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火星,古今中外人類對這顆紅色星球從未停止過探索

我們人類世世代代都生活在地球這顆藍色星球上。它的質量、它的密度、它的大氣、它的表面溫度、它的執行速度等等,剛好孕育了生命,經過億萬年的演化,成就了擁有智慧的我們。

火星,古今中外人類對這顆紅色星球從未停止過探索

地球是太陽系八大行星之一,按離太陽的距離,由近及遠,排行老三。在太陽系八兄弟中,和地球最接近的非四弟火星莫屬了。這顆星球因為在其稀薄的大氣中,懸浮著許多氧化鐵顆粒,所以看起來呈現紅色。火星離我們最近約有5500萬公里,最遠則超過4億公里。

火星,古今中外人類對這顆紅色星球從未停止過探索

我們在地球上,用肉眼只能在偌大的天幕上,看見一個小圓點。但是,人類對未知的探索,豈會因此而止步?

我們中華民族有著五千年輝煌的歷史,在天文曆法上也領先全世界,對火星的研究,我國古人自然當仁不讓。

火星,古今中外人類對這顆紅色星球從未停止過探索

早在先秦時期,我國古代先賢就開始留意火星。透過他們的觀察,發現火星熒熒如火,忽明忽暗,執行軌跡順行、逆行交替,錯綜複雜,讓人迷惑不解。於是便將這顆紅色星球命名為“熒惑星”。

在古代熒惑星表示不祥,每每熒惑大亮就預示著戰爭、疾病、災荒也會接踵而至。誠然,這些都是形而上學,封建迷信。

火星,古今中外人類對這顆紅色星球從未停止過探索

真正用肉眼觀測,從科學、天文學上記錄研究火星的,還要屬16世紀的丹麥天文學家第谷。布拉赫。

在望遠鏡發明前夕,第谷憑藉自己的雙眼和超凡的毅力加上一絲不苟地工作態度,詳細地記錄了火星的執行軌跡。他的學生開普勒透過鑽研那厚厚的記錄簿,寫成了《新天文學》這一部鉅著。

火星,古今中外人類對這顆紅色星球從未停止過探索

天文學嶄新的一頁即將開啟。

天文望遠鏡的出現,使遠在天邊的繁星變得近在眼前。

伽利略不僅在製作天文望遠鏡上是傑出的先驅,在天文學理論上也有開創性的貢獻。他於1632年出版了《關於托勒密和哥白尼兩大世界體系的對話》一書,這一鉅著以詼諧的語言,闡述了哥白尼日心說之於托勒密地心說的正確性,對開普勒的理論更是大加讚賞。由於不以地心說為基準,宇宙中心不是地球,這違背了當時羅馬教廷的宇宙觀。伽利略遂遭到宗教協會的迫害,在軟禁中度過了餘生。《對話》也成為了“異端邪說”。

火星,古今中外人類對這顆紅色星球從未停止過探索

真理永遠是真理,它終將戰勝愚昧。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隨後幾十年,人們利用天文望遠鏡對星空進行觀測,大量確鑿無疑的證據,讓《對話》從“異端邪說”成為“科學元典”。這是真理的勝利。

火星,古今中外人類對這顆紅色星球從未停止過探索

人們對研究離地球最近的行星——火星的熱情也高漲了起來。法國天文學家卡西尼精確計算出火星自轉週期為24小時40分。荷蘭天文學家惠更斯發現了火星的白色極冠。

隨著科技的發展,天文望遠鏡越造越大,對火星的觀測也越來越詳細。

火星,古今中外人類對這顆紅色星球從未停止過探索

到了18、19世紀,人們觀測到了火星表面明暗相間,火星兩極有冰冠覆蓋,火星的自轉和傾角與地球相似,甚至看到了火星地表的裂隙。可是接下來的研究結論卻太過於科幻了。這其中不乏科幻小說作家的大肆渲染。但正經的天文學家也認為火星上的明亮之處是陸地,陰暗之處則為海洋,與地球相似的自轉、傾角會產生一年四季,夏季南北兩極的冰冠會融化,而那些裂隙則被當成融化的冰川彙集成的河流。自然而然火星上的智慧生命——火星人就應運而生。隨著更多火星表面的裂隙被發現,科幻色彩更濃的解釋就冒了出來,它們不僅是自然形成的河流,還是火星人開鑿的運河。直到20世紀初,天文臺還專門有一項使命就是尋找火星運河。

火星,古今中外人類對這顆紅色星球從未停止過探索

火星,古今中外人類對這顆紅色星球從未停止過探索

從18世紀到20世紀初的這一、二百年,人類對火星生命充滿各種美好、奇幻的想象。但是幾年後,血腥的一戰打響。當一戰結束,這片文明的大陸才稍作喘息,更加殘酷的二戰又降臨了。兩次世界大戰給人類帶來了深重的災難,卻也在客觀上推進了科技發展。後來的美蘇冷戰,更是把戰場拉到了太空。火星當之無愧成為雙方爭奪的“戰略要地”。

火星,古今中外人類對這顆紅色星球從未停止過探索

從1960年到1969年,十年間,蘇聯向火星發射了6個飛掠探測器,美國則發射了4個。但是飛掠火星難度極大,直到1965年7月14日,美國的“水手4號”探測器才首次成功飛掠,近距離拍攝了火星。

火星,古今中外人類對這顆紅色星球從未停止過探索

火星到底是一顆怎樣的星球,究竟會否有生命等待人類前來探索,在那丘陵與平原交匯之地,居然出現了“笑臉”一樣的建築,不會真有火星人在歡迎人類吧?

我們下次再聊。

火星,古今中外人類對這顆紅色星球從未停止過探索

(轉載請取得授權,否則必究;本文圖片源於網路,感謝原作者,若有侵權聯絡刪除)

本文來源:科普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