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上海人之間都講上海閒話,他們只跟外地人講普通話

我一直覺得上海話是很虛心的,無論想講什麼意思,都自謙為“閒話”。在上海方言裡是沒有單音節的“話”字的,只要是嘴巴里講出來的都是“閒話”,即使是鄭重其事的要言警句。上海的吳阿姨對鄰居、北方人李太太講:“我規規矩矩脫儂講幾句要緊閒話。”李太太聽起來,閒話多少有些多餘、無聊的意思,能有啥要緊的呢?吳阿姨強調的“規規矩矩”到底還是落空的。

上海人之間都講上海閒話,他們只跟外地人講普通話

但是,上海人大多還是守著上海話自命清高,他們彼此之間是不屑講普通話的,誰開口講普通話,通常都會被揶揄為“開國語”。意思裡,像是一個平頭百姓硬著頭皮講“官話”,狗嘴裡吐“象牙”,自以為起了身價。大約是由於普通話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的緣故,上海人對京城官話的官僚傲氣很敏感,感到官話實在不如上海閒話的鄉音更近人間煙火。

上海人之間都講上海閒話,他們只跟外地人講普通話

上海人之間都講上海閒話,他們只跟外地人講普通話,但是會有意無意地不標準,帶點吳音蘇腔。上海古屬吳地,很長一段歷史時期裡,蘇州是吳地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蘇州話過去是上海士紳、大戶人家的日常用語。其他一些貧困或低收入地區的方言口音,在被譽為“東方巴黎、倫敦”的上海,永遠帶著一種“貧困的光環”。就像在英國那樣典型的等級分明的社會里,帶有濃重的倫敦東區口音的人,經常會為自己的口音付出代價。

在上海,能說一口略帶些蘇州口音上海話的,因為大多出身“大人家”(因為嫌避銅臭,上海人喜歡將“有銅鈿”的人家稱作“大人家”或“好人家”),教養規矩也多,自然比較高貴,都看不起那些說帶著蘇北或北方口音上海話的人。因為舊上海的苦力和底層粗活很多是蘇北人和北方人乾的,嗓門大,髒詞多。如果有人的上海話中帶著這種口音,是會跌掉些檔次的。

上海人之間都講上海閒話,他們只跟外地人講普通話

蘇州話多舌尖音,西菜的“西”講成英語 ABC 的“C”;“搿個事體我倒是不曉得呀”,“曉”就帶舌尖音;“伊老觸氣格”,“氣”也發舌尖音;“過一歇我打電話撥儂”,“歇”照例還是舌尖音。如今,在各地方言中,除了蘇州話以舌尖音為主,似乎也只有上海人是最善於發舌尖音了,這也可能與上海人較早學英語有關,因為英語中也有許多舌尖音。

吳音蘇腔滋養了上海人糯軟、溫婉的說話腔調,即使講普通話,也講究低聲清麗、矜持適宜。有格調的上海人交談的音量一般只夠當事人聽見,旁邊的人根本無法聽清。在公共場所高聲交談或打手機,在他們看來就是有失身份、缺乏教養,背地裡嗤之以鼻的。上海人是將“閒話”看作一個人家庭背景和社會地位的告示牌的,很多時候,他們講閒話所展示的個人形象的意義,遠遠大於閒話所表達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