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善用我們的語言寶庫,體會中華古典語言之美和語言含蓄之美

談及語言,首先想到的是《詩經》裡雋永的“伐木丁丁,鳥鳴嚶嚶,出自幽谷,遷於喬木。”

喬遷,以最美好的詞藻讚頌了人們的搬遷,是為敬詞。

不僅如此,胡適在《文學改良芻議》中提到“謂之芻議,猶雲未定草也,伏惟國人同志有以匡糾是正之。”

芻議,以最虛心的姿態表達了自我的意見,是為謙詞。

然而,如今人們口中出現頻率最高的,卻是各式各樣,種類繁多的粗鄙之言。

上下唇相觸之間,改變的不僅僅是語言,更是時代和人們的生活態度。

善用我們的語言寶庫,體會中華古典語言之美和語言含蓄之美

史料中的九五之尊,也自稱為“寡人”,表明自己為“寡德之人”。我想,並沒有比這更謙遜的說辭了吧?

然而,這些天選之子們到了現在,瞧著滿螢幕需要遮蔽的詞彙,恐怕會氣個倒仰——尊儒之風尚未吹遍華夏大地,粗鄙之語倒是暗暗滋生。

從前,語言承載的是人們的尚德之心,如今的語言,除卻交流之能,竟成了人們發洩的視窗。

一言不合,就是大量的語言廢料洗禮;一見了面,便是三句話不離粗話髒話。甚至發展成熟,形成了“祖安文化”,火出了圈,竟受到多人追捧。

如此語言受到歡迎,何其荒唐?

還有好事者總結國人罵人規律,盤點不同地域間罵人特點,無疑引導了越來越多的人的思維,助長了歪斜之風。

更有甚者,還惡意篡改謙敬詞之文化,不見“吾子”為“我的先生您”,卻曲解為“我的兒子”;不見“寡人”為“寡德之人”,硬要解釋為“單身之人”。

沉浸在如今語言中的我們,如何能體會得到中華古典語言之美,語言含蓄之美?

善用我們的語言寶庫,體會中華古典語言之美和語言含蓄之美

當粗言粗語成為“社會病”,我們最終都深陷髒話的怪圈。

粗鄙之言填滿生活,擋住了我們觸碰生命的手;粗俗之語遮蔽生命的星光,更遮蔽了我們欣賞世界的眼。語言成了我們攻擊世界的手段,卻也湮沒了我們的心靈。

在萬籟俱寂的夜晚,也會惘然惆悵:為什麼,我們交流如此之多,兩手卻始終如此之空?

曾發現過一個有趣的問答。

有人提問:為什麼有些事對別人來說只是舉手之勞可他們卻不願意幫忙?

有一人指出,將自謙語安在別人身上算是罵人,並以“這位愚兄,您斗膽發表這些敝見,您的賤內和犬子知道嗎?”回以諷刺。

善用我們的語言寶庫,體會中華古典語言之美和語言含蓄之美

雖然有些激進,卻也真實反映瞭如今有些人已然忘卻了謙敬詞之美。

然而,如果我們依然願意轉身,也會驚喜發現,屬於我們的禮儀之邦的美好依舊熠熠生輝,只等我們去碰觸這待掘的美礦。

時代潮流滾滾而下,只要我們願意回首,亦可於燈火闌珊處追尋到令人沉醉的語言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