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唐人街探案3》影片觀後感:我感到蹦了一場亂迪

《唐人街探案3》上映三天,豆瓣評分吵翻天。有人說它:好,也有人說它:壞。而我的感受,覺得好似蹦了一場亂迪。在影院樸素的電梯中,依舊感到頭暈眼花,耳鳴目眩。

我不能怕捱罵,硬跟著吹捧。

《唐人街探案3》影片觀後感:我感到蹦了一場亂迪

記得之前參加電影創投,最終獲獎的專案被安排與資方見面。資方、製片公司等均來自業內知名公司,他們不明瞭為何參賽的幾乎都是文藝片。對在場的獲獎導演不由得苦口婆心的教導

一部電影,在導演手中是藝術,在製片手裡是產品,在資方心中是商品。相對於文藝或者商業,也有網友更加激進,三大都成了垃圾獎項。

《唐人街探案3》影片觀後感:我感到蹦了一場亂迪

再來看看唐探系列的票房資料:

唐探1:投資8千萬,票房8億。

唐探2:投資3。2億,票房34億。(內地影史第六)

唐探3:傳聞投資13億(被官方闢謠,也有說4億的)。

貓眼預測唐探3總票房63億。什麼概念?近10億美元票房,好萊塢聽到也要嚇愣住。全球影史票房第十的大概14億美元。

關鍵還在於這個系列的可複製性,除了內地不好來探案,全球皆可去。未來唐探365也並非不可能。

所以是否要評價電影本身,是否真的有必要,我是存疑的。尤其在看了資料之後,我有些迷茫。我相信第五代導演如張藝謀、陳凱歌等比我更懵,而且都不是一個層面的懵。想想那個年代的作品《黃土地》、《紅高粱》、《霸王別姬》,再把馮小剛導演算進來,《甲方乙方》、《天下無賊》,真是一代人終將老去,但總有人正年輕啊。。。

我跟大家一起梳理一下,先聊聊好的地方吧。首先,唐探能夠成為一個系列,在國產電影裡,是比較大的突破。原因有二。

《唐人街探案3》影片觀後感:我感到蹦了一場亂迪

第一,就是迷之審查制度。我們從今年賀歲片就能看出來,《你好,李煥英》、《刺殺小說家》屬於幻想流。再就是《侍神令》《哪吒》屬於古風、玄幻。唯一現實一些的《人潮洶湧》為了規避風險,一個勁解釋為什麼不報警。

再看愛、優、騰這些網路平臺的影視作品型別,大家就知道了,選材是真的難。而唐探系列很巧妙的規避了這個問題,甚至前一陣陳思誠導演的《誤殺》也是發生在泰國。但這樣也把製片門檻拉高,動輒就是近億元的投資。唐探中看似輕鬆的街邊、公路、地圖追逐,你想想要封幾天路,排程多少群演。不誇張的說,唐探一場戲夠投資拍一部小成本文藝片。而這些費用都是由資本方所承擔風險。

第二個要說的就是資本。資本為了確保投資的金錢和時間不打水漂,會盡量採用保守的模式。單單一部劇本,儘管經過專業的人、公司、大資料等等分析,但成片依舊很可能撲街。所以與其賭博,不如買現成IP。

而這些IP是經過各種渠道,被成千上萬讀者驗證過的佼佼者。唐探或者說陳思誠之前但凡失敗一次,在資方內心的信譽度都很難支撐電影發展。所以在審查制度與資本逐利的現實下,能夠成為系列,想不服也沒什麼好反駁。

再一個聊聊劇作本身,單說唐探3。有的觀眾足夠喜歡,覺得整片可以打九分。也有觀眾足夠厭煩,覺得一星可以送走了。

我雖然不喜歡,也覺得配不上這個票房,但我也可以比較客觀的分析。

首先9分絕對不值,不然你讓《肖申克救贖》、《泰坦尼克號》、《盜夢空間》往哪放?但若是1、2分也同樣有些過分。其實爭論的核心在於,互相之間理解不了對方的喜歡或不喜歡。為什麼有人喜歡?因為唐探3的劇作是工整的,在什麼階段應該發生什麼事情,導演心裡是很明確的。

首先一個明快開場,很快引入案件,並定義為密室殺人。

懸疑對人類有天然的吸引力,但導演也很瞭解觀眾都是推理假粉,90%都沒看過一本推理小說,什麼本格、變格、社會、新本格,什麼阿加莎、埃勒裡·奎因,松本清張,都沒聽過。東野圭吾知道,但人家寫書比你看書都快,根本看不過來。

所以導演不給你整一堆劇情引導你,直接告訴你,我們要推理密室殺人了。唐探系列多次提及奧卡姆剃刀原理做暗示,說什麼剃刀,知道的人可能很少。其實基本命題大家都聽過,就是“如無必要,勿增實體”。暗示在哪裡呢?其實就是我增加了很多實體迷惑你。恰好觀眾也很享受這種被迷惑的過程。

這時候我們看看《達·芬奇密碼》,改編自丹·布朗同名小說。主角是不是同樣開篇接到任務,稍有爭辯後接受任務,任務有終極目標,而在過程中不斷出現不同的線索,找到線索時立刻陷入新的困境。

再看看最後一場法庭辯論,可以參考一下《控方證人》,豆瓣評分9。6,改編自阿加莎·克里斯蒂的短篇小說。同樣是在故事進展到絕地後,引入新的線索做反轉,而反轉到最後出現人性相關。

所以唐探3雖然是原創,但核心推理也不是無中生有,而是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這必然會吸引一部分觀影人群為之著迷。

《唐人街探案3》影片觀後感:我感到蹦了一場亂迪

再說一說為什麼有人不喜歡。

首先,真正對推理有研究的粉絲,是很硬核的。就像玩死金的不玩搖滾,玩搖滾的不碰民謠,玩民謠的不聽流行。不是討論什麼鄙視鏈,只是說有大眾必然有小眾。

就比如推理屆的本格,是非常嚴謹的流派。之前有一個英國推理作家叫羅納bai德·A·諾克斯,他在《1928年度傑出偵探小說集》中發表了偵探小說的公證公平性準則,被稱為“諾克斯十戒”。本格推理嚴格遵守諾克斯公平性守則,非常注重讀者與作者之間的較量。

讀者與故事中的偵探永遠站在一個平面,擁有相同數量線索(或明或暗),在猜測兇手中尋找閱讀樂趣。部分作者會在書中“向讀者挑戰”(如奎因),就是告訴讀者:到這裡你已擁有足以解開謎題的線索,挑戰讀者是否能與偵探一樣解開謎題。

你看唐探3在推理粉絲的心裡,能達到這樣的標準嗎?

還有一個原因,即唐探是推理+喜劇。其中的喜劇並不是什麼配菜。這是實打實著敢上賀歲片的根本原因,無數觀眾也正因為他的喜劇元素而選擇買票進場。

但其喜劇的功力不說相比早年周星馳系列,單說近幾年的開心麻花、韓寒等,也有比較大差距。它的梗更多是在表演方式與臺詞語調的誇張,而不是做在結構和臺詞內容上。亮點不是沒有,但屎尿屁也絕對不少。但就像快手、抖音等短影片,這東西不到頂尖,就只能見仁見智了。

最後總結一下,想必未來要像穿越、耽美一樣,出現很多推理+喜劇的作品了。因為大家都知道,在眾多視聽產品面前,觀眾總是會輕易地選擇自己本能的需要。資本的方式是在合規的前提下,儘量去滿足這種需要,影片平臺與電影院便是對接雙方的平臺,影視作品便是其中的內容。

希望提供內容的藝術家都能夠足夠真誠的去與自己、與觀眾去溝通,雖然不見得步步完美,但至少走出自己的路。而在大家討論你的功過成敗時,你還應繼續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