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老舍先生曾寫下《茶館》,為何後來見不到這種平民茶館了

時代的發展有很多老行當都在逐漸消失,比如曾經滿大街修鐘錶的店,現在也已經幾乎絕跡,當然我們還常看到什麼非物質文化遺產等等,彷彿一夜之間,這些東西都離我們遠去,看不到蹤跡了。

其實筆者是四川人,這邊倒是遍地茶樓,茶館,高檔一點的地方叫茶樓,普通一點的地方叫壩壩茶,四川人有幾個愛好,麻將、火鍋、壩壩茶,特別是壩壩茶,物美價廉很實惠,15塊到20塊錢一杯,躺到椅子上曬太陽,一曬就是一天。逆風解語

老舍先生曾寫下《茶館》,為何後來見不到這種平民茶館了

老舍先生寫下《茶館》,為何之後就很難見到這種平民消費的了茶館呢?綜合其原因,還是時代背景,當時的清朝統治者腐朽沒落,民不聊生,有多少人有那個閒功夫去消費呢?而且筆者覺得茶館消失,也是分地域的,比如巴蜀地區的茶館就一直沒有消失。

老舍先生的《茶館》表現了清末民初的時代變化

如果要說茶館給人們留下最直觀印象的,當屬老舍先生的話劇《茶館》,這是一部反映清末民初,普通人民生存狀態的一部現實主義戲劇。

在這出話劇中,我們看到了老北京茶館最初的樣子,“爛肉面”、“茶湯”、“蜜糖果子”,都是茶館裡常備的吃食。逆風解語

這個地方是平民消費的場所,也是大家解決問題的地方,沒有什麼事情是一碗“爛肉面”解決不了的,如果不行,那就來兩碗。

當然平民喝的茶,也不是什麼好茶,不過就是一些細末茶,當然如果捨得出錢也是可以喝好茶的,清末時大家休閒也大多去這種地方。

老舍先生曾寫下《茶館》,為何後來見不到這種平民茶館了

而為什麼消失呢?清末民初,社會動盪,連一個安靜的書桌都容不下了,哪裡還有人能安靜的喝一口茶呢?

平民沒有時間去消費,因為要生存,有錢人又不喜歡去那種場所,隨著西風東漸,那些咖啡店也應運而生,從海外回來的“留洋”人士,又會選擇這種新派玩意,隨著時代的不斷變化,那種平民消費的茶館也就慢慢消失了。逆風解語

茶葉的不是必需品,北方茶館不多,但是在西南地區,茶館從未消失

品茶是一種精神上的享受,在生活還在顛沛流離之時,誰有心情去關注心靈上的享受。

特別是北方城市,在清末民初正籠罩在戰火的陰影之中,仁人志士在追求社會出路,老百姓在努力生活,茶館在如此背景下肯定不會有太好的發展。逆風解語

老舍先生的《茶館》就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環境,裡面有一心實業救國想賣掉茶館的秦仲義,有謹小慎微的茶館掌櫃王利發,更有許多底層人民的卑微人生。

到最後,茶館還是破產了。這其實就是清末民初時,為何茶館消失的原因,在生存問題被威脅時,茶已經不是必需品了,消失滅亡都是正常的事情。

老舍先生曾寫下《茶館》,為何後來見不到這種平民茶館了

而在西南方向,因為經受的戰亂有限,那種廉價的茶館還是存在的,比如著名的小說《死水微瀾》中,就有對川西壩子中茶館的描寫。

著名四川作家李劫人曾說過:“要想懂得成都,必先懂得茶館。”另一位作家沙汀,他的代表作《在其香居茶館裡》,故事就是以一家川西茶館為背景而展開的。

各個地方的文化不盡相同,在桂林的米粉,走出那個地方,就少了幾分韻味,川渝的火鍋要到川渝去吃才有滋味,有時候吃的不是味道,可能是一種氛圍或者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