兒女的“媽”,又是公司的“媽”(掌門人),故此得名“楊大媽”。她無私助養3名孤兒,成為她們親切的“楊媽媽”,她用愛的溫度撫慰貧困兒童內心的創傷,用愛的扶助喚醒孤兒童心的歡樂……

闖出一番大事業

她用傳統美德、人間真情鑄造高原情懷;她用無私奉獻、偉大母愛塑造大山品質;她用滿腔熱血、高尚情操矗立彝鄉精神;她敢為人先,帶領村民走上致富道路。她就南澗縣鳳祥汽車服務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常加鳳。

1985年,國家重點建設專案——漫灣電站準備開工,大型裝置運輸車輛經過她家門口。她發現了商機,之後,她在銀行借貸了300元,在自家小院裡開辦了一個小食堂,順便經銷點小百貨。由於她熱情服務周到、經營有方,生意很快就紅火了起來,每天都有一兩百元的利潤,那時,這個數目對她來說就已是一個天文數字了,這是她從事經商賺到的第一桶金。

1986年,隨著漫灣電站公路的全面開工,石頭的用量逐步增大,供不應求,很多工地都出現了停工待料的現象。想不到石頭也能賣錢,她就再一次發現了商機。於是,她帶領著村民在離家一公里的地方安營紮寨,開辦石場。這是一個高風險的行業,所以,旁觀者還冷嘲熱諷地說:“要是她能成功,那太陽就要從西邊出來了。”但她是一個不服輸的人,從剛開始的18磅大錘一次只能打三五下,到後來一口氣能打60多下,打炮眼、安裝雷管、裝填炸藥她都親自把關,在她的辛勤努力下,她又一次成功了。隨著訂購石材的包工頭絡繹不絕,原先對她冷言冷語的人也開始對她刮目相看、翹首稱讚,更有甚者還主動來石場打工。她不僅為部分村民解決了就業難的問題,也為自己賺到了第二桶金。

在經營石場的過程中,因石材好、方量足、供貨及時等,贏得了客戶的讚賞,同時也結識了不少專案部的負責人,為以後的合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因為她誠實守信、組織能力較強,此後的工程越做越多、越做越大,成為了南澗縣第一個女工頭。從此,她帶領鄉親們共同致富,成立了“鳳祥施工隊”,自任隊長,在這期間,她不知傾注了多少心血和汗水。漫灣電站公路交付使用後,在運輸大型裝置中超負荷執行,不堪重負,再加上雨水較多,塌方、下沉、泥石流等影響路況的事情時有發生。為了保障國家重點工程建設物資的正常運輸,確保道路暢通無阻,她又積極擔起了養護路段的工作重任,這一合作就是二十多年,直到小灣電站開工,214國道改道為止。

2009年12月,她註冊成立了南澗縣鳳祥汽車服務有限責任公司,她從“常隊長”轉變為“常董事長”,近30多年的風雨歷程,充滿了曲折與艱辛。無論是當年小食堂的老闆娘、石場的場長、施工隊的隊長還是現今的董事長,她都低調做人、扶貧幫困,始終保持著勤勞善良、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用博大的母愛和胸懷去溫暖他人,準確地把握、定位好每個角色。

愛是“家”的組成語

“奶奶說在學校要好好學習,要與同學友好相處,要尊敬老師,長大了才能做好想做的事。”讀小學三年級的孫子楊江龍歪著小腦袋說得大家好開心,“我在學校從未受到同學的欺負,因為我乖,大家都喜歡跟我玩。”成家立業,各立門戶,乃人間常事。但楊大媽家卻與眾不同,全家三代十二口人,有國家公務員、有知識分子、有地道農民、有專業技術醫生、有辭去公職的企業負責人,同住一個屋簷下,同吃一鍋飯,一直和和睦睦相處,從未提及分家的事。“楊大媽”是如何把這一家人“團”在一起的,從她解釋“家”的含義中略知一二:人多熱鬧,人多力量大,遇事可以商量,只有齊心協力,才能做好每一件事。

“我家每個人有什麼想法就如實說出口,不藏著掖著。”高中教師二兒子媳婦楊建芬快言快語地說,“婆婆會把我們的想法分析出一二,這也許是一大家子人和睦相處的奧秘吧!”無論在外面有多苦多累,回到家中首先要去看孫子孫女,這是她每天都必須完成的“功課”。在當今的社會里,一家有十幾口人吃飯己很不多見了。年過花甲的楊大媽就這樣默默地關愛、呵護著家人,把全家“團”在一起,各自享受著天倫之樂。

她對家人如此,對村中老少同樣關懷備至,視若家人。老家村中60多歲的劉大嬸,早年喪夫,身體多病,家有兩個啞巴,生活極為困難,十幾年如一日,給予關心照顧;本村的一個堂妹得了腎病綜合症,醫治中欠債2萬餘元,無法償還債務,楊大媽慷慨解囊,幫她家還清所欠債務,但終因病情惡化,未能保住性命,在臨終前拉著她的手說:“好嫂子,您的恩情只有來世再報了,如果有來生我還做您的妹妹,還和您做鄰居……”這些經歷從丈夫楊高口中娓娓道來,“我開始還是有想法也反對過給別人錢物,但後來媳婦生病有許多人來看望,這是好人有好報啊!”

楊大媽用母愛的元素組建了一個“家”,但在楊大媽眼中,她的家不是一個小家庭,而是一個被放大的“家庭”,讓每位家人盡情享受著無微不至的“大愛”。

“家”中新成員

“大媽好、大媽好!但大媽對我要求非常嚴,我聽她的沒錯。”饒順昌用啞語說著並豎起了大拇指,“大媽讓我做她家的乾兒子,還要為我娶新媳婦呢!”昌昌說完滿臉通紅,不好意思地笑開了。據瞭解,村裡的啞巴饒順昌,因家境貧寒,生理特殊,從小沒有上過學,養成了遊手好閒,不務正業的壞習慣,有時為生計而偷盜。被失主抓到後,經常被人打得半死不活、人不人鬼不鬼的。楊大媽看在眼裡,痛在心頭。他只是一個十四五歲的娃娃,照這樣下去,既危害鄉鄰,又廢其終身。頂著家人的強烈反對和社會的極大壓力,將他收養,並去到哪裡,帶到哪裡。對他嚴加管教,幫他戒除惡習,教他做人的道理和勞動技能。供他吃穿住以外,按月給他發工資。這一收養就26年,他已經成為了楊家的一員。饒順昌改邪歸正後也很懂事,把大部分錢都拿回去供養父母,成為遠近聞名的孝子。他雖然不會開口說一句話,但他的心裡明白是誰養育了他,逢人便伸出四個手指,意在言外:他有兩個母親,兩個父親。

“我是有前科的人,楊大媽不嫌棄我,讓我在公司工作。”今年30歲的公司採購員李白講述起他的故事,2010年一次偶然的洗車讓他結識了楊大媽,並吸納他為公司的員工,起初工資每月1300元,三個月後做得好加到每月1500元,現在漲到每月2900元。李白主要負責公司工程材料採購、汽車維修等,楊大媽不管他的前嫌,放心讓他做大筆大筆的採購,其中有次讓他一次性採購36萬元鋼材,幾年經過他手的資金達700多萬元。“大媽像對待自己兒女一樣對待我,我沒有理由不好好工作啊!”李白動情地說,“妻子開服裝店資金緊張,大媽主動墊支,讓妻子賺錢後償還。”

“楊大媽太關心我們職工了,她要我把伙食辦好,讓員工安心工作。”做了8年炊事員的董祿惠感慨道,“我們40位員工與她家12位老小親如一家,一日三餐同桌吃。”另外,高吉順也是公司中得到關愛最多、成長最快的員工之一,經過楊大媽的耐心幫助,多次送他前往下關、昆明參加技能培訓,現在已經成為公司這個“大家庭”中的業務骨幹。

“楊大媽”用博大的母愛和胸懷去溫暖他人,用愛的行動糾正著走上邪路的人,讓他們走入正道,迴歸社會大家庭中,並用自己的雙手創造美好的幸福生活。

30多年的風雨里程,充滿了坎坷與艱辛。無論是當年開小食堂賣早點,開石場,做工程,到現在擔任董事長,她始終保持農村婦女那種勤勞善良,艱苦樸素的傳統美德,撐起事業半邊天,成為名副其實的女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