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學著像小鷹一樣成長

時光不等人。

轉瞬間畢業已經四年,去年此時開始的隨筆寫到現在也稀裡糊塗湊到了10萬字。接觸自媒體也一年多的時間,各類寫作輕部落格也逛了不少,確實看到一些有才華的年輕人希望透過寫作改變自己,但看到更多的還是那些倒在半路的小作者們。如春上村樹所說,寫作的路子是很大的,不會因為一個作者進到文學圈,就把另一個原本當紅的作者擠出圈子。同時他也提醒道,寫作是門孤獨的手藝,這條路上即便有戰友,也只是一時的,更多的是一個人的戰鬥。

媒體的工作對寫作大有裨益這話不假。因為接觸的資訊面廣,不同的人、不同的事交織在一起,會有奇思妙想迸發。但一個好記者不意味著就是一個好作者,從記者轉換到專業作家的成功者寥寥,商業領域的吳曉波算一個。其他領域當然有,但名氣大、作品佳這兩個標準往上看,至少我一時半會還數不出來。

學著像小鷹一樣成長

說起吳曉波,其實他也歷經了很長的蟄伏期。在《激盪三十年》的自序中,他寫道,把三十年的中國商業史軌跡用文字寫出來,註定是個艱難的挑戰,但他退無可退,總有人要完成這件事。從一個商業記者到財經暢銷書作家,再到天使投資人,一次次華麗轉身背後必定藏有不為人知的血淚。

社會在轉型這是大眾的共識。但並不是所有人都意識到轉型意味著新財富格局的形成,而想要做出改變適應轉型的人更是少之又少。《動物世界》曾經播放過小鷹的成長過程:嗷嗷待哺的幼鷹需要從母鷹嘴裡爭奪生存的口糧,接著會被母親推下懸崖,嘗試學習飛行。無法飛翔的幼崽會因此喪命,倖存下來的會被母鷹折斷翅膀中的大部分骨骼,它們需要繼續忍痛飛行,直到翅膀不斷充血,長出更強壯的骨骼。

改變一定是伴隨痛苦的。為什麼記者轉型成作家很困難呢?我的理解是,媒體工作是記錄、輸出別人的觀點,這種工作狀態長此以往會造成記者的大腦自動放空。雖然每天都會接觸各類事情,但是主動的記憶很少。而作家的核心能力是輸出觀點,小說也好、商業書籍也罷,形成獨立、能夠自圓其說的一個故事或者理念是至關重要的。所以,記者要想成為稱職的作家,必須克服只是還原事件真相而不輸出觀點的邏輯,強迫自己形成獨立於事件的思維能力。

學著像小鷹一樣成長

《柏林諜影》的作者勒卡雷曾經供職於情報機構,他認為小說創作的本質是把真實場景和事件在頭腦中形成的虛擬映像用文字表述出來。這讓我聯想到《國際殺手的真實回憶錄》這部電影,劇情構思的奇妙之處就在於一個小說家因為創作的特工小說非常真實,從而被反政府組織帶入一場政治暗殺中。而真實的主人公是一個手無縛雞之力的胖子,也只能硬著頭皮上演秀才殺雞。創作過小說的作者看這部電影的時候會非常有認同感,因為會情不自禁地進入角色中去,實在是一份難得的觀感。

不著邊際地說了很多,但這也確實是一年來密集寫作的一些感悟。吳曉波曾說自己生活很順,但我在覆盤他的人生軌跡時發現,從復旦畢業,到新華社,再轉型成作家,創立出版工作室,最後成為投資人兼自媒體大咖。我看到的是一個知識分子在用不斷學習的姿態去進化,攀上一個又一個高峰。

不要著急,也別焦慮。去年此時,我的感悟是沒有一蹴而就的成長。今年我想這樣總結:躬著身子的人絕不是謙卑,而是為了跳得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