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港媒:“我愛你”在中韓日等各國意味著什麼

港媒:“我愛你”在中韓日等各國意味著什麼

據香港《南華早報》2月14日報道,

在英語中,“I love you(我愛你)”這個片語可以具有某種魔法,當然也有原子彈的威力:這個片語可以幫助鞏固一種聯絡,但如果過早得說出來,則可能摧毀這種聯絡。

在美國和其他地方,求愛越來越隨意,這使得真心表白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嚴肅。

“I love you”這個片語不僅僅有語言形式的差異——約會文化因地域而異,並常常影響到詞語的含義。

文學翻譯家和婚戀專家向全世界解釋“我愛你”的含義。他們的回答表明,儘管愛是一種普遍的價值觀,但我們用來表達愛的詞語卻有著截然不同的含義。文章編譯如下:

日本

日本人對“I love you”沒有直接相對應的詞。詞典中被定義為“愛”並在語言課程中教授這種意思的詞更接近於“喜歡” (好き) 和“愛” (愛)。“愛してる”在日語中的意思更接近“I love you”,但在日語中它並不代表一種關係的里程碑式的意義。這個詞,大多數人可能在電影中聽到的比在現實生活中更多。日本人不常說“I love you”,相反,他們更傾向於使用具有情境驅動的表達奉獻和支援的短句,比如“工作聽起來很難”或“我看得出你有多努力”或“我支援你”。——薩姆·貝特,文學翻譯家

法國

在法國說“I love you”的壓力絕對比美國小,而且這種情況通常要早得多。每一個人、每一段感情都是不同的,但我要說,大多數法國人都是在大約兩個月後說出這句話的。法國的約會方式與美國截然不同。在非正式的約會期間,你可以同時和幾個人約會,並且可以自由選擇。在法國,作為朋友見面通常是在約會幾次之後,見父母通常是在一到三個月內。——阿德琳·佈雷翁,約會教練

伊拉克

“Like(喜歡)”和“love(愛)”在阿拉伯語中被翻譯成同一個詞。比方說,一個男人在第一次見面的時候追求一個女人,這並不罕見。在美國,男女之間的關係從喜歡發展到愛情(最終可能停留在承諾)。但在伊拉克,從追求發展到承諾是以家庭訪問為標誌的。男方家庭會與女方家庭見面,並向女方提親。這種家庭訪問是家屬和追求者的承諾宣言。從這個意義上說,這或許等同於美國“I love you”所體現的承諾。

儘管如此,還是有其他表達深刻而真摯情感的方式——a’shaqich(“我深深地愛著你”)、amoot alaych(“我愛死你了”)。當然也有例外。自2003年以來,伊拉克社會經歷了一場身份危機,包括追求和結婚在內的幾乎所有傳統社會規範都受到了挑戰。——庫賽·阿塔比(音),阿拉伯文學學者

伊朗

20世紀的伊朗,通常是男方首先說“我愛你”,而這句話之後幾乎總是必須要有結婚的承諾,還要正式拜訪女方的父母,向女方求婚。到了2009年,伊朗60%的人口年齡在30歲以下,愛情的表達方式也發生了改變。“I love you”失去了它的神聖光澤。現在,說“I love you”也可以意味著“我準備好進入我們關係的下一步,和你共眠”。在受過教育的城市居民中,女士和男士用這種表達方式的比例一樣高。——舒萊·沃爾普,伊朗裔美國作家、文學翻譯家

中國

在約會時,“我愛你”是男士發出的訊號:他想要一種排他性的關係。在此之前,女士可能會與他握手、親吻、去看電影、去遠足,但她一般會在以該男士女友的身份出現在公共場合前等待這句重要的短語。在說第一次“我愛你”之後,戀愛雙方很可能每天都會對對方說這句話。這隻適用於20至35歲的年輕人。老年人根本不怎麼說“我愛你”。——陳愉,美籍華人,《30歲前不結婚》的作者

韓國

在韓國,變化是多樣的,因為韓國正處於持續而迅速的社會變革之中。但通常情況下,夫妻或父母與子女之間不常說“I love you”。我的伴侶是韓國人,我很少聽到她與她的媽媽之間說這句話。他們的理解是,愛就在那裡;它不需要像美國人那樣口頭宣佈。然而,在過去幾十年裡,電影和媒體在描繪西方說“I love you”的場景對影響年輕人關係方面發揮了重大作用。情侶們已經變得更加善於表達自己的感情。在20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以前,你可能看不到太多的握手動作,但現在這種情況變得普遍多了。40歲以上的夫妻對彼此說“我愛你”還是比較罕見的,但在這個年齡段以下,這種情況變得更常見。——斯蒂芬·愛潑斯坦,惠靈頓維多利亞大學亞洲語言教授 (編譯/王天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