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李印教授:堅守醫者初心 不負每一份託付

背景:

《“胸外最強音”高階訪談錄》秉承“規範、創新、傳承、發展”之宗旨,由國家癌症中心、中華醫學會胸心血管外科學分會、中國醫師協會胸外科醫師分會權威指導,國內一線製作團隊操刀製作。

全面展示我國胸外科手術技術比肩世界的先進水平、原創特色;深度呈現中國當代胸外科醫生權威性、專業性、不斷成長的精神風貌。匯聚思想光芒,聆聽大醫之聲!

本期嘉賓李印教授,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胸外科食管賁門癌病區主任,“胸外最強音”首屆中國胸外科規範與創新技術手術巔峰展示會專家組食管組全國第一名。

李印教授:堅守醫者初心 不負每一份託付

問題:您在這次大會當中展示了一項國際非常先進的技術,免管免禁食管癌的微創手術。我們今天也特別想請您在這裡和我們詳細的介紹一下這項技術以及它整個配套康復的流程和體系。

李印教授:加速康復理念,實際上是二十一世紀的一個外科新理念。是由九十年代初英國的一個胸外科醫生提出來的,很快就在各個外科的各個專業,甚至急診等專業領域裡面得到了響應和推廣。

我在胸外科大概是十五年前接觸到這個理念,是我們胸外科醫師協會的老會長王天佑教授在一次學術大會上提出。把外科相關的學科、技術和理念整合起來,把各種措施整合起來,建立一個團隊,這不光是我手術醫生,還有護理、麻醉、營養、心理等等,這些技術理念和思想整合在一起,用在一個病人身上。

從外科技術角度就是微創、一定是微創。微創涵蓋著整個手術過程,有些人把微創的作用,只看作是切口的大小,實際上並不是的。切口是一個方面、是表面的,更重要的是在裡面的操作。到現在為止很多食管癌手術,出個幾百毫升血是很正常的,我們出血不超過十毫升,就幾毫升,甚至整個過程當中你都見不到出血 。

還有就是微創的理念下對組織器官的保護。有的人做手術,這個病人為什麼併發症特別高,他手術過程中,東抓抓、西撓撓,對器官沒有保護。每個器官都是有生命的,你不能去鉗夾他。所以這些細節的問題,造成了整個手術質量非常大的差異 。

李印教授:堅守醫者初心 不負每一份託付

手術還有一個顛覆性的吻合技術問題,我給它取名李氏吻合。在一百多年食管外科發展歷史當中,最主要、最讓外科醫生頭疼的就是吻合口瘻。我把這一百多年所有的吻合方法技術,一個個都找出來,然後看看他們是怎麼做的,為什麼會瘻,不停的改進,最後設計的這個李氏吻合。病人手術後第二天就可以經口進食,我不需要一個胃管和營養管,也不需要放引流管。以往做完胸腔手術以後,需要放一個一公分粗的胸管、腹腔引流管、頸部引流管,我這些管子全都不用要了。然後手術後第二天病人就可以吃飯,五到七天後,吃到正常的量都可以出院了,這就是加速康復。

食管癌的病人大部分是存在著不同程度的營養不良,所以營養的改善很重要。還有食管癌手術,一直從肚子到胸腔到頸部,這麼大範圍創傷,病人的疼痛管理也很重要。手術以後病人精心的管理是非常重要的,我們的病人出院以後,都有助理每三個月打電話詢問你的情況,來指導病人術後的一些康復問題。

加速康復體系,它是一個整合創新,是把各種技術最最佳化、程式化。還有一些細節,涵蓋我們外科基本原則,外科醫生基本的職責理念和心態,都在貫穿的理念,才能夠有個好的結果,這是我對這個免管免禁加速康復外科體系的理解。

問題:那麼創新,也是我們本次大會的一個宗旨我們特別想在這兒聆聽一下您這十餘年來建立免管免禁食管癌微創手術整個的這個心路歷程,以及您在這個建立過程當中,對您特別有觸動的人和事,能和我們分享一下嗎?

李印教授:我覺得有幾個方面是,做一個外科醫生必須具備的第一個就是責任心。外科的發展是在妥協、規範 、探索和創新當中往前走的,也有走回頭路的,因為安全是第一位的,包括病人的安全和整個手術過程的安全,也牽扯著醫生的安全。再一個就是想創新,想在這個專業都能做得好,你得愛這個專業。

我是很早就熱愛這個職業,因為從小有家裡人得腫瘤。我在河南南陽,也是腫瘤高發地,食管癌高發,所以見過很多這種,非常痛苦。當然也有從我的老師來講的影響,他原來是北京協和的,然後又到我們的抗癌一線林縣,一呆四十年,帶著妻兒老小在那,他就有對這種食管外科專業的執著精神。而且當時他做得最多的是食管癌的手術,得到了國際的認可,他是對我影響最大的,有氣餒的時候、有想妥協的時候,我都會想起他。

另外一個就是我們胸外科都說,搞食管的都是有一定的情懷,食管癌是我們老一代,一代一代教出來的。從吳英愷做第一臺食管癌手術,他是我老師的老師,一代一代我們都是傳承下來的。而且我們老一代有很多這種,值得我們去敬仰、值得感動。包括沈瓊是河南的,在林州也是呆了幾十年,最後把骨灰撒在林州。我的老師也經常說食管有很多問題沒有解決,你們要把它做下去。包括老一代的楊文獻教授,還有等等。

除了剛才我提到的這些老專家對我的影響,還有一些其他的促進了這個“免管免禁”。我第一次在歐洲開國際胸心外科會的時候,遇見國際食管疾病協會的主席,他在這次會議上做了一個食管癌手術百年曆程演講,講了整個食管癌手術發展的歷程,當時對我觸動非常大,這裡面沒有一項技術是中國人的,其中有一個是日本人的,是亞洲的,其餘全是歐美的。這對我觸動特別大,我說我們中國食管癌這麼多,怎麼沒有一個是我們發明的,這是第一次觸動我,我覺得我們在食管癌上,是不是應該有所創新。接下來就開中國醫師協會年會,王天佑教授提出來加速康復這個理念。

李印教授:堅守醫者初心 不負每一份託付

所以我一路走來這個技術,從它的探索到應用、到推廣、到各種培訓班,就離不開大家的支援和幫助,尤其是赫捷院士,十幾年前我開始做這個技術,他就說你一定要拿出證據來,否則沒人相信你,你這個技術是顛覆性的,你這個口兒還沒長呢,你第一天手術,第二天就吃飯,那可能嗎!一直到十年之後赫捷院士非常認可,他就給我調到醫科院腫瘤醫院,同時從全國調來人員成立了一個新的團隊,專門做食管癌。這些人都是我職業生涯當中比較關鍵的存在,給我很多的支援,我應該非常感謝他們。

我本身這個年齡也五十五歲,在這個行業當中,精力各方面慢慢也開始從平臺期開始走下坡路了。我記得赫院長說過一句話就,人五十以後,尤其是外科醫生五十以後,最有價值的事情是什麼,就是培養人。食管癌手術我也做了一些培訓,這麼多年一直對培訓感興趣,所以我就想利用國家癌症中心這個平臺、利用愛丁堡皇家外科學院食管外科培訓中心這個平臺,用這種機制和理念來培養我們中國的胸外科醫生,這是下一步我最想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