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古人常說的“七尺男兒”到底有多高?為何男人都自稱“大丈夫”

古人常說的“七尺男兒”到底有多高?為何男人都自稱“大丈夫”?

“身高”作為一項比較重要的體貌標準,從古至今都深受人們的重視。無論男性還是女性,一旦被人恥笑為“五短身材”,不僅會有一種特別傷自尊的感覺,而且在一些比較重要的場合還會無地自容。

在古代男性作為國之棟樑和一家之主,更是特別在意外在與內心的完美。一旦因為先天遺傳導致身材特別矮小,就很容易成為眾人眼中的笑料。

歷史中比較知名的“小男人”,賣炊餅的武大郎和矮腳虎王英,就因為身高問題一直被後人笑話。

古人常說的“七尺男兒”到底有多高?為何男人都自稱“大丈夫”

在古代人的觀念中男人就應該生得虎背熊腰,並且擁有頂天立地的氣概。而這種古代英雄豪傑的形象,最直觀的體現就應該是身高。據史書記載“力拔山兮氣蓋世”的不世英雄項羽,他的實際身高約為1.92米。

大家可以嘗試著想象一下,一身戎裝的項羽站在面前,再加上他過人的身高與體重,都不用舞動弄槍就可以用氣勢壓垮眾人。“封狼居胥”的冠軍侯霍去病,據說身高也有1。8米掛零。他們的形象完全符合古人對英雄的崇拜。

從古至今“七尺男兒”的形象,其實早已深入人心,併成為中國男性的至高標準。相信大多數男性即使是作為平常人,也希望自己能夠擁有傲人的身高。這樣不僅可以讓自己看起來更加勇武,而且也更能彰顯個人的男性魅力。

古人常說的“七尺男兒”到底有多高?為何男人都自稱“大丈夫”

“七尺男兒”的說法源自何處

在很多古裝影視劇中經常能聽到,“堂堂七尺男兒,當帶三尺之劍,立不世之功”的臺詞。從字面意義上決定著這句話,講的就是作為一個男人不應該甘於平凡,而是應該仗劍遊歷為國家做貢獻。

這裡面所說的“七尺男兒”, 實際上擁有兩方面的含義。其一是身為男人就應該頂天立地,並且擁有高尚的品質和充滿魅力的人格。

第二層意思其實就是形容男性的身高。但是“七尺”到底有多長?應該以什麼作為丈量標準?這個就需要大家深入研討一下。

筆者認為按照歷朝歷代的發展規律來看,由於每一個朝代的政治、經濟,以及文化都具有獨立的特色。所以可以得知他們所奉行的標準,

應該具有一定差異性。就拿“尺,寸”這兩個長度單位來說,在不同的時代所代表的實際長度也不一樣。

古人常說的“七尺男兒”到底有多高?為何男人都自稱“大丈夫”

1.遠古時代“布指知寸,布手知尺”

如果從這個角度來看,古代的“七尺男兒”中的“尺”的長度,應該並不是一個固定的長度單位。在遠古時期由於沒有測量工具,所以人們都以“布指知寸,布手知尺,舒肘為丈”。大意就是以手指和手掌的長度與寬度,作為“寸”或“尺”的測量標準。

如果按照這種方法去深究“尺,寸”,其實 就沒有任何實際意義了。因為每個人的手指長度和手掌寬度都不同,所以在測量的時候只能獲得一個大約的數值,而且也會出現非常大的誤差。所以此時的“尺,寸”並未有具體記載。

古人常說的“七尺男兒”到底有多高?為何男人都自稱“大丈夫”

2.商周時代的“尺,寸”標準

殷商和周朝是我國曆史上,兩個極具影響力的朝代。因為這兩個朝代不僅,建立了真正意義上的“國家”,而且也第一次出現了政治、經濟和文化標準。所以從商朝到東周末期的1300多年的歷史中,人們已經規定出了“尺,寸”的具體長度。

商朝時期“一尺”的長度,按照現代測量標準的演算法約為16。95釐米。如果按這個標準去計算“七尺”的長度,應該約為120釐米左右,很顯然古代人的身高絕不止於此。幸好當時並未出現“七尺男兒”四字,否則就會變成一句辱人之言。

周朝時一尺合今19.91釐米,這樣算來“七尺男兒”的身高,大約為140不是釐米。很顯然這種尺寸也完全不符合史料記載。

古代人的身高就算再矮,也不可能比武大郎還要低。否則古書中的英雄人物就不復存在了。

古人常說的“七尺男兒”到底有多高?為何男人都自稱“大丈夫”

3.秦漢時期“一尺”約為23釐米

秦始皇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皇帝,歷史上關於他的身高和長相眾說紛紜。《史記·秦始皇本紀》中曾語:“秦王為人,蜂準,長目,摯鳥膺,豺聲”。這種說法極盡抹黑、貶損之意。

而《太平御覽》中則說:“秦始皇帝名政,虎口,日角,大目,隆鼻”。透過這段文字秦始皇的形象又重新迴歸到了正常人。

據說秦始皇是一個身材偉岸、儀表堂堂的帝王。他們的身高按照現在的尺子,進行測量後獲知大約有1。98米。

按照秦時“一尺“約23。1釐米進行測量,“七尺”的總長度應為1。62米左右。如果秦始皇身高達到了1。198米,說明他的實際身高可達到“一仗”。這其實也是古代“男人大丈夫”說法的一個由頭。

古人常說的“七尺男兒”到底有多高?為何男人都自稱“大丈夫”

到了漢代“一尺”大約為21。35—23。75釐米,也就是說此時的“七尺男兒”的身高,差不多應該達到了150-170釐米左右。可以說此時古人的身高,已經與現代人的身高相差無幾,或者說古人“身高丈餘”的說法不攻自破。

4.“一尺”長度的實際來源

據《呂氏春秋·季夏紀·古樂篇》記載,古人的基本長度測量單位,其實是以“黃鐘”樂器的長度來確定“尺“的長度,按照這種記載可以得知,古代的“尺”又可以稱為“樂尺、律尺、黃鐘尺”。但是歷代關於“尺”的測量工具不同,所以會有一定差異。

再一個大家也應該清楚,古代“尺”的長度要比現代短很多。所以,當古人說起“七尺男兒”之時,就可以得知當時人的平均身高,也只不過才有160-170釐米左右。所以像秦始皇和項羽這種高個子的人並不多。

古人常說的“七尺男兒”到底有多高?為何男人都自稱“大丈夫”

實際上古人“布手知尺”的測量方法,指的是將成年男性的左手伸開,然後測量大拇指與中指之間的距離,所得出來的資料就是“一尺”的實際長度。而這種方法測量出來的“一尺” 大約是20釐米。

按這種長度去衡量“七尺男兒”, 恐怕古代的男人個個都是“小個子”。但是《鄒忌諷齊王納諫》中,曾說:“鄒忌修八尺有餘,而形貌昳麗。”鄒忌作為古代的美男子,身高“八尺有餘”。

如果按照“一尺”20釐米去計算,“八尺有餘”也只不過才1.60米多一點。這種身高比例怎麼可能稱得上是美男子呢?

但如果按照秦朝時期的“一尺”來測量,也就是每一尺約為23。1釐米,鄒忌 “八尺有餘”的身高,至少應該在1。84米左右。

古人常說的“七尺男兒”到底有多高?為何男人都自稱“大丈夫”

只有這樣才符合古人對“七尺男兒”,以及“美男子”的審美認知。生活在現代社會中的男性,如果身高能夠超過1。80米,其實也是一位風流倜儻的大帥哥。所以從這個角度去分析,才符合“七尺男兒”的偉岸形象。

5.三國至明清時期的“一尺”長度

事實上古代的長度計量單位,“尺,寸”並不是一成不變。它會隨著不同朝代和意識形態而不斷變化。三國時期“一尺”約為現代的24。2釐米,按照這個尺寸去衡量“七尺男兒”,他們的身高至少要在1。70米左右。這種身高尺寸其實與現在的南方人差不多。

而到了魏晉南北朝時一尺約為25。8釐米或30。9釐米;如果按照各種趨勢去發展下去,不能看出越往後的朝代一尺的長度越長。到了隋唐時代一尺已經達到了30釐米左右,雖然到了宋元時期“一尺”又縮水為27。68釐米。

古人常說的“七尺男兒”到底有多高?為何男人都自稱“大丈夫”

但筆者認為生活在這些歷史時期中的“七尺男兒”,其實他們的身高已經達到了一個完美的指數。甚至有很多人的身高都超過了2。0米,這即使在現代社會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

明朝和清朝時期的“一尺”,已經達到了31.1釐米左右,如果此時再說“七尺男兒”,就有一點過於誇張的意味了。

生活在古代的男人平均身高,怎麼可能達到兩米多呢。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此時的“七尺男兒”,已經成為了男人的專屬名詞。

古人常說的“七尺男兒”到底有多高?為何男人都自稱“大丈夫”

“七尺男兒”的歷史演化和真正涵義

雖然歷史上不乏武藝超群、身高超標的英雄。而且他們也完全配得上“七尺男兒”的稱號。但這畢竟只是一種特例並不具備普遍意義。所以當古代人反覆重提“七尺男兒”時,其實這四個字已經變成了一種精神。

“七尺男兒”指代身高和形象的意義已經逐漸弱化。更多的是對一男人有血性,有抱負、有理想以及擁有英雄主義的一種誇讚。這其實也是古代漢語博大精深之處。而且也體現出了男人在古代社會中的重要地位。

古人常說的“七尺男兒”到底有多高?為何男人都自稱“大丈夫”

筆者認為如果從古人崇拜英雄的思想去分析,就可鈣類法以很清楚的男實瞭解到,“七尺男兒”其實只是英雄的一種外星史論部形象。在他們的心目中英雄一定是,身材高大、面容俊朗之人,只有這樣才符合大家對英雄的想象。

還有一個比較重點的因素就是,古代社會以“男人為尊”,所以在形容男性時多用誇讚的詞彙。一方面體現出了男人在社會中的重要地位,而另一方面也證實了,“男尊女卑”的社會現實。

筆者認為“七尺男兒”的本意,可能只是描寫男性身高。但是在古代社會中“七尺男兒”,也曾是裁縫們的專用術語

指的是古代男子做衣服的時候,應該按照“過膝”的尺寸也就是“七尺”才符合禮法。所以才有“七尺男兒”的說法。

結 語

筆者認為隨著朝代不斷更迭,卻衍生出了更多層面的意義。古代人最講究的就是“信義”二字,尤其是古代男人更是“信義”的化身。雖然也有蠅營狗苟之輩,但從主流方向上來看,基本上都能達到這條標準。

他們的人生最高信條十分高遠,在他們的心目中男人大丈夫,就應該頂天立地而不是苟活於世。所以甚為男人就應該“當帶三尺之劍,立不世之功”。

從這個角度來看,古代人所說的“七尺男兒”,也有應當是有所作為之意。

古代很多聖賢提出的一些觀點,其實也都能證實這一點。儒學亞聖孟子曾在《孟子》中說:“人有不為也,而後可以有為。”現代人將其改為“大丈夫,有所為,有所不為”,其實想表達的都是身為“七尺男兒”,應該知道什麼可以做什麼不可以做,才能有所作為。

【參考文獻】

寧皖平《從漢字構意看古代男子的社會地位》

徐淑豔《從漢字看古代婚姻中的男女地位》

《從《儀禮·士冠禮》解讀古代男子成人禮的禮儀形式和文化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