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呂不韋——奇貨雖可居,禍亦隨之來

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皇帝——秦始皇的誕生和即位,歸功於一個人,那就是呂不韋。可以說,沒有呂不韋,就沒有秦始皇。

到公元前3世紀中期,延續了數百年之久的兼併戰爭已經達到了白熱化的階段,但是列國之間仍時有和議,而保證協議得以執行的一個辦法就是要對方遞送人質,於是一些國王的子孫就充當了這樣一種尷尬的角色。秦始皇的父親異人,就是當時秦國遣送到趙國的人質。實際上,異人這個人質並沒有發揮多大的作用。一方面,秦國並未放棄對趙國的進攻,另一方面,在秦、趙兩國劍拔弩張之際,趙國也並未處置異人。不過當然,趙國對異人這個敵國的王孫也不會待以上賓之禮,這就讓異人的日子過得很是窮酸。然而意外的是,正處在失意之中的異人突然間遇到了來自韓國的富商呂不韋。呂不韋這個巨眼英雄獨到地發現了異人身上所潛藏的無可比擬的投資價值。

呂不韋——奇貨雖可居,禍亦隨之來

當時秦國在位的是年邁的昭襄王,太子是安國君,而異人就是安國君二十多個兒子當中平平無奇的一個。他不是長子,其母親夏姬也不受安國君的寵愛,自己又被羈押在異國,所以是萬萬沒有希望被立為嗣子的。但是呂不韋在這種不可能之中看出了可能,其中的玄機就在於安國君所最為寵幸的華陽夫人是沒有兒子的,而他恰恰可以利用自己的金錢和才智來完成這樣一種嫁接——讓異人成為華陽夫人的兒子。

呂不韋說服華陽夫人的關鍵就在於讓她認識到,只有將對其忠誠的異人認作自己的兒子,她的尊貴才會得到長久的保障,當然呂不韋也花重金收買了一些極富話語權的人物對華陽夫人不斷地吹風,說盡了異人的好話。這樣,華陽夫人終於被打動。於是,異人從安國君二十多個兒子當中脫穎而出,成為了秦國又一代的儲君。而異人也對呂不韋許諾:“必得君策,請得分秦國與君共之。”

不過,這時呂不韋還遠遠不能算作大功告成,因為只有異人當上了秦王,才能兌現他的承諾,而倘若安國君像他的爸爸一樣長壽,那就是二三十年之後的事情了,且不說其間可能會發生很大的變數,呂不韋自己能不能活到那個時候都是個疑問的,若是他的壽命不夠長,也就只能是遺惠子孫了。但是對呂不韋來說幸運的是,安國君,即歷史上的秦孝文王,在位僅一年就過世了,呂不韋沒用經過太長的等待,就最終將異人(其時已改名為子楚)護送上了秦王的寶座,而他自己則被尊為相國,受爵文信侯,得到了洛陽十萬戶的封賞。這也就意味著,呂不韋已經由一介商人華麗地轉身為一個炙手可熱的權臣。

三年之後,子楚,即秦莊襄王,也匆匆離世,繼位的是年僅十三歲的嬴政。呂不韋由此號稱仲父,更是獨掌秦國大權。可以說,這樣無上豐厚的回報,已經遠遠超出了呂不韋當年投資的預期。

實際上,呂不韋不僅成就了秦莊襄王,更成就了秦始皇,他扶立了秦國的兩代國君。而提及呂不韋與秦始皇之間的關係,也許大家最感興趣的一個問題就是:呂不韋是不是秦始皇的親生父親?

司馬遷在《史記·呂不韋列傳》中是這樣記載的:“呂不韋取邯鄲諸姬絕好善舞者與居,知有身。子楚從不韋飲,見而說之,因起為壽,請之。呂不韋怒,念業已破家為子楚,欲以釣奇,乃遂獻其姬。姬自匿有身,至大期時,生子政。”似乎說得相當明確,這個政兒,未來名震天下的秦始皇帝,就是呂不韋的親生兒子,但是有人從多個方面對此提出了質疑,認為這是不可靠的說法。那麼,秦始皇的生身父親到底是不是呂不韋呢?對這個問題,限於篇幅,此處不能詳辯,只著要簡略地表達一下我的觀點。

其一,上述記載中有一個詞很受人們的質疑——所謂“大期”,指的是十二個月,或者說一整年,這樣長的時段,與趙姬隱瞞了妊娠的事實而子楚又對兒子的身分無所懷疑的情形是吻合的,但這是有悖自然生理的。而也有人解釋說“大期”指的就是正常的孕期,也就是說,看似一個簡單的時間概念,卻成了混淆不清的表述。我們不知道子楚與趙姬結合以及嬴政出生的確切的時間,所以單憑“大期”兩個字是難以論定真偽的。而要說倘若趙姬先已經懷了呂不韋的孩子並且產期是正常的,子楚就一定會發覺,這也是未必的,子楚固然不是傻子,但是也不能斷定他對婦女的妊娠期就必然會有精準的認知。

其二,趙姬自匿有身,這是極為私密的事情,倘若此事為真,她隱瞞的目的,應當就是避免將來子楚對這個孩子不利,子楚對此並不知情,所以這個隱秘後來只能出自呂不韋或趙姬之口,而其洩密的時機則應當是在嫪毐事件之後,是為了讓秦始皇對呂不韋手下留情。然而我們可以推想,呂不韋是嬴政的生身父親,這可以說是呂不韋或趙姬洩露出來的秘密,但又何嘗不可能是他們編造出來的謊言呢?資訊的起源對其可靠性的判定是一個重要的因素。

其三,我的看法是,基本的可能,這話還是出自六國人或呂不韋的門客之口,而前者的可能更大一些。這種說法早就有人提出,是所謂阿Q式的精神勝利法,但究其實質,還是有所不同的,因為阿Q所想象的“兒子打老子”,不過是安慰自己罷了,完全無擾於他人,而那些秦始皇的仇家們卻是要在社會上傳播謠言,甚至要書之於竹帛,讓秦始皇永世被趕出嬴姓家門。世人的心理,原本就樂於獵奇和傳謠,再加上剛剛經歷了亡國之痛,當時的六國人對秦始皇正可謂“普天下受苦人同仇共憤”,或自覺或不自覺地,當然就樂於認為秦始皇出身不正了。魯迅還寫過一篇《論“他媽的!”》,對理解這種事情也是很有啟發的。

且不談趙姬嫁給子楚的時候是否已經有身,她在當上了秦國的太后之後,確是不止一次隱瞞了有身之事的,不過,男主角不是呂不韋,而是嫪毐。子楚去世之後,趙姬成了寡婦,與呂不韋重溫舊情,而隨著嬴政的年紀漸長,呂不韋越來越感到不安,於是給太后推薦了更加能夠滿足其慾望的嫪毐來替代自己。這本是上不得檯面的事情,但嫪毐小人得志,在成為太后的新歡之後,大肆培植私人勢力,儼然有同呂不韋分庭抗禮之勢,甚至公然對人宣稱自己是秦王的“假父”,也就是“後爸”。這當然是秦王嬴政所不能容忍的,兩者終會走到對決的那一天。二十二歲這一年,嬴政舉行了冠禮,也就是成人禮,這意味著秦王將要親政。於是有人藉此機會告發嫪毐,結果是嫪毐先行作亂而被誅,而呂不韋也受到牽連,被罷免了相國的職位,結束了其主政秦國的黃金時代。

應當說,嬴政還是很感念呂不韋的恩德的,對與太后私通的呂不韋並未治罪,而只是剝奪了他的權力,同時將其打發到河南的封地。但是稍後,嬴政發現,在秦國失勢的呂不韋卻成了列國諸侯的大紅人,各國紛紛派遣賓客延請呂不韋。而呂不韋倘若為他國所用,當然對秦國是不利的,因此,嬴政給呂不韋下了一封罪書,令其遷徙到蜀地。這也就意味著,呂不韋除了自家性命之外,將被剝奪得一無所用。而這對經歷過人生的大輝煌之後的呂不韋來講,也就無異於生命的終結了,於是,呂不韋飲鴆自殺。

至此,我們是否會感嘆,呂不韋所做的這一筆大買賣,到底是賠了,還是賺了呢?固然,呂不韋的敗落直接受累於嫪毐的叛亂事件,進一步說,又源自他與太后之間的私情,但是撇開這些偶然的因素,他當初試圖透過操縱異人而實現其政治野心的謀劃,就已經埋下了禍根。要與秦王“共分秦國”,或許會得逞於一時,然而正所謂“一國不容二主”,他這個居功至偉的強臣,處境終究是難免於尷尬的。即使沒有嫪毐事件,呂不韋與嬴政之間的矛盾也早晚會爆發的,嬴政最終加罪於呂不韋,也正是懾於其既已形成的強大的政治影響力。而居此奇貨最終落得了這樣一個下場,恐怕是呂不韋當年躊躇滿志之時所始料未及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