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念想了很多天,今日終於觀看了期待已久的電影《百鳥朝鳳》

念想了很多天,終於在今日晚間進入影院觀看了期待已久的電影《百鳥朝鳳》。

走進影院那一刻,心裡懷著一份敬重和虔誠,是出於對一位電影大師吳天明的的敬意和影片中濃厚的傳統文化情結,也在腦海中不斷浮現海報中的畫面,那激揚的嗩吶,那淳樸的民風,那關中的美麗。

念想了很多天,今日終於觀看了期待已久的電影《百鳥朝鳳》

嗩吶作為一種古老的樂器,具有悠久而輝煌的歷史,伴隨著我們的民族的一路喜怒哀樂,興衰更替,與其說是一種樂器,倒不如說嗩吶寄託和蘊含了我們民族的文化和氣節,如同焦三爺對“百鳥朝鳳”這一曲子的定位,可以說一首曲子在曲終人散的時刻必須與所能享受的人的品格、德行相配,而非為了一點銀子和口糧而折腰。焦三爺是一位民間藝人,質樸、單純而倔強,在嗩吶上有著“傳承”,屬於方圓看得起的“嗩吶匠”,也是一位本色的農民,有著繁重的農家耕作,閒暇時組織徒弟們成立了“焦家班”,在無雙鎮繁衍了數十年,這也是焦三爺十分自豪和得意的事情。

念想了很多天,今日終於觀看了期待已久的電影《百鳥朝鳳》

焦三爺身上有著民間藝人的憨厚、淳樸和個性,有情有義,有稜有角,有血有肉,在傳藝和收徒上是十分嚴格的,最終他相中了遊天鳴。當遊天鳴問師父為啥收他做衣缽傳人時,焦三爺說,就是拜師那一天天鳴的父親帶他到家裡,由於緊張,父親在敬菸時跌倒了,天鳴扶起父親時眼睛裡那一滴淚水打動了焦三爺,天鳴當時只是一個十五歲的孩子。焦三爺沒有留住悟性好、天分高的藍玉,而選擇了生性木訥、老實善良的天鳴作為他的“傳聲”之徒。

念想了很多天,今日終於觀看了期待已久的電影《百鳥朝鳳》

當大家都疑惑的時候,焦三爺說出了一個民間藝人的心裡話:把嗩吶吹到骨頭縫的人才會拼著命去傳藝。為什麼?焦三爺的話很有道理。對傳統文化和民間樂器唯有付出一生的痴愛才能做到無論貧賤或升沉都能不捨,如果這種痴愛摻雜了水分,在生活的重壓和磨難中,很多人會選擇退讓和放棄,最終會遠離心愛的樂器,無法做到在孤獨和痛苦中堅守,這是時代的悲哀,也是傳統文化和民間樂器的悲哀。

念想了很多天,今日終於觀看了期待已久的電影《百鳥朝鳳》

事實證明,焦三爺沒有看錯人,他用好幾年的時間來觀察和打磨遊天鳴,在美麗的大自然中和他一起聆聽百鳥的鳴叫,仔細的區分每一種鳥的細微聲音,最終才能在嗩吶的吹奏中展現“百鳥朝鳳”的大雅大美。而實質上“百鳥朝鳳”是一種哀樂,一種世間最美的哀樂,是身心對大自然最完美的迴歸,也是藝術的至高境界。用焦三爺的話說,一般“出活”就是四臺,再多就是八臺,最高的就是“百鳥朝鳳”。焦三爺作為一位民間藝人,固守著傳統的精神和風範,對於他看不上的人,任憑給錢和磕頭,他也不會屈尊去吹奏“百鳥朝鳳”,而對於他十分敬仰的人。

念想了很多天,今日終於觀看了期待已久的電影《百鳥朝鳳》

焦三爺抱病也要“出活”,看到愛徒有病,依然拿起嗩吶,親自吹奏“百鳥朝鳳”,最後噴吐而出的血順著嗩吶的腔管滲出,用自己的生命在最後的時刻吹奏了一曲“百鳥朝鳳”的絕唱。看到片中焦三爺在微醺中吹奏“百鳥朝鳳”時那份陶醉,那份自得,那份快意,最後躺在地上說,嗩吶匠最好的曲子是吹給自己聽的,又是一份孤獨,一份悲涼,一份無奈,讓我在黑暗中潸然淚下。

念想了很多天,今日終於觀看了期待已久的電影《百鳥朝鳳》

古老的嗩吶在現代化的大潮中有些“落伍”和“不合時宜”,面對“洋鼓洋號”的衝擊,一批藝人為了謀生而選擇了放棄嗩吶,走進城裡去打工掙錢,而遊天鳴則一直不忘初衷,他說當初是給師父發過誓的,不能回頭。曲終片尾,焦三爺走了,遊天鳴在師父的墳前眼含熱淚吹奏“百鳥朝鳳”,用最完美的樂曲來獻給這位可敬的老藝人。

念想了很多天,今日終於觀看了期待已久的電影《百鳥朝鳳》

而焦三爺在彌留之際還給天鳴說,不要給他吹“百鳥朝鳳”,最多出四臺,一位一生為別人吹奏“百鳥朝鳳”的老藝人卻十分謙虛、低調,認為他的品行還不夠匹配大雅大美的“百鳥朝鳳”。對藝術的敬畏和痴愛,還有那深深的不捨,讓每一個走進影院的人在沉重中感悟了我們的文化,沐浴其中,方知其遠古而深厚,強勁而熱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