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從不喜歡的人身上認識自己?怎麼做自己的“知己”

原創 小悠 meiya

今天給大家推薦一本書,資深心理諮詢師張沛超的新書《我的內在無窮大》。

認識自己有多重要?幾千年前古希臘奧林匹斯山上的德爾斐神殿裡有一塊石碑,上面寫著“認識你自己”。

人生一切迷茫與困惑的解藥,就是不斷地認識你自己。

我們一生的際遇,除了外部條件影響外,更多是由我們所不知道的自己去選擇和創造的結果。

一個人對自己的認識越深,對人生的規劃就越清晰。

但是,我們很難認識自己。也從來沒有誰教過我們認識自己。而這本心理學書籍就可以幫助你更好地認識自己。

作者張沛超是國內精神分析學派的代表人物,他的自我探索心理課,獲得了趙旭東、申荷永、鍾朱建軍、曾奇峰等眾多心理學大咖的推薦。幫助你突破關係束縛、卸下防禦偽裝、修通情緒困擾、找到自我價值。

願你能做自己的知己,找到生命的原動力。

從不喜歡的人身上認識自己?怎麼做自己的“知己”

有這樣一個實驗:在一張紙上寫下對“如何界定你自己”這個問題的回答。比如你是一個公司的副總,是兩個孩子的父親,是某某的老師,是某個協會的會員等,你可以盡情地列舉,如果有足夠的耐心,你甚至可以寫滿一整張 A4 紙。

寫完後做什麼呢?接下來依次說“我不是”。你要用心體會當你說“不是某個公司的副總”時的感覺。如果你覺得這種感覺過於短暫以至於感受不到,那你可以重複幾遍某一個“我不是”,直到有感覺為止。

你可能會出現某些情況。比如當你說出“我不是某某的兒子”很困難時,你要看看它難在哪裡,如果有不舒服,看看那是一種怎樣的不舒服。如果你實在沒有辦法執行每一個“我不是”,那就保留幾個核心的標籤,比如“我是某某的兒子”“我是某某的父親”等。

最後,看一看你最終在這張紙上留下了哪些標籤?哪個標籤是你覺得萬萬不能少的。

這個實驗有意思的地方在於,撕掉標籤的過程極其痛苦,但經歷了這個過程,你也就能清晰地察覺到什麼是你生命中最重要的,以及無論如何都割捨不掉的。

不“知己”談何自在

一個人若是對自己沒有足夠的瞭解,壞處顯而易見。最嚴重的是,你會在自己看不見的地方和自己“打架”。如果一個人的生命能量都消耗在“內鬥上”,那用來“開疆闢土”的精力就屈指可數了,更別提實現自由以及富有創造性的人生了。所以,在瞭解自己方面的投資,無論多少都不為過。

認識自己為什麼很難?我們應該怎樣突破人際關係的束縛?如何卸下防禦的偽裝,做最真實的自己?又有哪些途徑可以讓我們找到自我價值?這些都可以在《我的內在無窮大》這本書裡找到答案。

這本書的作者張沛超是一位有著十幾年從業經驗的資深心理諮詢師,對於人心和人性有著深入的思考和研究。本書用很大篇幅講述瞭如何“向內走”認識自己,做自己的“知己”——看清自己的本心以及瞭解自己的精神需求。

但是,不得不承認,認識自己、做自己的知己是一件非常困難,並且需要付出很多時間、精力、心思和勇氣的事情,最重要的是,要對自己誠實。

從不喜歡的人身上認識自己?怎麼做自己的“知己”

瞭解自己的途徑

雖然“知己”不易,但途徑有很多,觀察自己身邊的人以及自己與人相處的模式就是很好的途徑。比如,在一張 A4 紙上畫同心圓,把與自己關係最密切的人的名字寫在最裡面的一環;把和自己的關係仍然很親近,但比第一環中的人稍微遠一點的人的名字寫在第二環,以此類推,可以多畫幾環。然後在下邊列一個表格,想想自己和對方有哪些地方相似,有哪些地方完全相反,然後寫在表格裡。當你將這一系列動作做下來,你就能從他人身上發現自己的輪廓了。

當然,事情不會這樣簡單,很快,你就會發現,很可能某一個和你關係非常緊密的人,你卻認為自己和他(她)毫無相似之處。比如,你的父母為人特別吝嗇,你想和他們完全相反,所以你對朋友特別慷慨,所有人都誇你,說你和你的父母完全不一樣。這時你要考慮一下,有可能你對自己並不慷慨,甚至比父母還要吝嗇。

完全相反的特質仍然是一種深刻的認同,而且,通常這種特質可能與你的意識層面完全相反,而你的無意識照單全收;也可能你對待別人時完全相反,對待自己時則與對方一模一樣。所以,絕對不要忽略我們不想認同的人的力量。

在不喜歡的人身上探索生命的片段

作者在講到防禦這個概念時,說到一個很有意思的觀點:我們會用投射加工這個世界,讓世界看起來是我們熟悉的樣子。比如一個人和一個異性交往,並在交往的過程中漸漸地失去耐心,甚至產生了強烈的反感,那他可能就會切斷和這個人的關係。然後換一個人交往,可過不了多久,他卻發現對方的一些生活習慣,乃至一些不容易留意到的細節,竟然和舊人相同。

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原來我們的心裡儲藏了一些對於我們重要的人的模板,我們每天都在用這些模板觀察、探測、接觸其他人。

正因為這樣的投射機制,我們才會覺得每天一覺醒來,發現這個世界仍然是連續的、熟悉的,這就是內穩態和舒適區。可是,如果我們想發展自己,其實需要不斷地破壞自身內在的穩定。

人的內在真的很複雜,但透過投射,我們可以找到不同層面的自己,這就是投射的積極方面。所以作者主張要多和不同的人進行互動,因為和不同的人互動會獲得不同的投射,從而外化自身內在不同的部分。你的內在變得越來越豐富,你能見到的自己也就越來越全面、真實。當我們的內心慢慢有了勇氣後,可以嘗試和那些我們原本不喜歡的人接觸。

為什麼會不喜歡他們?是因為他們投射了我們人格中的黑暗面,或者說他們投射了我們的陰影。陰影也是我們的一部分,如果要更深入地認識自己,並且想透過這樣的認識儘可能地走向圓滿,我們就不能把自己的陰影置之不顧,要學會主動走向那些我們反感、排斥的人。當你邁出這一步,嘗試與那些你排斥的人相處時,你要留意自己的內在有什麼東西被激活了,你的內在有怎樣的變化。

這是一個由舒適區向不舒適區邁進的過程,這種邁進勢必會使內在發生調整。而透過觀察我們對待這個調整的方式,可以反推出我們的內在還有什麼。所以,當一個人的內在逐漸變得強大時,他可以接觸的人會逐漸變多,這種與人接觸的過程,就像是在茫茫人海中,不斷尋覓自己的人生片段一樣。

我們的人生被種種因素所侷限,但人本身擁有無限的可能性,只有去不斷嘗試那些可能性,我們的路才會越走越寬、我們的劇場才會越來越大。

如何讀懂自己的情緒?

恐懼、焦慮、脆弱、絕望、悲傷等負面情緒如何影響我們的行為?我們要如何轉化自己的情緒,找到解藥?當我們讀懂了自己的情緒,我們的內在世界也將變得光明,我們的情緒也不會再輕易地被他人左右,我們的行為、處世方式也將變得更加得當。

作者在臨床觀察中發現,煩的背後通常是怕,甚至可以說幾乎全部都是怕。一般來說,煩背後的怕有兩種,第一種是怕必須做而不想做的事情。所以這裡的怕,是指看不到自己不喜歡做的這件事情的盡頭,害怕自己要一直這麼做下去。第二種是怕做不了想做的事情。我們內心有想做的事情,但眼前的處境似乎看不到做這件事的希望,我們擔心自己永遠沒有機會去做那件事。

和這兩種比較原始的怕相比,稍微深層一些的怕是擔心失去與重要的人的聯結。有這種擔心的人可以分為兩類,一類人在這一點上比較極端,必須要和熟人待在一起。另一類人則可以暫時與親密的人分離,但他們總擔心對方對自己的感情不在了,不愛他了。

憤怒的背後是脆弱。除了外顯的“盛怒”之外,有一種怒比較隱晦,不僅當事人自己不見得有所察覺,身邊的人也不容易察覺,這種怒叫作“鬱怒”。“鬱”是抑鬱的鬱,這種憤怒你看他的表情不一定能看得出來,除非你對氣場比較敏感。

一般來說,憤怒大多指向別人,其目的是向別人傳遞一種邊界警示訊號,是一種領地保護意識的體現。但也有一種憤怒指向自己,它是一種自我憎恨,自我憎恨在達到一定程度時,可能就會變成自我攻擊。

憤怒的背後往往是脆弱。如果我們想少生氣,單靠念著一些咒語,如“莫生氣”“難得糊塗”等,其實並沒有什麼用處,一定要用心修復自己的脆弱之處才行。如果我們想克服脆弱進而避免憤怒,就要承認和接受這一點:我們的生命的確比較脆弱、我們的心理也沒有我們想象的那樣健康。

指責的背後是絕望。指責往往和憤怒相關,人的憤怒很容易引出指責,但指責比憤怒更加外顯,它的殺傷力以及後坐力也都比憤怒大得多。往往一個指責別人的人,他的內在也很絕望,而絕望往往會伴隨悲傷,因為習得性無助,每一次希望都會破滅。

悲傷是可以有力量的。我們在生活中其實會不斷地面臨各種喪失,這些喪失體現在方方面面。悲傷很重要,體驗悲傷是一種能力,能感覺自己的悲傷,並且把自己的悲傷整合到自己的人格中,也是一種巨大的力量。我們需要建立正確的悲傷觀,並且要給自己一定的時間舔舐傷口,每一處傷口的癒合都需要時間,每個人都需要屬於自己的療傷時間。

每一種情緒都是一種語言,而且就像是語言存在各種從句、虛擬語氣等語法一樣,情緒通常也不會單獨出現,所以如果我們真的想讀懂自己,就需要琢磨自己的語法。

活出新生是一個不斷做減法的過程

你認為什麼東西是有價值的,你的信念是什麼,哪些事情被你視為是有意義的?

這些問題看上去似乎很難,但你只要觀察自己每天在做些什麼就可以了。哪怕你說,我不是很情願做這個,做這個是因為別人讓我做的,你每天都因工作疲憊不堪,但只要你每天都在做,也代表你的內心深處仍然覺得它是有價值的。這樣的發現是不是很讓人驚訝?而本書的作者能帶給你的生命啟示遠不止這些。

回到文章開頭的實驗。與其說標籤像是一個便利貼,不如說它像是臍帶、胎盤,你與它不分你我,血肉相連。所以,撕掉某些標籤真的很難,哪怕只是在心理層面上的撕掉。撕掉標籤的過程,其實也是尋找生命價值的過程。而當你找到了自己生命的真正價值所在,也可以說,你衝破了枷鎖,獲得了新生。

活出新生是一個不斷做減法的過程;是一個拋掉不適合自己的規條、撕下不適合自己的標籤的過程;也是一個不斷接納新事物、不斷整合的過程。如果撕掉了所有的標籤,我們還剩下些什麼呢?

從事心理行業需要每天觀察人心,體會人性。作者張沛超說最大的感受是:每個人的內在都深不可測,各有各的“無窮大”,而且每個人的無窮大都是不可比較的。而當我們瞭解了自己的“無窮大”後,自然能安享內心深處的“小自在”。

原標題:《從不喜歡的人身上認識自己?心理諮詢師教你怎麼做自己的“知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