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無言的告別|拉赫瑪尼諾夫《練聲曲》

無言的告別 | 拉赫瑪尼諾夫《練聲曲》

“在傷感和快樂兩種主題中,我更偏愛前者”

——馬赫馬尼諾夫

1911年,拉赫瑪尼諾夫被任命為莫斯科愛樂樂團的常任指揮,繁忙的工作壓得他喘不過氣來,但他的名氣還是給樂團和自己都增加了不少收入。直到1912年,他聽說了一位猶太音樂家被迫解僱的不公正對待,下定決心離開了樂團。辭職後,拉赫瑪尼諾夫帶著家人來到國外休養生息並動筆開始創作,這段時間對於他的創作生涯是一段很重要的時期。

在羅馬公寓修養的同時也產生了許多創作靈感,其中包括他的合唱作品《鐘聲》作品35。最終因為家庭原因不得在1913年回到了莫斯科。事實上1905年在去義大利旅行創作的途中,也是因為妻子和女兒生病而不得不返回。1914年拉赫瑪尼諾夫在蘇格蘭開始了新一輪巡演,巡演中遇到了法國鋼琴家Raoul Pugno,前幾天還打過照面的兩人,結果Pugno突發意外心臟病去世,這次的事件也使他越來越懼怕死亡。

無言的告別|拉赫瑪尼諾夫《練聲曲》

▲拉赫瑪尼諾夫與女兒

1915年註定是不平凡的一年,拉赫瑪尼諾夫在莫斯科音樂學院一起學習的同窗——斯克里亞賓去世了。這件事對他打擊很大,他在之後巡演鋼琴獨奏會上極力的推薦自己朋友的作品,同時也儘可能的為斯克里亞賓的遺孀募集善款。這一年夏天的一次巡演中,拉赫瑪尼諾夫又得知了鋼琴家塔涅耶夫的死訊,這次深深的影響了他。就在同年年底,他終於完成了這部《十四首浪漫曲》作品34,其中最為人所熟知的就是這部作品的第十四首——《練聲曲》。

拉赫瑪尼諾夫的這部《十四首浪漫曲》1912年開始動筆,而最後一首《練聲曲》卻是在三年後的秋天才完成。或許在斯克里亞賓去世之際,這段旋律就已經在他腦海徘徊,直到另一位好友的去世。秋天的某個清晨,拉赫瑪尼諾夫毫無睡意,隨手拿了件風衣便出了門。走在河邊,風已經開始有了一絲絲涼意,他不顧寒冷裹了裹風衣繼續走著,心裡卻想著先他而去的兩位好友,不禁苦澀湧上心頭。

無言的告別|拉赫瑪尼諾夫《練聲曲》

▲ 謝爾蓋·瓦西裡耶維奇·拉赫瑪尼諾夫

回到家後他馬上坐在鋼琴前哼出心中的旋律,完整的彈奏了一遍,寫下樂譜後,他若有所思的看了又看。

最終《練聲曲》在1916年1月25日第一次登上了莫斯科的舞臺

,題詞獻給烏克蘭敖德薩國立音樂學院院長涅日達諾娃。1917年,面對越來越動盪的俄國政治局勢,他選擇了悄悄離開。

俄羅斯詩人曾說:“惟有詞語被賦予生命,惟有文字發出響聲。”這首連文字都沒有的“無詞歌”,幾乎包含了他這段時間全部的情緒色彩。

緩慢地富有歌唱性沒有歌詞的旋律,透露著無以言表的孤獨,旋律悽美悠長,一種特有的俄羅斯浪漫曲調,像是回憶從前的點點滴滴,又像是對好友的依依惜別。高音區如同天空中悠悠飄過的雲朵,連綿不斷地緩緩飄過,像是一生中永遠無法說出口的告別。

無言的告別|拉赫瑪尼諾夫《練聲曲》

▲ 謝爾蓋·瓦西裡耶維奇·拉赫瑪尼諾夫

有別於拉赫瑪尼諾夫的這首“無詞歌”,傳統藝術歌曲起源於19世紀的歐洲,是表現力豐富的一種音樂形式,是“詩”與“聲”的結合,如同詩歌一樣有韻律,旋律抒情。藝術歌曲中音樂負責表達情感,而詩歌則展現意境。之所以把藝術歌曲中的歌詞稱作“詩歌”,因為最早的歌曲都是採用了詩歌作為歌詞。勃拉姆斯在傳統上對歌詞進行了改動,之後採用了大量民歌詞,使得藝術歌曲變得更加貼近生活。

而拉赫瑪尼諾夫在此基礎上又將藝術歌曲徹底變為了“無詞歌”,這種超出傳統歌曲形式,別具一格的把歌詞簡略,將音樂描寫情感的功能發揮到了最大化,音樂與情感徹底融合,超脫了語言帶給音樂的桎梏,這種音樂藝術形式自由又具有特色。拉赫瑪尼諾夫這種超脫了格式化創作的模式,成功的將情感融入到結構與和聲中,樂曲嚴謹又不失浪漫。

無言的告別|拉赫瑪尼諾夫《練聲曲》

▲謝爾蓋·瓦西裡耶維奇·拉赫瑪尼諾夫

拉赫瑪尼諾夫1873年出生在一個俄羅斯的貴族家庭,他的父親既是一名軍官也是一位業餘鋼琴家,他四歲開始就跟隨母親學習鋼琴,先後進入彼得堡音樂學院和莫斯科音樂學院學習鋼琴作曲。畢業後開始了他的創作生涯。拉赫瑪尼諾夫

的音樂,總包裹著一股悲傷的氛圍,和聲色彩卻很濃重,音樂透著鮮活的生命,即使命運的不公,也毫不影響生命的發光發亮,甚至華麗耀眼。

即使我們不瞭解拉赫瑪尼諾夫的一生,也能從《練聲曲》中聽到他濃濃的俄羅斯民族情懷。

雖然《練聲曲》是一首“無詞歌”,但與藝術歌曲具有同等的學術地位,它的魅力在於淡化歌詞表意的功能之下,將音樂感情表達的淋漓盡致,演唱者可以把全部的情感投入到這首獨立的音樂作品中,有著很高的演唱價值。這首樂曲本身是寫給女高音的一首作品,有許多經典的女聲版本。

無言的告別|拉赫瑪尼諾夫《練聲曲》

▲美國女高音歌唱家安娜·莫芙

被譽為最性感的女高音安娜·莫芙的版本,輕盈的花腔技術,音色如海浪般延綿不絕,幾乎無氣口的漸弱漸強,顫音處理的十分細膩。

相比人聲版本用聲音描繪故事的感覺,小提琴版本就相對輕巧不少。大提琴深沉的音色則更像是作曲家本人靈魂的述說,那旋律像是縈繞在心間的些許不捨,有著對祖國的思念,對故去友人的思念,傷感而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