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對話索利洋:一位企業家對工業機器人方向、瓶頸和未來的思考

本文整理於中國機器人網對配天機器人總經理索利洋的一次採訪。

對話索利洋:一位企業家對工業機器人方向、瓶頸和未來的思考

記者:現在複合機器人很流行,如果工業機器人跟AGV結合做成複合機器人,是否能實現移動新能源充電樁等相關業務?

索利洋:實際上工業機器人和協作機器人不同。工業機器人是交流供電,而AGV一般是直流供電,如果要相結合,就需要改變工業機器人的供電系統。工業機器人重量畢竟重,因為AGV是靠電池供能,所以負載的重量越輕越有利,續航越久,如果負載工業機器人,那麼每次運輸總距離有限。因此工業機器人和AGV配合存在劣勢,不太適合。

對話索利洋:一位企業家對工業機器人方向、瓶頸和未來的思考

而協作機器人與AGV存在明顯優勢,重量輕,也支援48V直流供電,不過也存在劣質,因為協作機器人負載小,常規為3kg、5kg、10kg,但也有個別廠家推出15kg、20kg,不過我個人認為,當負載達到這個級別的時候,就不是真正的協作機器人了,因為安全性會大大減低,除非執行速度很低。因此我認為,如果協作機器人能夠負擔充電樁的插頭及電纜重量,這會是一個好的發展方向,不過目前看,AGV+協作機器人運用在室外的話,難度還是比較大,因為室外環境比較複雜(天氣、噪音),定位會受干擾。

但這不類工程是否可推廣,除了協作機器人和AGV本身,還要考慮充電樁的建設,是否相容這種方案,周圍建設情況?路面如何鋪設?要怎麼導航?這些都是需要考慮的。因為室外不一定能滿足AGV的操作條件,所以我認為你剛才提到的這種情況目前應該屬於展示階段或者室外環境友好的情況。不過新能源汽車充電樁在將來肯定不僅限於樓宇內,樓宇外甚至遠郊區肯定都需要,到了這種大量建設階段的時候,這個方案要適合各種作業環境的話將比較難。

記者:在軟體方面,工業機器人有像協作機器人一樣做一些線上的開源平臺嗎?

索利洋:目前工業機器人還沒做組合的開源軟體包,因為這裡面存在一個問題,協作機器人和工業機器人的玩法是有本質區別的,協作機器人必須開放軟體或硬體介面,因此會開源讓大家來做,而工業機器人不會,主要原因是協作機器人基本沒有整合商,而工業機器人的整合商就是一直在挖掘場景解決機器人怎樣更好地使用,這是工業機器人整合商的生存之道。

對話索利洋:一位企業家對工業機器人方向、瓶頸和未來的思考

大多協作機器人本身“傻瓜化”,安裝簡單,操作簡單,客戶可直接操作使用,這便省去了整合步驟(因為協作機器人簡單,整合商體現不出價值,因此協作機器人大多數情況是直接面對終端客戶端的),但在沒有整合商配合的情況下,協作機器人怎樣推廣呢?這就是這類平臺的作用了,無論是硬體介面還是軟體介面,廠家都對外開放,客戶可以自己做與介面相關的軟體,或者說,介面統一了,使用者可以做到即插即用,它的目的就是避開整合環節,讓更多的人把介面標準化,包括軟體、硬體。

協作機器人沒有發揮出其優勢,因此整合商也不願推廣協作機器人,推廣協作機器人的更多的是渠道商、代理商。但渠道商、代理商也只是簡單的推廣銷售,做不了工藝,也是因為協作機器人做不了工藝,只能做一些簡單的搬運類工作,複雜的做不了,因此目前整合商主要還是做工業機器人,工業機器人是無法繞開整合環節的。在沒有整合商的幫助下,協作機器人就只能靠自身,透過介面標準化,讓更多的客戶能夠參與到與自身機器人配合的軟體、硬體的開發工作裡面,這是協作機器人的思路。

記者:現在很多行業都在提工業網際網路的概念,機器人作為執行層面,未來哪些行業的工業網際網路是比較容易普及的?現在工業機器人運用比較多還是汽車跟3C,在更好更先進的技術出現之後,會有哪些行業能夠深入?

索利洋:從目前的工業網際網路技術層面來說,行業做到工業網際網路並不難,我認為工業網際網路很簡單,就是裝置聯網,以目前的技術條件來說,任和一個廠家,只要想做聯網,都可以做。我認為開展工業網際網路,包括雲計算,最大的問題不在技術層面,因為沒有5G網路,用4G、wifi一樣可以做網際網路,現在很多廠家用wifi來做一樣可行。我認為現在的技術完全可以做網際網路,只是要看廠家是否願意做,廠家做了之後遇到的問題不屬於技術問題,屬於商業模式問題。這裡面涉及到工業網際網路收集的誰的資料?誰是資料的主人?這個資料收集之後給誰使用?是否有人願意花錢買這些資料?等等其他問題。

例如機器人有網際網路介面,機器人在用的時候可以收集一些資料,因為機器人是賣給整合商的,以焊接工藝來說,焊接工藝有很多引數,引數的設定以及跟焊接的配合,整合商會認為這裡面有很多他們自己的核心技術、行業經驗、工業經驗在裡面。在整合商做完方案之後會提供給終端客戶,當客戶在使用的時候,如果開放介面,整合商是否願意?反過來看,整合商想收集終端使用資料,以檢視焊接工藝使用情況,終端客戶又不一定願意。因此,這裡面存在很大的商業模式、資料所屬權、誰為資料買單的問題,我認為,目前國內開展工業網際網路、大資料、雲計算的工作,這個問題是一直困擾上下游的最大問題,因為沒有人願意將自己的資料無償的貢獻出來。

對話索利洋:一位企業家對工業機器人方向、瓶頸和未來的思考

我們理想的工業網際網路模式是,以焊接為例,我們把業內所有的焊接資料都傳到一個雲平臺上,雲平臺收集各家的機器人和焊機配合資料,透過人工智慧的計算,或者深度學習,達到非常好的效果,能夠把最好的引數再反饋給使用者。但誰願意將這些資料上傳到公開的雲平臺上?應該90%以上的企業都不願意將自己的資料公開到雲平臺上。但資料不公開,又何談工業網際網路、大資料,達到特別好的效果呢?沒有資料就沒有這個好的結果,因此這是模式問題,不是技術問題。

所以,現在國內有些公司就轉變思路了,不做大的雲平臺,不做真正的大資料分析,只做邊緣化的人工智慧的資料分析,現在有很多邊緣化人工智慧,邊緣化資料處理,邊緣化雲端資料類似的詞語出現。邊緣化代表將資料私有化,就是客戶想要資料,但是不把資料公開,所有的資料可能就在裝置端就做人工智慧演算法,最佳化資料。還有一種私有云,這個雲只有企業內部使用,不分享給其他人,這些做法都是在不能做到真正意義上的大資料、雲計算的妥協的方法,這些妥協的辦法已經失去了大資料、雲計算的概念和意義了,只能說是一部分小資料的最佳化和小部分的工業網際網路。

記者:現在協作機器人很多都是能將很多資料回收私有化,相當於提供整套流程的服務,工業機器人能採取這種模式嗎?

索利洋:我認為協作機器人的推廣,不是靠工業網際網路或資料最佳化,因為它在很多層面上替代不了工業機器人,因為它現在還沒有一個批次爆發的點是工業機器人不能替代的,這是本質。現在很多企業用工業機器人,但又有多少企業在做機器人的資料收集和分析呢?很少很少。配天95%的客戶使用工業機器人都只是在本地做某一個動作,僅此而已,也不考慮收據資料或其他,雖然我們把這作為一個熱點和方向,因為他們只在乎機器人是否能達到他們的工藝要求,是否能替換人工作,就這麼簡單。

對話索利洋:一位企業家對工業機器人方向、瓶頸和未來的思考

所以協作機器人的推廣優勢也不在於資料最佳化、人工智慧的點上,它的推廣就是在於使用是否能節省人力,或者說在同等情況下,是否能達到比工業機器人更好的效果或更優的價格,價效比是否更高。如果這個層面不滿足,協作機器人就無法替換部分工業機器人,就很難開啟市,其實協作機器人目前還是在找使用場景。無論怎麼做介面、抓手、人工智慧、共享平臺、軟硬體介面標準等,到了執行層面上沒有優勢的話,就沒有人購買,市場是檢驗技術的標準。所以我認為,協作機器人在推廣時說的人工智慧都只是一個噱頭,如果找不到合適的應用場景,那協作機器人將很難存活,或者說體量很小,市場佔有率低。

記者:2018年以後機器人行業開始洗牌了,大的整合商企業有很多被上市企業收購,比如哈工收購福臻,類似於這樣的整合還有其他,未來的話,整合商企業會被併購到本體企業嗎?成為包攬軟體包、整合、本體的綜合體嗎?這會成為未來的發展趨勢嗎?或者說您認為的趨勢是怎樣的?

索利洋:不論是本體收購整合商還是整合商收購本體,這完全看資本運作,每個案例都要從受益者角度來看。我認為資本運作目前是趨勢,因為目前行業內,無論是本體還是整合商,活得都很困難,所以會抱團取暖,資本運作併購是抱團的最直接的方式,也有互相參股。因為現在競爭太激烈,大家都掙不到錢,如果再不抱團,沒有資金的話,企業估計就很難存活。

記者:您覺得問題在哪裡?是市場不景氣,還是市場存量不夠,還是行業沒有深入拓展,工藝軟體包有些行業不能做,還是什麼其他環節出問題了?

索利洋:都有,第一,現在國內價格戰打得比較厲害,這造成國產本體利潤低,即使市場存量夠,企業出量大,但還是利潤低。因為國內現在有些本體企業售價太低,甚至低於某些企業的成本,因此大家的價格都抬不上去。只要有低價品牌存在,大家都沒利潤,當然企業本身是否盈利,或者有其他的運營思路,我們不得知,但這會把整個行業的利潤空間拉低。

第二,行業市場有多大?國產機器人是否能生存下去?實際上市面上很多國產機器人品牌已經不做本體了,常年活躍在整合商或大專案的中的國內本體企業不超過5家,有很多知名的企業知名度高但市面上的活躍度低,這些企業因為他們的可靠性低,售後服務、後期維修費用高,這對下游企業來說也是不利的,行業洗牌已經開始,至少從2019年下半年開始,這個趨勢就比較明顯了。

記者:目前的洗牌期和未來的整合期,您覺得方向會是怎樣的?目前政府、投資機構參與進來,對於企業來說,有哪些新的改變?

索利洋:對於本體來說,大家都不好過,本體機器人的洗牌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我覺得三年之內,靠本體業務掙錢是很困難的,但凡控制系統、伺服驅動器或某些東西是自己做的,企業就必須有一個龐大的研發團隊來支撐,研發成本高,因此,本體盈利困難。作為投資機構,如果想短期看到盈利,不會去投資本體企業,本體企業是不太好做的。我認為,如果投資機構看好本體企業,應該是要有國有或政府背景的投資機構才會願意來做,得有戰略思考在其中,是支援支柱產業發展的。純想盈利,在短期來看是很困難的,但是三五年之後,我覺得是有可能有機會的。如果低價的產品消失的話,其他企業和進口品牌便會抬價,而且市場的玩家只剩少數的那幾家之後,大家就都有肉吃。

記者:那您認為新形式下中國機器人企業的趨勢會如何?是否存在彎道超車的重大機遇?

索利洋:我認為中國工業機器人,彎道超車是不存在的,因為我們沒有省去某個流程或步驟,來加快程序,我認為我們在追趕,在技術上是很接近了,但“超”是不現實的,我認為我們沒有哪個地方是超過進口品牌的,尤其是四大家,只能說是縮小差距。但在中國的協作機器人,從技術層面來說,是有可能超車的,超過UR等國外企業,因為協作機器人對工業製造業的基礎要求並不高。

工業機器人做了這麼多年,產品量這麼大,基礎製造業依然是一箇中低端製造的狀態,例如,齒輪的加工、裝配、配合,很多工業機器人都用齒輪,好的齒輪一對比減速器都貴,這直接制約了機器人成本,如果使用太劣質的齒輪,就會有回擦、縫隙、精度下降等問題,這還是拋開減速機的成本。但是協作機器人不一樣,它沒有齒輪,從技術層面講,它可以擺脫中國傳統制造業的弱點。因為在人口基數上中國人才做研發的人太多,一定能比外國人強,這個是中國的優勢。這類似網際網路,做研發的人多,發展速度快,因此,協作機器人市場做足了之後,力控、防碰撞、脫樁視校、人工智慧、機器人視覺等都可以很快得到發展,尤其視覺中國做得也很好,這些軟體、演算法,中國做得都很好,所以協作機器人是存在超車機會的。

記者:您覺得協作機器人和工業機器人未來發展會有哪些不同?

索利洋:只要協作能在某些領域找到爆發點,這將是非常好的發展。協作機器人一直在做嘗試,比如做咖啡、送餐、做飯、醫療等,這些領域是可以使用協作機器人的,但並不足以爆發,不足以被市場接受,批次生產。例如,中國生產製造汽車都不敢說彎道超車,但在做新能源汽車時,就敢說彎道超車,因為它把最核心的最難以逾越的發動機部分避開了。我認為,國產的新能源汽車並不亞於特斯拉,我看過一些特斯拉的報道,車內的一些內飾工藝是比較粗糙的,但其汽車電機控制、電池這塊做的時間比較久,加上外形設計也很不錯。但我認為,新能源汽車,中國是可以彎道超車的,傳統汽車是不可能的。這和機器人一樣,工業機器人超車很難,但協作有可能。

記者:您覺得中國工業機器人未來突破點在哪裡?需要做出更高精度的母機,還是什麼?

索利洋:工業機器人只是工業生產線上使用的一個裝置,還不算母機,真正的母機是做這些零部件的機床。如果是工業大環境裡,在基礎的金屬加工製造業來說,在於機床的精度,從配天自身來講,做機械加工的機器人,高精度的零部件,全用的日本的機床,目前國內機床做不了這個精度,這個機床就是工業母機。到了精益加工層面,中國是比較欠缺的,如果不解決這點的話,在高精度的加工裝置上,我們會一直受制於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