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被俞敏洪“潑冷水”,她卻堅定信心幫留守兒童“做夢”

被俞敏洪“潑冷水”,她卻堅定信心幫留守兒童“做夢”

【推薦語】

11年前,李可欣剛讀完大一,俞敏洪告訴她 “什麼年齡做什麼事”,建議她安心在校讀書。李可欣卻執意下鄉野菊坳,為鄉村留守兒童“種太陽”,透過創新教育,拆掉那些阻礙青年人與世界聯結的牆。11年來,她拆了“牆”,也種出了“太陽”。

撰文 |

袁夢

編輯 |

張火鳥

文章轉自微信公眾號:社會創新家(

social_innovator

李可欣站在教學樓走廊上,透過欄杆向下望,樓下所有人都很專注,孩子們遊走於“小帳篷”之間,村民們圍觀,志願者和孩子們熱烈的討論著什麼。李可欣癱坐在地上,覺得特別幸福。她終於看到了10年前想象中“種太陽”的理想狀態。

被俞敏洪“潑冷水”,她卻堅定信心幫留守兒童“做夢”

2017種太陽恩施望坪村希望小學夏令營嘉年華(李可欣攝)

2017年8月,“種太陽”恩施夏令營的嘉年華在湖北建始縣望坪村完滿落幕。返程路上,李可欣靠著車窗不自覺地就哭了起來。“突然意識到我們一直在仰著頭趕路,直到落幕才發現,原來我們已經走到了目的地。”

過去十年,李可欣相繼創辦了校園公益組織“武漢大學種太陽工作室”、非營利組織“種太陽社會發展與創新中心”(下稱“種太陽”),以社會化體驗與專案式學習的理念服務於青年成長與鄉村教育。

“我們希望青年人能夠透過‘種太陽’,拆掉和世界的牆。在面對真實挑戰、創造社會價值的過程中,成長為和世界共生的探索者、創變者。”李可欣說,

“我們也希望作為鄉村教育的創新者和踐行者之一,不斷探索適合中國鄉土的教育形態,能夠為鄉村的教育創新提供靈感和經驗。”

被俞敏洪“潑冷水”,她卻堅定信心幫留守兒童“做夢”

2017恩施營營嘉年華(李可欣攝)

1

“看見”鄉村

李可欣從小在城市長大。11年前,剛在武漢大學結束大一學習的那個暑假,她組織了一支田野調查團隊,來到湖北大別山地區一個叫野菊坳的村莊。讓她沒有想到的是,野菊坳將改變她日後十年乃至更長的人生。

“我們很多在城市裡長大的孩子,對真實的社會其實並沒有真正的感受力和認知。城市對我們來說一切都是功能性的,學校、醫院、商場、電影院……直到去到野菊坳,我們走著3、4個小時的山路去走訪留守老人、媽媽、孩子們,走訪駐守革命老區最深的山村裡的老師們,我才第一次感受到了一個真實、鮮活的世界。”

被俞敏洪“潑冷水”,她卻堅定信心幫留守兒童“做夢”

2008年,李可欣走訪過的留守兒童

在野菊坳,李可欣觸控到了她不曾看到的世界,她甚至成為其中的一部分。“在我看來,某種程度上鄉村是城市的母體。在這裡所有的困苦和希望、生存和生計、社會發展的陣痛都是實實在在的,這裡的人和人之間有著緊密的聯絡……在野菊坳,我對世界的感受力好像被打開了,我自身和這個社會的‘聯結’發生了,就好像一座孤島的周圍被點亮。”

李可欣和團隊在計劃之外為野菊坳小學準備了一場開學的團建活動,臨別時,孩子們追著她問,“姐姐、姐姐,你什麼時候回來?”

這句話就像掛在了李可欣的耳朵上。“我希望每一年都能有像我一樣的大學生在那裡‘看見’鄉村,也給孩子們帶去一個快樂又難忘的夏天。”李可欣暗自許了一個承諾。

但對她來說,下一個迫在眉睫的問題是:剛剛上完大一的她,該怎麼開始呢?

2

20歲,休年1年

20歲即將到來時,李可欣做了兩個決定:休學一年準備這個專案,成與不成,她想試試;去北京,她想那裡或許有更厲害的前輩們。

休學前,李可欣接了很多份家教工作來積攢生活費,隨後一個人離開武漢。為了在北京找到合適的指導老師、合作者,她先後找到了100多個“或許”相關的人的郵箱,發出100多封郵件。回覆比例幾乎是10:1,其中還有新東方的創始人俞敏洪,他的回信很簡單,“什麼年齡做什麼事”,勸李可欣返回校園。

李可欣也給當時留守議題的著名學者、《留守中國》系列著作的作者葉敬忠發了郵件。幾乎快等不下去時,李可欣接到了葉敬忠的邀談,這讓她欣喜。葉教授回覆說,他並不知道這個專案是否能達到預期的效果,但他相信:“只要你們去陪伴孩子度過這樣的時光,對他們來說都會是終身難忘的。”這句話讓李可欣信心堅定。

被俞敏洪“潑冷水”,她卻堅定信心幫留守兒童“做夢”

2018紅河營,志願者和孩子們

籌備了半年後,李可欣回到學校,真正走出了“種太陽”的第一步。2009年5月20日,她正式成立武漢大學種太陽工作室。透過團體輔導、一對一入戶式陪伴以及在學校開展興趣課程的模式,年復一年,給孩子們創造出一個又一個不同的夏天;同時她召集了越來越多像她一樣的大學生,去參與社會服務、創造社會價值。

3

離開象牙塔

2012年,李可欣即將畢業,學校給她保研留校、繼續做種太陽的機會。她放棄了。“當時種太陽的運營模式已經很成熟、可複製,但我還是一個沒離開過象牙塔的本科生,其實可以預見,我帶‘種太陽’迭代的天花板很快會到來。所以我想給自己幾年時間,繼續以志願者身份做‘種太陽’,同時儘可能去闖、去學習,直到我找到更明確的未來方向、找到我想去實現的未來願景。”

李可欣加入了南方報業,採訪了諸多國內外的社會創新者,又以旅行記者和攝影師的身份前往了世界各地。6年時間,她先後加入啟行營地、中國扶貧基金會、北大附中國際部。在媒體、公益和教育行業中的不斷成長,也讓她對“種太陽”的願景愈漸清晰。

被俞敏洪“潑冷水”,她卻堅定信心幫留守兒童“做夢”

2018紅河營嘉年華音樂工作坊的展示演出

2016年1月,李可欣選擇了第二個間隔年,同時從過往7年的志願者中召集了40位已畢業的老成員,組成一支調研團隊,透過量表和深訪的方式評估2009年到2015年專案的實現效果與實施問題。

三個月的評估,讓李可欣和團隊明確了專案對於實現“共同成長”這個目標的價值,同時也讓原有專案的設計中可能存在的風險更加明朗,“過去以心理學設計的入戶式陪伴,有將志願者捲入更復雜的家庭和社群問題的風險,如果超出了志願者的能力,他們可能會產生對公益的挫敗感。

“另一方面,和孩子的一對一聯結,也可能會讓孩子的邊界感變得模糊,產生過高的期待。我們希望專案的每個細節我們都能夠在可控的範圍之內。”

此時,全新的“種太陽”,呼之欲出。

4

留守兒童的發光城堡

一群9~13歲的留守孩子們,用生活中的木梯、桌布,田間採摘的輔助材料造起“嗨梯”。這是一座由20個完全獨立的木梯組成,利用“無限參與式的開放場景”,創造出的不同組合。

一開始,孩子們拿到的是空梯子,需要自己去鑽孔,還要設計紙雕等不同小作品,與噴繪結合做出不同立面,最後構建出一個大型裝置。其中的一架以志願者“琦珺”的名字命名,採用雙流線設計。

被俞敏洪“潑冷水”,她卻堅定信心幫留守兒童“做夢”

2018羅田營建築工作坊作品 “琦珺”

除了“琦珺”,還有“飛鳥和魚”“小蟲屋”等梯子,這些都是湖北省羅田縣大河岸鎮湯河小學的留守兒童們在種太陽2018年夏令營建築工作坊中完成的作品。

被俞敏洪“潑冷水”,她卻堅定信心幫留守兒童“做夢”

2018羅田營建築工作坊作品 “飛鳥與魚”

2018年夏天,“種太陽”夏令營分別在四川儀隴、雲南紅河、湖北羅田和湖北恩施的大山裡舉辦,由職業教師、大學生等組成的83名專業志願者,用了6周時間,和紅河龍美小學、恩施望坪村希望小學、羅田縣和儀隴縣的308名留守兒童、特困事實孤兒,創造出一座座“發光城堡”。這些“城堡”還被搬到了北京和武漢參與展覽。

被俞敏洪“潑冷水”,她卻堅定信心幫留守兒童“做夢”

被俞敏洪“潑冷水”,她卻堅定信心幫留守兒童“做夢”

種太陽·北京設計周展出“嗨梯”

“我特別想當建築師。我想為貧窮的人造房子,讓他們有好的房子可以住。”參加“種太陽”夏令營建築工作坊的孩子,在交換日記中這樣寫到。

類似的工作坊涉及不同領域,包含人文、音樂、科學、英語、戲劇、程式設計等等,並且每年都在不斷積累和變化,這是李可欣在2016的間隔年中迭代出“種太陽”2。0的一部分。

在李可欣看來,教育中啟蒙、賦能和陪伴的價值最為重要。

“這個夏令營的核心,是開啟孩子們原本無限的想象力和創造力。當他們擁有了更廣闊的視野後,他會知道世界有很多的可能性,他們有更大的天空可以去生長。”李可欣說,“那群又酷又溫暖的志願者哥哥姐姐們,會和他們一起擁抱做夢的勇氣、探索新的人生。”

5

《孩子的詩》

“家鄉的變化非常大,就像一棵小柳樹長大。”這是儀隴特困事實孤兒營中,來自音樂工作坊的孩子寫下的詞句。作為專家導師的音樂創作人鄒頔感到非常興奮,“我內心被這一顆顆閃光的種子點亮了!”

被俞敏洪“潑冷水”,她卻堅定信心幫留守兒童“做夢”

2018儀隴營音樂工作坊,導師鄒頔和營員們正在錄製《孩子的歌》

鄒頔連夜將孩子們寫的詞句譜上曲子,創作完成了《孩子的詩》,並在音樂工作坊的“創作”環節帶領孩子們完成錄音,由舞蹈工作坊的專家導師排成了舞蹈——作為嘉年華上的聯合展示作品表演了出來。

被俞敏洪“潑冷水”,她卻堅定信心幫留守兒童“做夢”

2018儀隴營嘉年華,舞蹈工作坊展示演出《孩子的詩》

參與“種太陽”公益夏令營的留守孩子們,發生的變化實實在在。

小文(暱稱)是儀隴營中一個特別的孩子,15歲時,仍在讀小學6年級。2017年志願者家訪時來到了小文家,他對志願者的攀談一句也不迴應,始終把頭埋在手臂裡,完全迴避。

小文10歲時,他被媽媽帶到城市的建築工地打工,沒有賺到錢的時候,連飯也沒得吃。10歲的他這樣度過了兩三年,直到老家年邁的外婆外公將孩子要回了家,而他的媽媽也直接和父母、孩子斷絕了往來。

變化真正被看見是在2018年的夏令營。第二年參加“種太陽”的小文成了營裡的“大哥哥”,變得活潑、腦子裡有各種奇妙的想法。“去年的老師和哥哥姐姐給了我好多、好多的肯定,還有無私的愛,”他說,“我身邊的同學都覺得我變得有趣了。”

在2018年的營裡,小文在走廊上見到不熟悉的導師,會主動微笑、打招呼;在財商的主題活動“小吃街”裡,他不僅設計了營銷人員的崗位,還主動承擔了吆喝和叫賣的銷售角色。營後在對當地的資助專案人員進行回訪時,他的老師說,“小文變得自信、開朗了。不再是那個封閉自己的孩子。”

被俞敏洪“潑冷水”,她卻堅定信心幫留守兒童“做夢”

2018羅田營,美術工作坊的孩子們

6

“聯結、點燃、創造”

李可欣有個公開又隱秘的願望:讓更多的人成為“讓世界變得更好”的人。

這一場浩大的公益行動,獲益的不僅僅是鄉村兒童,更是形形色色的志願者。

李可欣相信,“每個人的內心都有一個去創造社會價值的靈魂。這種實現個人社會價值的驅動力,是每個個體終極的心靈滿足和精神成就。”

10年來,“種太陽”已在11座城市21個鄉鎮37所學校開展鄉村夏令營活動,累積參與公益志願者達2,868人,服務鄉村學童10,150人。

開啟一項新事物的背後,常常少不了質疑的聲音。曾有一次,一位記者不斷的追問李可欣:做“種太陽”是否為了出名?那次談話結束,剛滿20歲的她一個人坐在馬路邊哭,哭完了再繼續去跑專案。上大學期間,她也曾因為做“種太陽”不被好友們理解,一度精神抑鬱,在低落的情緒中失眠了幾個月。

也有人覺得營地教育“太昂貴,是陽春白雪,帶到鄉村去價效比不高。”因為這樣的看法,“種太陽”也仍在面臨籌款的困境。但李可欣不以為然,“所有的孩子都將一起步入下一個時代,在資源生來就不平等的現實下,鄉村的孩子難道不是更應該擁有這樣的機會嗎?”

被俞敏洪“潑冷水”,她卻堅定信心幫留守兒童“做夢”

2018羅田營嘉年華,英語戲劇工作坊展示演出

十年過去了,如今的李可欣,“踏踏實實做事,不迷茫也不糾結”。

眼下她和團隊正在進一步開發面向城市中小學的素養教育課程,“除了鄉村、兒童、教育,還有很多觸及人心的價值和群體,比如文化傳承、環境保護、生態多樣性、老齡化、每個個體的職業理想等等。我們希望能夠建構起更多的體驗場景,讓更多的人找到觸動他內心的柔軟點,聯結一個更真實、動人的世界。”

同時,在公益專案的研發“種太陽”也正投入著更多的精力,將專案的運營環節更加標準化,把鄉村夏令營的模式設計成可複製、可規模化的全套工具包,提供給更多志願團隊參與其中。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