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背離與歸順:荒誕感塑造的基本路徑

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後現代”思潮在藝術領域初露端倪。至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該思潮蔓延至諸多領域。電影的創作也受其影響,並湧現出一大批後現代主義作品。這些作品往往不再高唱英雄讚歌,轉而將鏡頭對準生活中的底層小人物。其攝影風格以映像派為主,充斥著大量光怪陸離的畫面,並以不同尋常的情節結構、“黑色幽默的暴力詩學、反諷和滑稽模仿”等為創作的主要手段,並由此表達對現代化價值體系的反叛、對自我與社會的批判與疑問等。

背離與歸順:荒誕感塑造的基本路徑

“荒誕”作為後現代主義的鮮明表徵也被自然地體現在後現代電影之中。由昆汀·塔倫蒂諾拍攝的《低俗小說》便是極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該電影充斥著黑色幽默和荒誕感。這種荒誕感既是影片突顯後現代風格的重要手段,也是影片想要表達的主題之一———生活就是如此荒誕、混亂、出乎意料又匪夷所思。

背離與歸順:荒誕感塑造的基本路徑

關於後現代影片中荒誕感的塑造與呈現,學者們往往從敘事的角度入手展開論述。但荒誕的塑造是一個複雜的過程。除敘事之外,《低俗小說》中的視聽元素也在其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有著不容忽視的獨到之處。

背離與歸順:荒誕感塑造的基本路徑

在討論《低俗小說》中荒誕感塑造的路徑之前,首先要明確的是“荒誕”的定義。“荒誕”是一種複雜的審美形態,其在某種程度上是怪誕與滑稽的混合物,是世界的不合理性與個體所追求的合理性的衝突。當個體感受到生存的異常,並對其產生質疑而又無能為力時,荒誕就開始顯現,人由此產生“荒誕感”,進而加深對個體與存在分離的感受。學者範玉剛提出,荒誕“只是顯現在異化世界中的不和諧、悖論性和無意義感”。根據學者們對荒誕的理解,筆者認為,荒誕外在表現的核心在於“違和感”。

背離與歸順:荒誕感塑造的基本路徑

而在電影中,荒誕則具體表現為主角、場景、配樂等與其所存在的世界、情節和所要表達的主題的不適配。筆者認為,後現代主義電影中的視聽元素對“荒誕感”的營造主要有兩條路徑:背離與歸順。背離路徑一般發生在電影框架內,即電影中視聽元素之間或視聽元素與情節之間出現矛盾與衝突,從而令受眾產生強烈的違和感,進而獲得“荒誕”體驗。而歸順路徑則打破電影框架,利用框架內的電影世界和框架外的現實世界的衝突製造“荒誕”。

背離與歸順:荒誕感塑造的基本路徑

區別於淺層次的發生於視聽與情節間的荒誕,深層次的荒誕是視聽元素、情節與影片主旨或普世價值觀的違和。在此類違和感中,視聽元素反而表現出在淺層次上的“歸順”。它與影片主角的行為邏輯、故事情節保持一致性,突出影片框架內主角、環境與情節等的“正常感”,從而加重了與普世價值觀之間的衝突與違和,進而使觀眾獲得強烈的荒誕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