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羅曼蒂克消亡史》:激烈人生的淺吟低唱

當夜行軍車的強光晃過章子怡流光溢彩的耳環,夜妝的側顏淨如蛋白,此時的淺野忠信再也控制不住自己壓抑太久的獸慾……

如果走進角色的內心,我相信淺野忠信的腦海裡應該是有音樂的,鏗鏘有力的日本軍國主義音樂,刺激了他的征服欲,殺戮,強暴,這一系列的動作完成對他來說都是本能,血脈賁張,社會學意義上的人類退化到了生物學意義上的人類。矛盾的是,這時候他,反而才是真實的,沒有面具的素態,唯一的素態。

《羅曼蒂克消亡史》:激烈人生的淺吟低唱

電影《羅曼蒂克消亡史》中,這個片段讓我想到了自己曾經讀過的一些文學大師著作,很多都描述過性壓抑背景下的人性,表現形式也大同小異。極致的含蓄內斂,極致的釋放爆發。比如閻連科老師的某部作品(貌似禁了)裡就寫了一對男女,在特殊時期私通,為了性慾不惜開掘一條長長的地道,當大喇叭裡的革命歌曲響起,高潮如約而至……。

《羅曼蒂克消亡史》:激烈人生的淺吟低唱

當時代背景和環境誘因不允許人做真實的自己時,人性就一定會是扭曲的。在《羅曼蒂克消亡史》中,最扭曲的就是扮演日本間諜的淺野忠信。他說上海話,打上海麻將,娶上海女人,平凡得就像黃浦江裡的一滴水。只有在回到他自己那間封閉的料理店時,淺野忠信才會穿上和服,享受他的音樂、他的美食、他的溫柔(對貓)和殘暴(對人)。

《羅曼蒂克消亡史》:激烈人生的淺吟低唱

《羅曼蒂克消亡史》不是一部我們耳熟能詳的諜戰片,沒有國共兩黨的犧牲奉獻,沒有人假裝夫妻,找不到電臺更沒什麼密碼,除了淺野忠信這唯一例外,所有人內心隱藏和糾結都只屬於他自己。如果非要給這部片子歸個類,我建議用“民國生活片”這樣的一個粗淺的說法來整體歸類。當然,《羅曼蒂克消亡史》精彩的不僅是背景,還有黑幫元素,還有復仇線索,它是一個在藝術上說起來很複雜的片子,但只要你簡單的從表象層面去看,就極其簡單。這就好比,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一樣。

《羅曼蒂克消亡史》:激烈人生的淺吟低唱

說個遠點兒的段子,火了近四十年的黑幫第一片《教父》的作者馬里奧普佐談到他的創作初心時說:這不是一部黑幫片,起碼我們沒把它定義為黑幫故事,這就是一個家族裡的生活故事,只不過剛巧這家人的職業是黑幫。

《羅曼蒂克消亡史》中,葛優演了一個活在夾縫裡的黑幫頭子,面對比他更隱忍的老大和比他更殘忍的對手,努力使自己和自己想保護的人活下去,只要活下去就好,無論代價是砍手、混戰還是殺人。含而不露,欲說還休,話裡藏刀,圖窮匕見……這些就是他的生存法則和生存攻略,為他換來了名氣、地位、敬畏……而他並不享受,因為,他只是在演他這麼一個人。

《羅曼蒂克消亡史》:激烈人生的淺吟低唱

“偽”字拆分開來是兩個字:人為。就是人為的改變,人因為自己和環境必須介入的調整。也許從兩個小混混身上還能看到倪大紅和葛優當年的影子,談天說屌,帶傷開苞。誰不是哭著笑著成長起來的呢?只是角色的轉變,逼著每個人必須粉墨登場,去演一出不能彩排的戲,這個戲有始無終,他的名字就叫——人生。

民國生活戲,就是他們每天都在生活裡殺進殺出,喝粥,吃麵,炒小菜,擺大席,刀光劍影下,是比刀光劍影更令人不寒而慄的煙火人間。《羅曼蒂克消亡史》每個人都做出了角色定位裡最恰當也許也最無奈的選擇,來遷就命運,卻無法奈何天,浪奔浪流中丟了生活中原本該有的詩意和浪漫。

《羅曼蒂克消亡史》:激烈人生的淺吟低唱

導演程耳的多執行緒敘事用得很精妙,但是用得非常小眾,遮蔽掉了太多普通觀眾的觀影快感,使得影片稍不留神就要進入一系列的思考程式。而他對故事的設定,則直接脫俗,進入到了一個我們以前從沒看過的,沒有任何多餘鋪墊的國仇家恨,戰爭成了刻畫人性的一個大背景,箭在弦上,懸而未決。他極力想表現的是,使羅曼蒂克消亡的是生活,而不是戰爭。對於受體制教育多年的人來說,如果民國時期沒有了軍閥混戰,黨派爭端,大義凜然,犧牲奉獻就不會看了,這非常正常,包括看不懂,也非常正常。因為我們都在被“偽”(人為)左右著,無法單純的去看山格山,看水格水。

《羅曼蒂克消亡史》:激烈人生的淺吟低唱

就說看熱鬧好了,《羅曼蒂克的消亡史》中每個演員都拿出了近幾年來自己巔峰的演技,這是其它大片無法比的。日本演員淺野忠信的分裂變態與人性掙扎,葛優的舉重若輕胸有激雷面如平湖,章子怡闊太太的囂張和性奴的卑賤(床戲好看),特別是袁泉和閆妮的圓桌對手戲,像精彩的矛與盾碰撞,一個談笑自若步步緊逼,一個內外皆傷徒勞抵抗,像是聊家常一樣的兩個女人,幾句話就把命運的殘酷表現得淋漓盡致。其它的演員也點綴得妙到巔毫,阿嬌用短短几個鏡頭展示了一個叫鍾欣桐的演員之美,霍思燕好奇、慾念與嬌憨表現得可圈可點,杜淳在聽閆妮“講戲”時的樣子,讓人恍然以為他就是傳說中的地下黨,可故事展開後才發現,刀頭舔血的影子生活比地下黨的日子過得也不遑多讓……

《羅曼蒂克消亡史》:激烈人生的淺吟低唱

影片中大量的上海話運用,也是這部戲的一個亮點,曖昧,婉約,餘韻,絮絮叨叨又鋒芒畢露。

不客氣的說,在資本大量湧入的中國電影市場中,我們“失去”了當年的張藝謀、陳凱歌、馮小剛……等曾經令人尊敬的導演。但是我們也在收穫著像曹寶平、張猛、刁亦男和本片導演程耳這樣的一批新實力派,萬事都需要一個過程,我希望總有一天,中國電影能夠全方位的崛起,而不是:傻子砸錢呆子演,騙子拍戲瞎子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