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崑曲的演藝隊伍主要有哪3種類型?隊伍規模的銳減從何時開始?

本文乃“愛你是喜上眉梢”獨家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路,如侵權請聯絡刪除,謝謝!

崑曲的專業規模是由創作隊伍和演藝隊伍兩部分組成的,創作隊伍的變化已如上文所述,此處主要描述演藝隊伍的變化。隊伍的緊縮崑曲經過二百多年的興盛,已經形成了具有相當規模、滲透於社會各階層的專業演藝隊伍,歸納起來,不外三種類型:宮廷演劇、家庭昆班、職業昆班。嘉慶以後,國力日衰,皇帝本人也不熱衷於演劇,因此南府經濟拮据,宮廷演劇熱度日減,勉強維持;道光七年(1827),宮廷縮減演劇規模,改南府為昇平署,裁退外學,只留內學,又禁止民間藝人入宮承應,意在裁汰冗員,節約開支。

崑曲的演藝隊伍主要有哪3種類型?隊伍規模的銳減從何時開始?

自此宮廷演劇人員大為縮減,人數從乾隆朝的二千減至四百,最少時只有六十餘人。所裁退人員絕大部分是崑曲演員,他們多流散到民間職業班社謀生。咸豐十年(1860),是咸豐皇帝三十壽辰,民間的三慶、四喜班被召人宮中演出。至同治、光緒時期,由於慈禧太后對演劇的酷愛,宮中演劇重又興盛起來,但此時的宮廷舞臺已非崑曲的天下。直至1924年宣統皇帝溥儀被逐出紫禁城,皇宮內的演劇活動才告終止。自道光以來,就很少演出宮廷大戲了,改以演出摺子戲為主;京劇佔領宮廷舞臺以後,很多出目被改成京劇本,至今還可見諸舞臺。

崑曲的演藝隊伍主要有哪3種類型?隊伍規模的銳減從何時開始?

嘉慶以前,宮廷演劇的聲腔一直是昆式當家,而民間劇壇已是花部集團的天下。道光時期,亂彈腔開始出現在宮中舞臺,昇平署中藝兼昆亂的藝人日增,自咸豐以後,藝兼昆亂的民間藝人越來越多地登上宮廷舞臺,光緒年間入宮的內廷供奉無一不是皮黃為主兼擅崑曲的名家。宮廷演劇中,崑曲的獨尊地位逐漸被新生的京劇所取代。清代的家庭戲班,比明代要消沉得多,康熙朝家庭戲班部分恢復的勢頭,經雍正(1723-1735)的嚴厲禁止,受到了明顯的抑制。

崑曲的演藝隊伍主要有哪3種類型?隊伍規模的銳減從何時開始?

乾隆時期演劇大興,而此時戲館、茶園等公共演出場所遍佈,更便於滿足欣賞、宴客之類的演劇之需,家班形式的必要性已近於無;加之乾隆後期,劇壇充滿了花部聲腔,社會的觀劇熱點大變,崑曲在家班的勢力也不可避免地受到花部的威脅。總之,自康熙末年到嘉慶初期,演劇組織的主體逐漸由家庭戲班轉向了職業戲班。不過,終清一朝,很多地方仍有家庭昆班的身影。北京的許多王公宗室府第,多蓄家班,著名者如莊親王、慶親王、醇親王等王府的家班。據稱,同治年間王公私辦的昆式班社(主要是昆班)有五十二個之多。

崑曲的演藝隊伍主要有哪3種類型?隊伍規模的銳減從何時開始?

這類王府家班對於北方崑曲的延續曾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廣州劇壇在乾隆時期已是繁星閃爍,並非只有崑曲獨擅風采。有文字記載,嘉慶末年,粵東鹽商李氏,家蓄昆班一部,專請蘇州曲師授藝,“舞態歌喉,皆極一時之選”,到成豐年間,尚有藝人能演出《紅梨記》《一文錢》等傳統崑曲。如上所述,宮廷演劇由於皇權的維護,長時期保持了崑曲一統天下的局面,直到光緒年間由京劇取而代之;家庭昆班則寄生於少數貴族士紳的廳堂,只要能夠滿足主人一己的觀賞享受,便沒有了生存之憂,雖說從乾隆時期就有花部聲腔向家班的滲透,但直到清末仍存在純粹的家庭昆班。

崑曲的演藝隊伍主要有哪3種類型?隊伍規模的銳減從何時開始?

只有民間職業化越來越強的演劇界,沒有固定的政治和經濟的依靠,在不斷變化的社會觀賞風潮中飄搖,因此職業昆班的消長盛衰最能反映崑曲的甘苦榮枯,正是它們最先感受到了來自新興的聲腔劇種的衝擊。康熙年間崑曲盛行,職業昆班的腳步遍及大江南北、城鄉各地;到乾隆時代,花部逐漸擠佔了崑曲的舞臺。北京在乾隆時期尚有昆班十幾部,嘉慶後期便無一家,道光時有集芳班短期存在,以後便絕跡了。崑曲基地蘇州、揚州和杭州一帶,乾隆中期共有昆班數百部,多出自蘇州。

崑曲的演藝隊伍主要有哪3種類型?隊伍規模的銳減從何時開始?

以集秀班最享盛名,活動期長達半個世紀,各地昆班多掛其名,足跡遍佈,於道光七年(1827)解散。後花部興起,傳人江南,崑曲的觀眾逐漸趨向花部,昆班的數量日益減少。至道、鹹年間,便只知有大章、大雅、鴻福、全福等幾大昆班了,同治初即主要移至上海演出。同治末、光緒初,蘇州藝人在上海演出者尚有一百多名,光緒十年所記已不及百人,應當是蘇州近代崑曲的主力了。部分名角開始改習京劇,崑曲隊伍只減無增。光緒年間,大章、大雅相繼解散,部分演員歸入鴻福、全福兩班,留在上海的或轉人京班,或做教曲先生;全福班由坐城演出轉為遊走江湖。

崑曲的演藝隊伍主要有哪3種類型?隊伍規模的銳減從何時開始?

此時尚有一“聚福班”,實際是對全福之後短暫時期內蘇州坐城班的統稱,而此時戲院也只剩三家。在與花部的競爭交流過程中,昆班漸分文、武,堅持原有規範的稱文班;受昆式班影響雜入武戲者稱武班,主要指鴻福班。到清末時,蘇崑班社只剩下“文全福”和“武鴻福”在慘淡經營,班社的界限早已消弭,無論坐城還是遊走,對外均以“文全福班”為號,演員不過三十餘人,多已華髮,後繼乏人。1921年,在上海大、小世界劇場又完成兩次公演之後,活動達半世紀左右的“全福班”正式解散,主要成員被邀入“崑劇傳習所”為師,個別人加入了武鴻福班。

崑曲的演藝隊伍主要有哪3種類型?隊伍規模的銳減從何時開始?

其他地區的職業昆班有相當一部分是從蘇州傳入的,他們的腳步與蘇州崑曲的命運是緊密相連的。另外,崑曲在向全國擴充套件的過程中,與各地方文化背景相融合,在正宗蘇崑之外,又形成多個支流,如浙昆、湘昆、川昆、微昆、贛昆、北昆等,實際上都可歸入花雅合流的範疇。職業昆班絕跡的時間相差不多,均在抗戰時期,演員或轉習花部,或轉搭京班。只有江浙地區的“民生樂社”和“國風蘇灘社”吸收部分崑曲演員,轉戰鄉間草臺,偶爾插演一段崑腔,對於崑曲史而言,只能算是末世之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