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認知:怎麼擺脫自身框架看問題?

認知:怎麼擺脫自身框架看問題?

前陣子在一個群聊中發現大家在爭論一個觀點,剛開始大家還和平討論,後面隨著討論激烈,逐漸上升為人身、價值觀、立場的層面。

其實像這樣的場面,在每個地方都不少見,大家都有著自己的意見,誰也不妥協誰。

為什麼呢?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套自身的

邏輯自洽

方式,好讓自己能夠理解和接收客觀事實,更好的立足社會。

在這樣的爭吵之中,由於各個的自洽方式不同,即使再討論個一天一夜,也不會有想要的結果。

最後一定會上升到

立場

的層面,也就是

不爭對錯,只爭輸贏

其實在作者看來,這種情況相當於在每個人面前都放一面鏡子,讓人只看到自己的一面。

客觀世界是立體且多維的,一個問題的背後往往隱藏著多種不同的歸因、以至於在複雜的客觀事實中,事物的多面性讓人遺漏。

所以我們應該以不同的視角來觀察客觀,以下是個人幾點思考。

一、擺脫束縛的自身框架

在早期的學習中,有這麼一句話深深印在我的腦中,那就是“只看營銷書,做不好營銷”,說明要學好一樣科目,永遠不限於科目本身以內的知識。

最開始我學的是定位營銷,研究品牌如何在消費者的心智中

一、擺脫束縛的自身框架

,從品類到品牌再到分化形成新品類,最終的目的就是要在消費者心中完成

與眾不同

這種心智打法給當時的我帶來無比的驚訝,一個品牌怎麼能如此精準,確定要在消費者的心智發力,從而獲得成功。

於是產生了更適合中國寶寶的飛鶴奶粉、王老吉涼茶、百事可樂、蒙牛等眾多成功案例。

心智預售

認知:怎麼擺脫自身框架看問題?

於是我開始學習經濟學,習得了成本與價值關係,

可社會畢竟是動態多維發展的,這也代表著定位理論也有著它的邊界,以及不適用性。

,明白再強大的公司或品牌,都有著一定規律的生命週期,一個週期發展到一定程度必然會進入另一個週期繼續發展,最後到衰退期。

學習心理學,個人行為從何而來,

經濟生命週期

怎麼影響人的生活、

意識與潛意識

怎麼在腦中影響行為,當個人與群體有共同的情緒衝突時,應該怎麼樣去滿足。

學習系統動力學,當一個系統中出現問題,會產生一系列的連鎖反應,你不太可能透過改變問題的結果而解決問題,而是要改變系統中元素之間的連線方式,從系統中解決。

情緒

學習熱力學,腦科學、熵增,二八法則等定律。

系統=元素x連線關係

它能在外界發生變化時,讓你不再侷限於自身框架去思考,而是從多維度去分析,解決背後問題。

這些有什麼用?

單維度分析的後果就是,只要邏輯自洽,那麼看見的所有意外,都能用一個方程來解答。

想要擺脫自身框架,首先還得從底層的認知開始,知道認知從哪裡來,怎麼形成固化,又怎麼擺脫。

一樣東西要形成認知,要經過3個階段,

自身框架怎麼擺脫?

看見一隻八爪魚,覺得與烏魚功能差不多,於是認知會認為這是烏魚的一種。

人的一生都

被認知束縛,大部分人觀看世界的方式都是僵固式的,我們被日常所見的東西都被固化思維控制。

認為車都是用來開的,衣服用來穿,鑰匙用來開門,這些東西因為太平常而導致在認知里根深蒂固,很難走出這些框架。

認知:怎麼擺脫自身框架看問題?

看見)提煉)內化)

我們的大腦天生喜歡確定性,對於未知我們會覺得恐懼,認知固化有利於大腦快速反應,降低消耗。

一件事從概念到大腦形成認知,並被記住可以隨時提取出來使用,是陌生到熟悉的過程,這個過程就是內化。

你的認知真的適用嗎?

這就會導致一個後果,同樣的一個東西,在每個人的認知系統裡都有著不同的理解。

認識到認知系統的不完美,就要嘗試去發現認知中新的知識,概念中新的用途,才能組成一個新的開放性系統。

以新的視角,多個角度看問題,造就一雙發現美的眼睛。

在《禪與摩托車維修藝術》一書中,作者用不同視角來看摩托,每次看到的都是不同風景。從不同角度看世界,還能鍛鍊自己的心性,助於自身理解萬物。

但內化有一個缺點,需要從已知去內化未知,然後形成認知。也就代表著,本身吸收知識的過程也在一個固化框架裡面。

二、你真的懂這件東西嗎?

市面上流行著一句話“我知道自己知道,我知道自己不知道,我不知道自己知道,我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大概意思就是你真的知道嗎?還是自以為知道。

知道在於瞭解資訊數量

的多少,而更深入在於懂得資訊的多少,更深層在於創造了多少資訊。

二、你真的懂這件東西嗎?

開車大概分為

幾個動作,多少人是隻會這幾個動作和加油,而對於車子其他的東西一概不通。

有人說,難道這還不懂開車嗎?

對於普通人來說知道怎麼駕駛,有哪些交通規則,大概也就夠了,但那隻能是會開車。

懂開車的人會知道車子有什麼零件,零件各自之間有什麼關係,在路上如果發生故障,會知道哪裡出現問題,怎麼去處理。

懂開車的人還知道,車子的

你真的懂開車嗎?

,怎麼

啟動、加速、減速、泊停

,除了知道車子自身的零件外,還知道怎麼增加功能,才能稱為懂。

認知:怎麼擺脫自身框架看問題?

又或者說,你知道喜馬拉雅山脈嗎?

有些人就發言了,當然知道,喜馬拉雅山脈位於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山脈,它的主峰是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瑪峰。

維修、保養

它具體的地理位置,海拔多少、雪有多厚、總長、多久能攀爬上去?

這就是知道與懂的區別。

在《我把青春獻給你》中的王朔,告訴我們一個綽號“

提高駕駛樂趣

”,知道分子有別於知識分子。

知識分子並不止知道知識的核心,還能用知識創新,改善社會,造福於人。

嗯,然後呢?

他們哪懂什麼知識啊,頂多就是知道而已。

知道分子

為什麼人們熱衷於將複雜簡單化?我們的

而知道分子,他們只是知道一點知識,這些知識全不全面,真不真實不是他們所關心的,他們只關心這些知識能不能為他們所引用。

,好讓人能夠更好理解,而這一切是為了生存。

從認知心理學中瞭解到,人們在見到一件陌生的東西時,會將初見的事物以一種迷糊的印象分類在腦中,於是有了概念。

當下次見到相同或類似的東西時,會把類似的東西歸類在相同的概念組裡面,便於我們分類識別,於是構建了類別。

這是人們產生認識的過程,但我們並不止步於認識。

▲ 真正的懂是從熟悉到陌生的過程

理智慧最

概念簡化了資訊

,通常用於理性,思考較多,因此思考是很累的。本能腦和情緒腦佔了人們生活的大部分,也比較

人的大腦裡分為3個腦,理智腦)本能腦)情緒腦)

,通常用於娛樂和日常生活。

這也代表了人們如果要生存,要保留體力,就要依靠本能和情緒腦,這樣大腦消耗得更慢。

認知:怎麼擺脫自身框架看問題?

這樣就能解釋人們的另一個功能,

耗能

節能

例如看見一個複雜的樓梯,會將它分解成幾個長方體堆積起來的造型,松鼠尾巴像S型的餅乾,鉛筆是6個六邊形的組合。

以上都是簡單化的為什麼,但人們除了要生存,還需要發展,這就需要回答另一個“怎麼做”的問題。

怎麼做需要人們從知道分子進化到知識分子再到創新分子,也就是一個事物從知悉到熟悉再到陌生的過程。

很多人問,一件事情不是從陌生到熟悉嗎?怎麼會本末倒置。

從上面僵固式思維我們知道,對於成年人來說,目光所及的東西都太熟悉了,太日常的東西都被固化思維定住,除非有陌生事物出現,才能再次激發人們的好奇心。

抽象

方法也很簡單,盯著一件熟悉的物品,然後直到某個新奇的想法出現,也叫點子,將它記錄下來加以完善。

這種給熟悉事物找到新含義的方法,就是創造的一種方式。

華與華的創始人之一華楠,在想創意的時候就經常用這種方法,當想不出創意時,華楠就會將產品放在桌上,仔細的盯著它看。

直到熟悉的產品在腦中產生陌生的想法,然後一個創意就出來了,當人們早上回來公司時,通常華楠老師已經盯著產品一晚上了。

那麼新事物被創造出來就行了嗎?

我們還需尊重2個原則,

人們天然有著抽象的能力,因為大腦會自動將複雜的東西簡單化,簡單到以少數或無數個抽象的圖案來理解,這樣大腦的消耗更慢,也更利於生存。

認知:怎麼擺脫自身框架看問題?

平衡就是不能感到反差特別大,要有根基。就像設計一張海報,不能頭重腳輕,不能曝光顏色失衡。要該留白的地方留白,該填充的地方要飽滿。

剋制就是

熟悉只是主觀感覺的一種,將熟悉的東西陌生化,賦予新的含義,才能從日常的固化思維中解放出來。

,一個想法出來時可能會伴隨著很多其他想法,要控制這種溢位來的點子,將材料進行去偽存真,去粗存精。

知道客戶要的是什麼,把客戶要的表達出來即可。

平衡與剋制

在我們生活的世界,有看得見的東西,就像一本書、一張紙,也有看不見的,細菌、空氣等。

看得見的我們稱之為

控制表達欲

,看不見的則為

三、財富都是隱藏高手

三、財富都是隱藏高手

例如,很多家長會給出生不久的孩子床上掛上一些小掛件,好讓自己沒時間時,也能哄孩子開心,這樣孩子就少哭泣。

但如果你以孩子的視角來看的話,就會知道在孩子的視角中只會看到一些龐然巨物,這樣的恐懼會讓他哭得更厲害。

又例如,為什麼很多小孩子不喜歡逛超市,一到超市就鬧著回家?

如果你俯下身子以孩子的視角來看的話,會發現在他們的眼中,看到的只是一雙雙路過的腿,他們看不見頂上的風景,自然感受不到樂趣。

以不同視角來觀察,只是方式,關鍵是找到背後的隱藏知識。

顯性

隱性

認知:怎麼擺脫自身框架看問題?

我們舉個例子:

有一部分人說“

通常人們只能發現表面發生的事情,不會關注事情背後的本質,而本質又藏在隱性之中。

”的觀點,為什麼?因為有些人儘管沒讀好書,他們也成功了。

這部分人成功了,這是事實,那事實背後呢?

仔細觀察就會發現,這部分人只佔少數,甚至是極少數,可以說是幸運兒。

再深入觀察你會發現,這些人不是沒讀書,而是以一種實踐的方式來代替讀書武裝自己。

就像淘寶、天貓、京東、騰訊在成功後,都會將成功因素歸於運氣。

我們成功了,不是因為我們更努力,而是我們運氣好。

運氣是表象,背後則是選對方向,做對決策、實踐操作、快速迭代、深度思考、滿足需求,這些所有都對了之後,才有所謂運氣。

喜歡用“

什麼是隱藏知識?

”的人,他們就像知道分子,只看到了表面,沒發現隱藏知識。

只要是在書本上寫的知識,都不是隱藏知識。

只要是前人、學校、老闆、父母教的知識,都不是隱藏知識。

隱藏知識就是組成一件事情的關鍵性因素,表面知識只能看到現象,隱藏知識才能看到本質,因為他們很關鍵。

沒有思考,知識就不完整,至少在動態發展的社會中,沒有經過思考的知識不會隨著發展的社會而進行升級。

也就代表著不是這些知識無用,而是它已不適用,或者在某一邊界外,發揮不出作用。

思考過的知識也不完整,至少要在實踐中證明自己的想法,是不是真正的關鍵。如果不是,繼續思考與實踐,在現實中證明。

認知:怎麼擺脫自身框架看問題?

讀書無用

說句假大空的話,如果以金錢來衡量,表面知識價值一百萬,那麼隱藏知識則價值一個億。

眾人尋找的財富和答案,就在這隱藏的暗空間。

在市場營銷中,有個“顯而易見”的策略,意思是將消費者想要的,用顯而易見的話表達出來,效果更好。

例如消費者說想要一輛更快的馬車,那麼我們就宣傳,我們有最快的馬車。

消費者說的話,就是表面知識,滿足這些表面,能生存得不錯。

那隱藏知識是什麼呢?

讀書無用論

那麼開發新的產品,新的商業模式,就能滿足更大的市場,得到更多的份額。

想要找到隱藏知識,不僅需要找到本質,還需要利用本質去創造。

就像你已經知道了製作北京烤鴨的材料和工藝,那你就能製作出相同口味的北京烤鴨嗎?

絕大多數都不能,但北京烤鴨的廚子可以,即使沒有標準化作業,但憑感覺就能做出相同的味道,這就是熟能生巧。

認知:怎麼擺脫自身框架看問題?

社會發展得很快,只有那些快速看到本質,找到關鍵性隱藏知識的人,才能在動態的社會中,及時佈局,迎接未來。

只有擺脫自身框架,找到事物發展的關鍵性因素,從熟悉到陌生再到創新,才能在當下活得更好,在未來發展的更強。

你我皆是一樣。

認知:怎麼擺脫自身框架看問題?

這些知識要得到昇華至少缺失兩部分的關鍵性因素,也就是思考和實踐。

那隱藏知識有什麼用呢?

是消費者內心的話,是看不見也摸不著的隱性需求,探索消費者隱藏的需求,就會發現他們想要的是更快的出行,而不是更快的馬車。

文章已結束,此時關上手機,安靜讓自己思考3分鐘,思考得認知,實踐得真知

今天說了幾個內容,大家可以一起復盤反思一下,畢竟反思是提高能力的好方法,沒有反思就沒有提升。

1、形成認知的過程是從已知去內化未知,通常並不完美,太日常的東西會形成思維固化,所以我們需要不同視角看問題。

2、真正的懂是從知悉到熟悉到陌生的過程,先進入一個行業,直到完全把行業摸透,再創造新的價值賦予含義。

3、隱藏知識是商業的核心,一個公司成功的秘訣從來不外露,也不會明顯被發現,如果想在競爭中突圍,就必須有屬於自己的隱藏知識。

最後補充,如果覺得對你有幫助,記得做輸出,不要只輸入過過腦癮,這裡的輸出就是思考後的行動,唯有行為,才有改變。

認知:怎麼擺脫自身框架看問題?

說明:文中段落和圖片有引用,如有侵權,請告知本作者,我會立即刪除,以表歉意。

閱讀不會徒勞無功,要麼增加新觀點,要麼增強原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