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王沂孫:生不逢時活得憋屈,如何把這種心情委婉含蓄表達出來呢?

“一襟餘恨宮魂斷,年年翠陰庭樹。”

這麼悽美的一句詞,出自王沂孫的《齊天樂·蟬》,你有沒有被他的起拍驚豔到了?

這一句詞,用擬人手法為我們描繪出了一個特寫鏡頭:一隻由宮妃忿然魂斷而幻化成的秋蟬,在庭院的綠蔭叢中哀鳴。一起拍就定好了全篇的感情基調:“恨”!

王沂孫:生不逢時活得憋屈,如何把這種心情委婉含蓄表達出來呢?

秋蟬哀鳴

這有沒有點兒京劇裡面青衣要起唱的感覺呢?

秋蟬怎麼會有“恨”呢?這“恨”是緣何而起呢?這就充分的吊起了讀者的胃口,讓讀者非常有興趣往下一探究竟。

也就是說,作者要以蟬為代言人發聲了,這蟬所發出來的幽咽,即宮女的心聲,而宮女的心聲,就是要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這種表現形式,夠婉約,夠含蓄的吧?沒有點文化還真看不出來,領悟不到。

“乍咽涼柯,還移暗葉,重把離愁深訴。”

這聲音幽幽咽咽,悽悽涼涼,一會兒在冰冷的枝頭,一會兒又躲進陰暗的樹葉間,一遍又一遍的向世人深深傾訴著離愁別恨。

這秋蟬是宮女魂斷褪變的,那宮女的滿懷離恨又是從何而來的呢?為什麼就能讓秋蟬如此幽咽淒涼呢?這就要從王沂孫所處的特殊環境說起。

一,王沂孫所經歷的特殊歷史變動

王沂孫生活於宋末元初,唐宋可以說是中華文化發展的巔峰時期,尤其是宋詞,簡直就是是登峰造極!唯有唐詩可與之譬美!王沂孫的詞當屬是婉約派大家。

陳廷焯《白雨齋詞話》評雲:“碧山詞觀其全體,固自高絕,即於一字一句間求之,亦無不工雅。”又云:“詞法之密,無過清真(周邦彥)。詞格之高,無過白石(姜夔)。詞味之厚,無過碧山(王沂孫)。詞壇三絕也!”

看到沒,王沂孫堪稱宋詞婉約派“詞壇三絕”!

王沂孫:生不逢時活得憋屈,如何把這種心情委婉含蓄表達出來呢?

王沂孫

然而再牛掰的人,在當時的歷史環境下,也不得不小心奕奕,因為世道變了。已經不是大漢民族主宰著當時的政壇了,是蒙古蠻夷,是大元朝。

元朝,大家都知道,是蒙古蠻夷憑藉匹夫之勇,“只識彎弓射大雕”,硬生生衝殺出來的疆土。他們是馬背上的民族,沒有那麼深厚的文化積累和沉澱。

這讓中原大地上千百年來受著儒家思想薰陶的儒生們感覺到前所未有的羞辱。這麼巨大的南宋國改朝換代之變,讓王沂孫及所有南宋遺佬,在個人思想上留下一絲極深的抹不去的痛。

正當報國年華之時,目擊國家的敗亡,狼煙四起,王沂孫黯然傷神,又流落異族之手,“人在屋簷下,怎敢不低頭?”這讓有點血性的王沂孫情何以堪?

那怎麼辦?這種矛盾複雜的心情如何傾訴?像李煜“一江春水向東流”那樣直接噴發出來?沒那個膽兒!不被馬鞭抽死,也被亂箭穿心而死。

所以只能藉助於秋蟬那樣,抑鬱哽咽,隱晦紆曲,表露著亡國之宮女的無可奈何之境和吞吐難言的窘況。

該詞即是在這種情況下寫出,以寒蟬的哀吟寫亡國之恨。

齊天樂 蟬

王沂孫

一襟餘恨宮魂斷,年年翠陰庭樹。乍咽涼柯,還移暗葉,重把離愁深訴。西窗過雨。怪瑤珮流空,玉箏調柱。鏡暗妝殘,為誰嬌鬢尚如許。

銅仙鉛淚似洗,嘆攜盤去遠,難貯零露。病翼驚秋,枯形閱世,消得斜陽幾度。餘音更苦。甚獨抱清高,頓成悽楚。謾想薰風,柳絲千萬縷。

這就是王沂孫生活的時候不對,點兒背不能怨社會!這也是沒辦法的事,誰都無法改變歷史。

王沂孫只能把這樣憋屈的心情透過寫詞表達一下,僅此而已。

二,特殊的歷史環境,怎麼樣把思想感情表達的委婉含蓄?

這就要用到寫作手法,詠物自然要用到比喻和擬人化手法。藉助於對某一物象的描寫,透過這一物象所表現出來的思想感情,來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

簡單地說:就是以大自然中的某一景物、或某一器物、一種動物及某一植物為描寫吟詠的物件,來抒發作者的個人情懷為主要內容。

王沂孫正是要以蟬為吟詠物件,藉助宮女魂化,來抒發自己對故國被改朝換代的怨恨,以及“無可奈何花落去”的那種惋惜和淒涼。

那我們就來看看,王沂孫是如何在特殊環境下隱晦的表現自己對故國的懷念之情?

(一)先是:恆無慾以觀其所徼。

就是說,先不要把自己的主觀慾望,強加到所表述的事物物件上。要仔細觀察這一物象的基本特點。

王沂孫首先觀察到,秋蟬年年都在庭院的樹蔭裡哀鳴,“年年翠蔭庭樹”。怎麼叫的呢?“乍咽涼柯,還移暗葉。”

王沂孫:生不逢時活得憋屈,如何把這種心情委婉含蓄表達出來呢?

秋蟬

詠物,首先當然是要仔細觀察所吟詠的事物物件。它有什麼突出的特點,能夠讓作者深入發掘它的精髓,把它描繪的生動形象,能夠吸引讀者,引起讀者的興趣,讓讀者能夠有心情往下讀。

就像明代于謙寫的《石灰吟》,石灰有啥突出的特點呢?首先說它開採不容易,是由勞動人民“千錘萬鑿出深山”。那時候沒有現代機械裝置,都是一榔頭一榔頭在大山裡鑿出來的石頭。然後再用高溫烈火把石頭燒成灰沫兒,“烈火焚燒若等閒”。整個開採過程是多麼不容易啊!耗費了人力物力不說,還要被“千錘萬鑿”和“烈火焚燒”。

看來於謙的觀察是夠細膩的。這就是我們所說的“恆無慾以觀其所徼”。

現在的很多人寫詠物詩詞,往往對事物物件觀察不細膩,抓不住重點描寫,而是面面俱到。這樣就顯得凌亂,重點不突出,吸引不了讀者。

而王沂孫則從秋蟬的哀鳴這一聲象出發,讓秋蟬為宮女發聲,同時也為自己發聲。思想感情表達的委婉含蓄,具有一定的美感。

(二)再是:恆有欲以觀其妙。

簡單的說,你要先沒有任何私心雜念,就是單純的觀察所吟詠的事物物件。觀察著,觀察著,你就會發現所吟詠的事物物件具有某種思想精神。也就是把這個吟詠的事物物件加以昇華了。這就是其中的妙趣所在。

王沂孫觀察到秋蟬年年在樹蔭裡叫啊叫的,就好像是宮女的哭泣一樣。那宮女為什麼哭泣呢?“一襟餘恨宮魂斷”。這一句起拍就噴湧而出,表達了宮女的滿腔幽恨和慨嘆。而宮女的這種思想感覺,其實就是王沂孫自己的主觀意念。在當時那種特殊情況下,他不能直接出場,只能把自己化成宮女。

王沂孫:生不逢時活得憋屈,如何把這種心情委婉含蓄表達出來呢?

王沂孫

而於謙的《石灰吟》,也是透過仔細觀察石灰艱苦的開採過程,發現石灰具有“粉身碎骨渾不怕”的大無畏精神,以及“要留清白在人間”的高尚品格!

詠物,不能單純的寫物,那樣太孤立了。要有血有肉,要把物寫活了,具有精神靈魂,才能吸引讀者眼球。

詠物,歸根結底還是要透過物象來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與讀者引起共鳴的,這樣才是好的作品。

有的人就會脫離物象,自己獨自在那裡吶喊,貌似現在大家所說的某種老幹體。

要看似“花非花霧非霧”,實則人與物合一,渾然一體,人即是物,由物及人。

(三)也就是說:觀察、思考、再觀察、再思考。觀察到最細、思考到最深。

王沂孫先是觀察到秋蟬年年在庭院的綠蔭叢中哀鳴,然後從這樣的哀鳴聯想到滿懷離恨的宮女,而宮女的心聲恰恰是跟自己的心情相吻合。

那就讓宮女藉助於秋蟬來表達吧。正是做到了這樣,王沂孫才把詠物詞推向了最高境界!這也就是王沂孫詠物詞千百年來倍受各位詩詞大家推崇的原因!

在王沂孫現存64首詞作中,詠物詞就有30多首,這不能不說王沂孫對詠物詞的貢獻之大。

這些詞作以淒冷凝重的情感、思筆雙絕的技巧以及幽約悱惻的風格,代表了碧山詞的最高成就,《白雨齋詞話》對碧山詞的議論也多是就其詠物詞而發。

陳廷焯在《白雨齋詞話》中說:“詠物詞至碧山,可謂空絕千古,然亦身世之感使然,後人不能強求也。”

吳梅也曾說:“大抵碧山之詞,皆發於忠愛之忱,無刻意爭奇之意,而人自莫及。論詞品之高,南宋諸公,當以花外為巨擘焉。其詠物諸篇,固是君國之憂,時時寄託,卻無一犯復,字字貼切故也。”

無論是《眉嫵·新月》中的“千古盈虧休問。嘆慢磨玉斧,難補金鏡”,還是《齊天樂·螢》中“漢苑飄苔,秦陵墜葉,千古淒涼不盡”,亦或是《天香·龍涎香》中“訊遠槎風,夢深薇露,化作斷魂心字”等,都是如此。其中《齊天樂·蟬》借蟬詠懷,嘆息歲時變遷的無情,自述“清高”、“悽楚”,最為人稱道。

王沂孫:生不逢時活得憋屈,如何把這種心情委婉含蓄表達出來呢?

王沂孫

正由於王沂孫是以深隱的筆法抒發複雜的情感,所以詞的結構特別地曲折,語言也特別地精細。

在他的詞中,也並不是簡單地,一味的表現為對宋王朝的懷念或民族意識,而是同世事無常、興亡盛衰不由人意的滄桑感融合在一起,同時又滲透了個人在歷史鉅變中無可奈何、只能聽任擺佈的淒涼感。

在寫作手法上,他比周密、張炎寫得更隱晦、含蓄,常常借甲詠乙,藉此喻彼,看上去大多隻是詠物、寫景以及寫男女戀情,而在隱隱約約之間,用些特殊的筆法,暗示詞中埋藏得很深的真實想法與情感。

陳廷焯在《白雨齋詞話》中說:“王碧山詞品最高,味最厚,意境最深,力量最重。感時傷世之言,而出以纏綿忠愛,詞中曹子建,杜子美也。詞人有此,庶幾無憾。”

這也正是我們後人所要學習王沂孫詞的精髓所在。雖然說他的詞,詞境狹窄,詞旨隱晦,有的人可能不太喜歡。但是在當時那個特殊的歷史時期,能寫出這樣的文字,足以證明王沂孫的筆力深厚和構思獨特!確實是值得倍受推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