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專訪|梅花獎得主樓勝:演員“活著”,舞臺上的人物就是活的

專訪|梅花獎得主樓勝:演員“活著”,舞臺上的人物就是活的

樓勝在《臨江會》中扮演周瑜

演員“活著”,

舞臺上的人物就是活的

——記第30屆中國戲劇梅花獎

獲得者、

婺劇演員樓勝

中國藝術報記者 怡夢

第30屆中國戲劇梅花獎獲得者、浙江婺劇團演員樓勝,說起戲來話就多一些,說起自己,三言兩語就沒話了。競演一落幕,記者衝過幾乎掀開天花板的喝彩聲

到幕後,樓勝才褪了行頭,氣都來不及喘勻,汗珠一層一層往外冒,觀眾圍攏來遞紙巾,問長問短,他一面一把一把抹臉,一面細細作答,十足耐心。

專訪|梅花獎得主樓勝:演員“活著”,舞臺上的人物就是活的

樓勝

“我們婺劇有句俗語——文戲踩破臺,武戲慢慢來。武戲要靜下來,有充分的人物內心表現,不能毛毛躁躁,文戲卻是滿臺跑,它的情緒起伏、節奏感更強烈、更生動。我們有大開大合、大鑼大鼓、大紅大綠、大吼大叫、大蹦大跳的表演,它來源於民間,以前叫草臺戲,沒有科班、藝校,演員和觀眾都是農民,他們對人物的理解都表現在形象外部,形成自己的認知和表現方式。”

樓勝說戲,一字半句不肯含糊。

專訪|梅花獎得主樓勝:演員“活著”,舞臺上的人物就是活的

樓勝在《臨江會》中扮演周瑜

說《臨江會》,“周瑜面對劉備是笑著,一扭頭就露出猙獰的樣子,心裡喜悅,就從高臺上往下翻,還有抖翎子、耍寶劍等等,同樣的情節,在其他劇種裡這樣表現是不可思議的。它就是那麼誇張,就是要把人物的內心放大。比如周瑜幾次扯住劉備,周圍的兵士都在吼叫,表現的可能只是周瑜內心的一個念頭‘他要跑了,我得把他抓回來’,這個小小的念頭在舞臺上是以大幅度的動作表演出來的”。

專訪|梅花獎得主樓勝:演員“活著”,舞臺上的人物就是活的

樓勝在《火燒子都》中展示婺劇獨有的抹臉、吹臉技藝

專訪|梅花獎得主樓勝:演員“活著”,舞臺上的人物就是活的

樓勝在《火燒子都》中展示婺劇獨有的抹臉、吹臉技藝

專訪|梅花獎得主樓勝:演員“活著”,舞臺上的人物就是活的

樓勝在《火燒子都》中展示婺劇獨有的抹臉、吹臉技藝

專訪|梅花獎得主樓勝:演員“活著”,舞臺上的人物就是活的

樓勝在《火燒子都》中展示婺劇獨有的抹臉、吹臉技藝

說《火燒子都》,“戲裡有我們婺劇老藝人傳下來抹臉、吹臉技藝,正是人物內心濃墨重彩的表達。以前沒有燈光,演員在廟臺、廣場演出,觀眾很多、離得很遠,公孫子都是驚嚇、抑鬱而死,他臨死時的情緒,演員用表情已經不夠表達了,他們怕觀眾看不清楚,就創造了抹臉、吹臉。顏色是一層一層抹上去,人物內心是像筍殼一樣,一層一層剝開來。一抹,是煞白,嚇的;又一抹,是血紅,憋的;再一抹,黑的,面如土色;最後,靈魂出竅,臉噴成了金色”。

專訪|梅花獎得主樓勝:演員“活著”,舞臺上的人物就是活的

樓勝在《斷橋》中扮演許仙

說《斷橋》,“別的劇種演《斷橋》,白蛇是小姐,小青是丫鬟,我們婺劇有蛇形、蛇步,充滿神話色彩,青白二人尋許仙,表現出來是兩條蛇在追,許仙在逃,他的內心是恐怖、驚慌,外部表達是連滾帶爬,在舞臺上用的是高難度的跌、摔技巧。白蛇內心複雜,青蛇法力無邊,三人追、打、逃、跌、攔、擋等關係形成了各種造型,聽覺上則是緊鑼密鼓,這一出《斷橋》比起別的劇種中的同一情節,節奏快、衝擊力大”。

把痛苦的事當成快樂的事去做

“我的父母是農民,我家住在浙江金華一個很偏僻的小山村,盤山公路到終點,再進去就沒有路了,四周全是山,那就是我的家,那時候,唱戲是唯一的路。我愛戲,進戲校之後,每個星期六回家,家裡會給我帶上一袋米、一罐梅乾菜、一雙白球鞋,因為一星期肯定要練廢一雙鞋。”

樓勝說起了練功,從早上天不亮,起床就練,一堂功練完,吃早飯,早飯吃完接著練,一直練到吃午飯,下午是文化課,晚上又是一堂紮紮實實的功。星期六一早、上午練完,回家,星期天晚上回來接著練。“太痛苦了、太枯燥了、太累太累了。一堂又一堂,像跑馬拉松。都有惰性,都想偷懶。”樓勝說得很坦誠,“但是非得咬牙堅持,堅持了就出功了。”在藝校有句話叫“不打出不了功”。“比如‘下高’,老師為什麼打你,因為在技巧上你明明能完成,只是戰勝不了內心的膽怯,一往下翻就怕。你翻砸了,老師的刀坯子就落下來,你再上去,比起怕翻,更怕捱打,一咬牙就翻下來了,第一趟翻成了,再上去,翻第二趟、第三趟。戰勝自己的膽怯,這一關最重要,這一關過了就放開了,就可以調整自己的範兒,體會怎樣翻得更利落。這個‘下高’會了,還有別的‘下高’。‘跌’也是一樣,範兒不對,就摔疼了,疼了就記住這樣不對,會了這一跌,還有下一跌……”

“功要保持住,不能退。”樓勝至今仍然一刻不敢懈怠,“不過,現在心態變了,我覺得不能把練功、堅持、堅守叫得那麼慘,我已經可以把這種曾經痛苦的事,當成快樂的事去做,可以去享受這個過程。排練的時候,進入人物,享受自己,陶醉在其中,這樣就會事半功倍,你會發現,咬牙堅持,可能進步了一點,可是投入、用心,會進步很多。”讓痛苦變成快樂的,是演出,樓勝說,“演出一場等於練了很大的一堂功,堅持演出肯定能把功保持住。戲曲不是影視劇,不是拍完了就可以休息,必須每天演,每天保持,每一場都是從頭來過,不能輸於上一場,我總是想,更好的表現肯定在下一場,所以要一直練。”

戲曲的任何環節都喜歡

樓勝的行當是“文武生”。問他文武雙修是不是很難,他說:“婺劇的行當沒有分得那麼細,唱唸做打,文戲武戲,都要拿下。”

其實學文戲武戲,並不像學文科理科,它講究的是“一歲年紀做一歲年紀的事”。樓勝解釋說,武戲的基本功,練一年之後,基本上就有成效了,技巧都能掌握,兩年之後就定型了,而唱腔、表演是另外一門學問,且得琢磨,一輩子琢磨,唱腔不能突擊練,只能慢慢揣摩、消化。“打基礎的時候,要花大量的時間在腰、腿、韌帶上,把身體條件充分開發出來;然後是身段、刀槍把子、軟硬毯子功,把基本表現手段掌握紮實;此後可以排一些小戲,舞臺上的各種實踐,又幫你拿下一些表現手段;這時候,就可以排新戲、塑造人物,這是一輩子的學問。”

專訪|梅花獎得主樓勝:演員“活著”,舞臺上的人物就是活的

樓勝在《臨江會》中扮演周瑜

現在樓勝排戲,臺詞、動作拿下來,不需要多久。“必須背得滾瓜爛熟,讓它變成肌肉記憶,在臺上就不能想了,大量的時間、精力要去研究劇本、琢磨聲腔、體驗人物,而不是還在想著技巧怎麼運用。”樓勝說,最開始是依樣畫葫蘆,不能自己瞎琢磨,等掌握了原理,就要化開重新來,揉碎了,再組合。”現在排新戲,他想的是用哪個眼神、哪個手勢更準確;臺步怎樣更貼合人物,身段、動作放在他身上合不合適;情緒在不在劇情裡,前後能不能銜接;每段臺詞的節奏是什麼,哪裡要斷開,哪裡要快、要慢,哪裡一個字一個字往外蹦更有感染力、更符合當時的情境等等。不僅如此,樓勝對服化道也頗有心得。“一個演員在舞臺上,妝面、頭飾、服飾等等都是塑造人物的一部分。有的服裝穿在一個人物身上很突兀,和故事情境、人物身份,乃至他的生長環境、文化底蘊不相符,比如配色是暗還是明,花紋是金線還是花線來繡,都是細微之處,但在臺上會有很大的不同。有的服裝看起來特別合適,可能是布料本身的顏色加上繡花的顏色共同實現的效果,差一點都不行。我更瞭解我要塑造什麼樣的人物,所以每個人物的服裝製作過程我都會參與,我得學習繡花,研究戲服的製作過程,才能知道怎樣去和做戲服的人溝通。比如一件戲服為什麼穿在身上不平整,我得知道是哪個環節出了問題,否則就無法談怎麼修改。”為了演好,學了繡花,因為喜歡。樓勝說,不僅喜歡錶演,戲曲的任何環節都喜歡。

喜歡,但不盲目,樓勝向許多兄弟劇種取過經。“我們從小在婺劇的薰陶下,先入為主的觀念會佔據對劇種的審美判斷,必須站在其他劇種的角度來反觀,才更清晰,所以要多跟其他劇種探討,而不是固步自封。有時候我們太鍾愛這個劇種了,就好像看自家孩子,怎樣都是好,但是有一句話一直讓我受益——京昆打底,劇種立身。像婺劇這樣的劇種,應該多像京劇、崑劇學習,因為這些劇種的程式非常規範,身上、腳下,各方面非常完善,都值得我們借鑑,學習之後要化成婺劇的,讓別人一看還是婺劇,而不是照搬,多學習,會讓劇種變得更大氣、更專業。”樓勝說。

每一場都在倒計時

最好看的,還要數《斷橋》。三個人追的追、打的打、逃的逃,拉著、扯著、攔著,還有許仙驚險的“十三跌”,好不生動熱鬧。白娘子口中責怪、心中不捨、手中攬護;小青愛恨分明,真心喊打喊殺。許仙見白娘子回心轉意,訕訕地這邊廂一湊,那邊廂小青一嗔,他趕緊撲通又跪下了。戲迷就忍不住相視會心一笑,臺上不依不饒的那位小青,下了臺真正是“許仙”的“娘子”——第27屆“梅花獎”獲得者楊霞雲。從楊霞雲得“梅花獎”,樓勝陪伴她跟隨中國劇協梅花獎藝術團“送歡樂下基層”慰問演出奔赴全國各地,回回演《斷橋》,場場不落,這一回,楊霞雲又陪伴樓勝同登“梅花獎”競演舞臺。團裡的人都知道,兩個人帶著《斷橋》去過很多城市,可是,問他們哪座城市怎麼樣,不一定說得出來,因為每到一個地方,他們都在專心準備演出。為什麼這麼熱愛舞臺,樓勝說:“在臺上聽到掌聲特別幸福,因為戲曲有現在這樣的市場,婺劇能讓更多人知道,我們看得到希望,看得見未來。”

專訪|梅花獎得主樓勝:演員“活著”,舞臺上的人物就是活的

樓勝在《白蛇傳》中扮演許仙

作為武戲演員,除了熱愛,對於舞臺,樓勝還多了一份時不我待的緊迫:“每一場演出都是在倒計時。演完一場,距離我離開舞臺又近了一步,所以特別珍惜登臺的機會。尤其是武戲,演完一場,又少一場,演完一年,又長一歲,現在我30多歲,轉眼就40歲了,到那時候,體能、體力,還能像今天一樣嗎?我還能演多少場,算都能算得到,練了20年,既有體力又有技巧,還能有感悟的日子其實沒有多少。”

因為珍惜,樓勝一直沒有停止在舞臺上創新。“一個演員在舞臺上就是不斷嘗試的過程,一定是場場演、場場新,每一天演員的狀態不一樣,觀眾的反應不一樣,都會擦出新的火花,舞臺上會有靈光乍現的時候,想找回當時的狀態卻回不去,就要重新尋找,一直在路上。”樓勝說,挑戰自己,其實也在挑戰觀眾,“這樣他們能接受嗎?懂我嗎?這一次成功了,和他們在心靈上的交流就建立起來了,下次我再突破一點,每一場希望都超出他們的預期,讓他們有更好的預期,我再去突破,

不斷超越

。”因為演員“活著”,舞臺上的人物就是活的,“我心裡裝著好多當代觀眾對戲的看法,我一演,就不可能和老師是一模一樣的,看起來是傳統戲,對我而言,不是複製,我有自己的理解,每個動作、眼神,是我在演,就是在創新。”樓勝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