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漢武大帝死磕匈奴的勝算有哪些?

軍兵未動,糧草先行;千里饋糧,日費千金。戰爭很大程度上是後勤能力的比拼,得後勤者得天下。漢朝那個時候北伐匈奴,戰馬的給養問題先不說,光戰士的糧食補給就是一個浩大的工程。據學者研究結果顯示,糧食轉運成本高達64倍甚至192倍,也就是說戰士每吃到1斤糧食就要在路上消耗掉64斤甚至192斤,可見那個前機械化時代轉運效率低的嚇人,軍事後勤學上稱之為“暴虐的距離”。而大漢的對手匈奴發動戰爭的成本是非常低的,幾乎不存在什麼後方供給的問題。但漢武帝不懼這個,在位54年有44年在跟匈奴死磕,主動出擊匈奴18次,他的底氣何在?他的勝算有多少?

一、基礎性原因:國力空前強盛,尤其要強調戰馬充足,沒有騎兵是幹不過匈奴人的。公元前140年,漢武帝劉徹即位,由於其祖輩長達70年的輕徭薄賦休養生息,此時的漢帝國人口已由最初建國時的1300萬增長到3000萬,冷兵器時代打仗沒有充沛的人口為基礎是絕對不行的。再者,國家和民間都積累了大量財富,打仗是一個國家最大的消費,沒有鉅額財富作支撐,仗不但打不贏還得賠上國運。據《史記平準書》記載,當時從京師到邊遠城邑,糧倉中五穀豐盈,府庫中錢財遍地,串錢的繩子都快腐爛了。民間馬匹成群,在也不是建國初期連皇帝出門四匹一樣顏色的馬都湊不齊的時代了,騎母馬的人都不好意思參加朋友聚會。帝國邊境上有36個軍馬場,為帝國提供了將近40萬匹戰馬。看來不躁動一下,實在對不起這麼多豐財良馬。

漢武大帝死磕匈奴的勝算有哪些?

二、強大的軍兵徵用和訓練機制。大漢繼承了大秦的“耕”和“戰”結合的基本軍兵徵用體制,實行“全民皆兵,寓兵於農”的義務徵兵制,並將其擴充和完備。漢代的自耕農被稱為“編戶齊民”,每個身體健康的男人在20歲成年後,都要被軍事機構登記在冊,名為“傅籍”,也就被納入了國家這臺軍事機器當中,必須服兵役。先當三年“更卒”,也就是參加修路、治河、開渠等雜役,之後成為“正卒”,分配到地方部隊接受一整年的正規軍事訓練。訓練時,首先學習兵法和戰陣,接受佇列、陣型訓練,再次,要掌握優秀的單兵格鬥技能,斧鉞鉤叉你都得會用。最後,還要接受步、騎、車各兵種協同訓練和參加軍事演習。戰士服役期一直要到56歲,退役後進入預備役,服役期間是全脫產的,全部由國家來供養。大漢給自己打造了中央禁衛軍和邊防軍、地方衛戍部隊及預備役三級軍事體制,戰士訓練有素,兵源不斷。再者,在總體上實行義務徵兵制的同時,國家還出錢徵募那些身強力壯、武藝高強的職業軍人,也就是也實行募兵制,等於給優質兵源輸出加了雙保險。漢軍的骨幹和中堅力量來源於帝國的中產階級精英,所謂的“良家子”。這些人因為有良好家境,從小習武讀書鍛鍊,成年後更是舞刀弄劍,張弓踏弩,渴望建功立業,極具冒險精神,這些英才盡入國家彀中,漢軍的戰鬥力急劇攀升。

三、至尊皇權對基層強大的控制力和周密的賦稅徵收體系。據裡耶秦簡記載的12個來自陽陵的軍人在千里之外的異地服役,其拖欠國家稅金和罰款的文書都能隨之跟進,還有其家庭資訊的更新,可見中央集權帝國對基層的操控力有多強,漢承秦制,有過之而無不及。這可謂是郡縣制的功勞,縣的下一級是鄉,這是非常重要的基層單位組織,設有專門的官員來管理行政、司法、治安、稅收、教育、勞役等方面。鄉之下每一百戶設“裡”,設里正來管理這一百戶“編戶齊民”。透過縣鄉里三級體制,國家把真個基層牢牢把控在手中,無論是政策執行、兵役徵發,還是稅收繳納,都是那麼高效且迅速。這也是漢武帝能死磕到底的根子所在。

四、漢軍極其強調軍功賞賜和嚴刑峻法。戰場上英勇作戰立了功的賞給錢財甚至封爵,如果不服從命令或因怯懦而影響了戰陣安排,則要被處死。這點可以說繼承了秦軍的優良傳統,漢軍也被打造成一支虎狼之師。

五、除了戰馬可能漢朝略遜一籌外,武器裝備包括各種樣式的弩機、矛戟刀劍、頭盔鎧甲都要遠遠超過對手匈奴。此時大漢已將“炒鋼”技術投入大批次兵器的生產中,鋼製武器的數量和質量碾壓匈奴。大漢在武器製造上還掌握了當時領先世界的先進工藝,如透過區域性淬火、表面滲碳使武器刃部更為鋒利;再如冷鍛制甲技術,可以使鎧甲鱗片更加光滑和堅硬。匈奴一般都是輕騎兵,沒有什麼鎧甲保護,在武裝到牙齒的漢軍面前猶如裸奔。豪氣擲出“犯強漢者雖遠必誅”的陳湯曾說過:以前五個胡人士兵才能抵得上一個漢人士兵,現在儘管他們學會了很多漢帝國的軍備製造技巧,但仍要三個才能抵得過漢軍一人。這也是漢軍敢在沒有騎兵的掩護下單獨出動步兵攻擊匈奴的原因。

漢武大帝死磕匈奴的勝算有哪些?

六、這裡尤其要強調胡漢雙方弓弩射擊的力量對比。匈奴輕騎兵最擅長的武器便是複合弓,騎射距離一般不會超過40米,甚至更近才能準確射中敵人要害。漢軍所有士兵配備了頭盔和鎧甲防護,精銳部隊則配備防護更好的魚鱗甲,能有效抵禦匈奴的鐵製箭鏃。漢軍反制的殺手鐧便是——弩機。漢弩在秦弩的基礎上進一步改進,機械更精密,力道更大,更精準。根據考古資料顯示,漢弩可根據拉開的力道分為18個等級,從一石(約30公斤)到四十石。十石以下為單兵弩,三石以上便是強弩,有蹶張弩和腰引弩,也就是用手的力量是拉不開的,要用腳或腰。十石到十二石的單人弩之王“大黃”是最厲害的殺器,由最強壯計程車兵操作,可以充當狙擊手,專門狙擊敵方指揮官。再往上就是弩炮,需要幾人配合利用絞車發力,殺傷力驚人。一石的弩的射程都在150米,更不用說其他大號的了,遠勝匈奴的複合弓。弩炮射程可達560米。所以,匈奴射手在射程、殺傷力、防護性和精度等方面都處於劣勢。

漢武大帝死磕匈奴的勝算有哪些?

漢代弩機

七、為了對付匈奴騎兵的衝擊,漢軍用長矛長鈹陣來對付,有點類似馬其頓刺蝟陣對付波斯騎兵的意思。漢代的長鈹長矛都是經過淬火和滲碳工藝,還採用鐵鋼工藝,鋒利無比且不易折斷,長度在4米左右。明代抗倭名將戚繼光曾做過實戰實驗,用長矛長鈹完全可以抵擋住高速衝殺過來的騎兵,可以一劍封喉。

漢武大帝死磕匈奴的勝算有哪些?

八、近身格鬥漢軍必勝。漢帝國的戰士要聯絡蹴鞠、角抵、跳遠及投石來強健體魄,習練弓弩、矛戟、刀劍和空手格鬥來提升單兵作戰能力。匈奴兵是沒有這個訓練的。匈奴兵肉搏的武器是短劍和短矛,實戰意義不大。而漢軍則配備了環手刀,這是一種長度一米多的直刃長刀,尾部有個大環。單面開刃,可以加強刀脊力量,比劍更加堅固。刀刃用了局部淬火、滲碳、貼鋼技術,鋒利程度不是匈奴兵器可比的,即便與現代日本士官刀比也毫不遜色。

漢武大帝死磕匈奴的勝算有哪些?

九、衛青、霍去病等漢軍騎兵天才統帥的橫空出世,星光閃耀。

這便是漢武帝屢次北伐匈奴的底氣所在,打得匈奴漠北無王庭,基本上解決了漢帝國來自北方東北方西北方的威脅,但也為此付出慘重代價,漢軍出征的成本太高了,再強盛的國力也終有消耗殆盡的一天,晚年的漢武帝不得不發出“罪己詔”來懇求上蒼的諒解。威武是要付出代價的,但征伐是必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