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鏡子》|在映象中尋找內心末路的歸途

在映象中尋找內心末路的歸途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鏡子》|在映象中尋找內心末路的歸途

1975年由蘇聯導演安德烈·塔可夫斯基(Andrei Tarkovsky)導演的《鏡子》(Зеркало)於蘇聯首映。這是一部自傳體電影,影片剝除嚴謹的敘事邏輯,拆垮嚴密的結構框架,用“詩的邏輯”去體現陀思妥耶夫斯基所說的“最高意義的現實主義”,即【人精神層面的現實主義】。影片以母親和父親為本體,自己與妻子為映象,透過生活的鏡面,在命運多舛的人生中,映象中的身影愈漸清晰。導演就是透過這樣一種內在特質攏合與經歷境況重疊的人物映象展現方式,將一幕幕表面不相關的情節彼此並列疊化、相互隱喻滲透,最終融匯成塔可夫斯基一生的自我考究和生命參悟,成為導演精神品質與思想核心的重要索引。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鏡子》|在映象中尋找內心末路的歸途

影片透過“我”內心狀態的演繹來靈活切換黑白與彩色的畫面,增強了思想的互導與情感的律動,塔可夫斯基將超現實場景的繪製與象徵性符號的搖曳與其糅合並用,來外顯兒時的心理境況與內在的情感張力,從而表現他在面對家庭、親情時的迷惘中找尋自己內心末路的歸途。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鏡子》|在映象中尋找內心末路的歸途

如詩、如夢、如幻,塔可夫斯基透過鏡頭的光圈,在流淌詩情中去重拾、拼湊往昔碎憶,消弭現實與夢境的邊界,遁入虛無縹緲的潛意識夢境中,抵達自己靈魂的港灣,瞭望內心真實的淨土。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鏡子》|在映象中尋找內心末路的歸途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在其躅躑獨行的藝術長路上,透過內心炎涼、思緒沉浮,用詩意的筆調,去描摹自我的精神世界與靈魂輪廓,並將自己置於政治與戰爭的大環境背景中,沿著一條【沒有盡頭】的人文思考之路蜿蜒,探索藝術與哲學的深邃,去建立起屬於自己的“關於生命意義最完整的認知”。

致偉大的導演

致偉大的電影

致偉大的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