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你害怕失敗嗎?被否定了為什麼難過?心理學上這樣說

失敗之後為什麼心裡不舒服?我們怕的其實不是失敗,而是怕被人否定。所以,最經常採取的措施就是,封閉自己,不和人打交道。

更重要的是,自己內心深處瞧不起自己。“你怎樣看自己,你就會怎樣看別人,”在上學期間,瞧不起學校,也瞧不起老師,實際上是她自卑心理的外移。非常自卑或自責的人,會在挑剔別人或責備別人的時候宣洩掉一些積壓的不良情緒。

我們可以進行自我實現教育。自我實現的預言心理學上有一個名詞:自我實現的預言。意思是,如果相信自己行,你最後就能行;如果懷疑自己不行,你就會退步。

你害怕失敗嗎?被否定了為什麼難過?心理學上這樣說

(一)

一個人的現實人際關係,是他內在的客體關係向外投射的結果。

這個客體關係有三個部分:“內在的我”、“內在的爸爸”和“內在的媽媽”。它們之間關係的性質,決定著我們長大後與其他人交往的方式。

在長達一個小時的時間裡,這位老爸對女兒的第一次關注。我想,十幾年後,這個天使般的小女孩或許會出落成一個非常非常安靜的美女,任何場合,她都會輕輕地說話、輕輕地走路,生怕打攪其他人。

你害怕失敗嗎?被否定了為什麼難過?心理學上這樣說

(二)

自我評價=內在父母的評價

從邏輯上講,不存在A相信A這回事,存在的,只能是A相信B或B相信A。那麼,什麼叫自信?簡單來說,是自己內在的一部分相信自己內在的另一部分。套用客體關係理論的話,準確地表達,即一個人的內在小孩對獲得內在父母的愛充滿信心。所謂自卑,也即一個人的內在小孩對獲得內在父母的愛沒有信心。

所謂倔強,就是一個人的內在小孩對內在父母說,憑什麼!內在小孩與內在父母的關係模式,形成於一個人的童年,主要是六歲前。這個模式形成後,以後的人生裡,我們就會不斷將這個模式呈現在現實世界中。所以說,內在的客體關係模式決定了一個人的人生。簡而言之,即性格決定命運。

真正的輕鬆總是伴隨著能力的解放,那會帶來真正的優秀。

假若自己生命的意義就是給別人提供競爭式的快樂,那就會產生巨大的無意義感。

碰上喜歡推卸責任的父母,我們就難以走出這種自戀的陷阱,等成年之後仍然會習慣性地以為,的確是自己不好,所以父母辱罵自己是對的。

你害怕失敗嗎?被否定了為什麼難過?心理學上這樣說

解決辦法:

孩子把他的責任還給他!下次他再這樣做,你起碼可以從心裡對自己說一句:這是你的問題,不是我的問題。

家長理解並接受孩子的善意,讓他知道,爸爸媽媽懂他的意思。同時,又要告訴孩子,爸爸媽媽的問題是他們自己的問題,不關你的事情,“我們會努力解決,你要相信我們,你的犧牲行為對我們解決問題並沒有幫助”

這些人生的真相,一旦發生,就已註定不可改變。你若想否認這些事實,其實就是在否定自己,我們要學會承認過去,不和過去的任何事情較勁。

你害怕失敗嗎?被否定了為什麼難過?心理學上這樣說

(三)

存在等於被感知。

一個人的存在感,來自於他的感受被另一個人看到。

存在等於被感知。我選擇,我自由,我存在。

因為生命的意義在於選擇,當一個人不斷為自己的人生作選擇時,那麼不管這些選擇是對是錯,他的生命都會因為自主選擇而豐富多彩,而他的心理能量都會不斷增加。只有作過選擇,一個人才算活過。假若這個人的一生中都是別人在替他作選擇,那麼他的生命就沒有意義,不管別人給了他多少東西,不管那些選擇從理性上看多麼“正確”,他都會因此而虛弱無力。

有清晰自我的人,是投胎技術好,有好的父母,特別是好的媽媽。你的感受被好的媽媽感知到了,於是就有了存在感,並在這個基礎上形成了所謂的自我。沒有清晰自我的人,沒有實現這一步,所以他畢生都在用直接或扭曲的方式希求被別人看到。

極端忽視,會導致極端的不存在感,它集中體現為一種致命的羞恥感——生而為人,對不起。從來沒有被愛看見,於是存在本身就是錯誤。

練習做“碰觸你的內在嬰兒”:閉上眼睛,安靜下來,先花五分鐘感受身體。足夠放鬆後,想象一個嬰兒在你身邊……他會在哪個位置?他是什麼樣子?什麼神情?看著他,他會和你構建一個什麼樣的關係?有人的意象很好,他們看到的嬰兒很快樂很滿足。

你害怕失敗嗎?被否定了為什麼難過?心理學上這樣說

(四)

親密關係中,有分寸有距離的愛才會更長久。

我們都想與別人親近,但很多人只學會了一種與別人親近的方式,支配者學會了權力的方式,依賴者學會了示弱的方式,而迎合者學會了奉獻的方式。

結婚時,選擇的標準,不是情慾與激情,更非愛與戀,而常常是安全感,不僅長輩為兒女選擇時如此,年輕人自己選擇時也常是如此。結果是,婚姻相對穩定,但缺乏情感。夫妻關係是家庭的定海神針,而這一個基石,普遍沒打好。

都輕視了自己對感情的態度,以為利用身體達到目的就行了。但是實際上,一旦陷進去,與對方發生性關係,就會對對方產生依賴,雖然那不一定是愛,但是當對方與她斷絕關係時,就會有一種強烈的被拋棄感。

人是情感動物,得到的愛越少,愛的空洞就越大,一旦與人建立關係,就害怕被拋棄。

真正的愛是活出來的,幸福不在於找對一個人,就像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羅傑斯所說,愛是深深的理解與接納。兩個人的關係越來越深,就不容易審美疲勞。所以接納自己,相信自己,控制距離,愛就在你身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