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女科學家為何稀缺,是女性不適合從事科學工作?背後故事令人無奈

記得前幾年一直有個熱議話題,一些高學歷如博士的女性去相親,反而遭到拒絕。比較淺顯的理由是,女博士學歷、智商較高,一些男性不樂意接受。也不知道現在這個問題是否還一樣存在。

女博士就這樣了,那女科學家們又如何呢?實際上,女科學家可以說是更稀有的存在,起碼為人所知的,似乎只能用寥寥可數來形容。

女科學家為何稀缺,是女性不適合從事科學工作?背後故事令人無奈

海蒂·拉瑪

但是,這並不是因為女性比不上男性,造成數量稀少的原因很簡單,總之一句話,不管是在東方還是西方,歷史上男女地位的不平等現象都存在。以前女性沒有接受教育的機會,尤其是高等教育,沒有了這重要的第一步,想成為什麼家都是天方夜譚。

當然了,說到女科學家,現在在你腦海中浮現出來的肯定是居里夫人,或者屠呦呦吧?這也難怪,從知名度上來說,她們可算是東西方女性科學家的代表了。

居里夫人——放射性元素

居里夫人是19-20世紀之交的科學家,很早的時候我們就在課本上看過介紹她的文章,她的主要成就是發現了兩種新元素——放射性元素鐳和,且開創了放射性理論等。

女科學家為何稀缺,是女性不適合從事科學工作?背後故事令人無奈

鐳的發現從根本上改變了物理學的基本原理,在她的指導下,人們第一次將放射性同位素用於治療癌症。此外,居里夫人還是世界上第一個兩次獲得諾貝爾獎的人,其優秀程度自不必多說了。

另外講一個經常被忽略的點吧,居里夫人全名瑪麗亞·斯克沃多夫斯卡·居里,‘居里’是冠以她丈夫的姓。

屠喲喲——青蒿素

咱們的驕傲屠喲喲女士是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科學獎項的中國本土科學家,最令人震驚的成就是創制了新型抗瘧藥青蒿素和雙氫青蒿素。

瘧疾是一種傳染病,傳染機率大,自古有之,卻一直沒有有效的抗瘧藥。屠喲喲帶領團隊攻堅克難而研究發現的青蒿素,可以有效降低瘧疾患者的死亡率。此科研成果的出現,可以挽救全世界備受困擾的百萬計瘧疾患者的生命,因此還被譽為“拯救2億人口”的發現。

女科學家為何稀缺,是女性不適合從事科學工作?背後故事令人無奈

“呦呦鹿鳴,食野之蒿。今有嘉賓,德音孔昭。”正如無數人所讚譽的那樣,以屠呦呦為代表的科研人員是中醫藥界的驕傲,也是整個科技界的驕傲。屠呦呦本人獲得的榮耀,是全體中華兒女的光榮,更是全體中國女性的驕傲。

內蒂·瑪麗亞·史蒂文斯——Y染色體

讀過書的人都知道,男女性別的決定因素是X/Y染色體,男性的性染色體是X染色體和Y染色體,即XY;女性是兩條X染色體,即XX。簡單來講,當男性中的X和女性的X結合,就會生女孩子,Y與X結合,就會生男孩子。所以說,到底生男生女,其實不關女性的事,主要還在於男性出的是哪條染色體。

女科學家為何稀缺,是女性不適合從事科學工作?背後故事令人無奈

那麼,這條雄性所具有而雌性所沒有的Y染色體,是怎麼發現的?是誰發現的呢?沒錯,看今天的主題你可以已經想到了,就是一位女性科學家——內蒂·瑪麗亞·史蒂文斯。

史蒂文斯1861年出生在美國,剛好是美國南北戰爭年代,一個男權佔主導的社會。史蒂文斯有著很強的學習能力,在女性受教育被普遍忽視的年代,她的家人卻努力工作,為史蒂文斯和妹妹提供了良好的學習條件。

史蒂文斯在研究中,透過對昆蟲染色體的觀察,發現某些物種中男女之間的染色體是不同的。隨後,她用餐蟲做實驗,並發現了雄性餐蟲產生的兩種染色體,一種是大(X)染色體,一種是小(Y)染色體。她推斷,性別的染色體取決於雄蟲攜帶的較小的Y染色體。

女科學家為何稀缺,是女性不適合從事科學工作?背後故事令人無奈

與此同時,另一位科學家埃德蒙·威爾遜也在進行相關研究,在閱讀了描述史蒂文斯發現的論文後,威爾遜重新發表了他的原始論文。

雖然史蒂文斯和威爾遜都從事染色體性別決定的研究,但許多人都把這一發現歸功於威爾遜一人。而事實上,威爾遜直到史蒂文斯完成並發表了她的研究後,才意識到Y染色體對性別決定的重要性。

在男性主導的社會和學術舞臺上,史蒂文斯是第一批投身科研的女科學家。她直到39歲才開始科研生涯,到1912年去世,年僅50歲,卻已經發表了大約40篇論文,其中包括幾項重大貢獻,進一步推動了染色體遺傳的新概念。

女科學家為何稀缺,是女性不適合從事科學工作?背後故事令人無奈

她所在實驗室的教授托馬斯·亨特·摩根在看到了她的研究成果後,也開始了研究,用染色體學說完全解釋了孟德爾遺傳學,並因此獲得了諾貝爾獎。

羅莎琳德·艾爾西·富蘭克林——DNA雙螺旋結構

羅莎琳德·艾爾西·富蘭克林,1920年出生的英國科學家,她對理解DNA、RNA、病毒、煤和石墨的分子結構起了核心作用。富蘭克林最著名的研究,是她在倫敦國王學院時對DNA的X射線衍射影象的研究,尤其是「照片51號」,這導致了DNA雙螺旋的發現。

女科學家為何稀缺,是女性不適合從事科學工作?背後故事令人無奈

富蘭克林在國王大學研究時進行了晶體學計算方法和DNA化學結構的研究,後來因為要轉到伯貝克學院,而蘭德爾堅持所有的DNA工作必須留在國王學院,因此富蘭克林的衍射照片影印件和資料留在了國王學院。

威爾金斯得到了富蘭克林的衍射照片影印件;實驗室的詹姆斯·沃森和弗朗西斯·克里克在試驗時建立了DNA B形式的分子模型,而他們的大部分資料直接來源於富蘭克林和威爾金斯的研究。

後來,富蘭克林、威爾金斯、沃森和克里克四人發表論文,富蘭克林排在了最後。其餘三人分享了1962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沃森更是成了「DNA之父」。而富蘭克林什麼也沒有。

女科學家為何稀缺,是女性不適合從事科學工作?背後故事令人無奈

沃森提出,富蘭克林最理想的情況是和威爾金斯一起獲得諾貝爾化學獎,但諾貝爾委員會一般不進行追授提名。富蘭克林在發現DNA結構方面的貢獻,是在死後才得到承認的。

女科學家都去哪兒了?

其實歷史上有很多女性科學家都沒有被賦予合理的地位,女性科學家的稀缺,一個很重要的因素,是傳統的性別偏見。有一個相關的名詞,叫“瑪蒂爾達效應”。

瑪蒂爾達效應由美國科學史家羅西特在1993年提出,這裡的“瑪蒂爾達”是19世紀的一位美國女作家,她有著成就不被承認的經歷。也就是說,瑪蒂爾達效應現象指出了女性科學家稀少的一些原因在於,女性的成就被忽略、除名、貶低或被歸於男性。

女科學家為何稀缺,是女性不適合從事科學工作?背後故事令人無奈

一個簡單的例子,李政道和楊振寧所提出的“宇稱不守恆定律”,華裔女物理學家吳健雄也參與了實驗,並且還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但當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只頒給了李政道和楊振寧。

就像有些人總覺得女生天生在數理化方面偏弱,不擅長理科,而同樣認為女性不適合從事科學工作,其實這也是一種根深蒂固的職業性別偏見,或者說是長久的有意識忽視下形成的無意識社會偏見。

所以說女性科學家為什麼這麼少?因為“尊重、承認、接受”這樣的觀念還很缺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