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大唐名將薛仁貴:大非川之戰

1.大非川之戰

咸亨元年(670年),吐蕃入侵唐朝,唐高宗命薛仁貴為邏娑道行軍大總管,率將軍阿史那道真、郭待封與五萬唐軍迎擊吐蕃軍,以救援歸附大唐,被吐蕃入侵的吐谷渾。

郭待封曾經任鄯城鎮守,與薛仁貴平級,以居於薛仁貴之下為恥,多次違抗薛仁貴的命令。

戰爭初期,唐軍行至大非川(今青海共和縣西南切吉平原,一說為今青海湖以西的布哈河),將要行軍至烏海(今青海海南州興海縣西南苦海,興海縣與果洛州瑪多縣交界處),薛仁貴對郭待封說:“烏海地勢險要,而且多瘴氣(注:此地海拔4100米,古人不知高原反應,以為是瘴氣),我進入死地,可以說很危險,然而行軍快就能成功,行軍慢就會失敗。

大唐名將薛仁貴:大非川之戰

大非嶺寬平,可以設定二座柵欄,全部輜重糧草放在柵欄裡面,留二萬人防守,我率領輕裝主力抄近路,攻敵不備,必能消滅敵軍。”

薛仁貴就這樣與郭待封約定,薛仁貴率領輕裝主力部隊快速行軍至河口,遇到敵軍,唐軍勝,殺敵很多,獲牛羊數以萬計。

唐軍進到烏海城,等待後援。郭待封沒有聽從薛仁貴的命令,率領輜重部隊緩慢前進。

吐蕃二十萬大軍來救援烏海,得知唐軍輜重糧草部隊在路上行軍,沒有直接攻打烏海,而是攻打唐軍輜重糧草部隊,郭待封敗走趨山,輜重糧草都被土蕃軍劫走。

薛仁貴只好率軍退守大非川,吐蕃軍增兵至四十萬來戰,唐軍大敗。薛仁貴於是與吐蕃大將論欽陵約和。

唐軍兵力不到五萬,沒有割地,也沒有賠款,憑著唐軍的強悍戰力和薛仁貴的威名,與四十萬吐蕃軍實現了停戰。要知道這時的吐蕃正是強盛時期,在青藏高原、西域、唐安西四鎮佔據廣大地域,吞併了吐谷渾,版圖很大。

由此可見薛仁貴威名之盛。

但是軍事將領敗了就是敗了,按律當斬,不過唐高宗念及薛仁貴的功勞和救命之恩,沒有處死薛仁貴,而是削去薛仁貴軍職,貶為庶人。

2.脫帽退萬軍

不久,高句麗人紛紛叛亂,唐高宗任命薛仁貴為雞林道總管,以經略高句麗。上元中(675年),薛仁貴因事獲罪,被流放到象州,不久遇到大赦而回家。

永淳二年(683年),唐高宗念及薛仁貴的功勞,召見薛仁貴,說:“當年萬年宮遇到洪水,如果沒有愛卿,朕早已葬身魚腹。愛卿滅九姓突厥,破高句麗,使漠北、遼東都遵教化,都是愛卿的功勞。愛卿雖然有過失,但是朕豈能忘記愛卿的功勞?

有人說愛卿在烏海城放任吐蕃軍,不攻擊敵軍,致使我軍失利,這才導致朕恨你疑你。現在西方邊境不寧,瓜、沙二州道路阻絕,愛卿能高枕無憂,不為朕指揮嗎?”

於是唐高宗拜薛仁貴為瓜州長史、右領軍衛將軍、檢校代州都督,率兵在雲州擊突厥元珍。

突厥軍首領問:“唐將是誰?”

大唐名將薛仁貴:大非川之戰

唐軍回答說:“薛仁貴。”

突厥軍首領說:“我聽說薛將軍流放象州而死,怎麼能死而復生?”

薛仁貴脫下頭盔見突厥人,突厥軍士相視失色,下馬羅列而拜,然後後退。

薛仁貴進攻敵軍,大破敵軍,斬首萬級,獲斬首萬級,獲俘虜二萬餘人,駝馬牛羊三萬餘頭。

同年薛仁貴病世,享年七十歲,贈左驍衛大將軍、幽州都督,官府造靈車,同家屬一起護送靈車還鄉。

3.忠義薛家將

薛仁貴生有薛訥、薛慎惑、薛楚卿、薛楚珍、薛楚玉五子。薛訥也是唐朝名將,官拜左羽林大將軍,封平陽郡公,受武后重用,多次率軍平定突厥之亂,薛訥的兒子、孫子不是將軍,就是刺史。

史書說薛訥性格沉默寡言,其用兵,越是遇大敵,薛訥軍就越強壯。

薛訥三子薛徽、薛直、薛暢分別官拜左金吾將軍,綏州刺史,薛暢,左羽林將軍,薛訥之孫薛揖、薛振、薛堅、薛幹都官拜刺史。

薛楚玉,唐玄宗開元中期為范陽節度使,後來以不稱職而被革職。

薛楚玉之子薛嵩,在安史之亂時,被史朝義裹挾著造反,後來撥亂反正,歸順王師,授封范陽節度使。

薛楚玉的兒子、孫子、曾孫不是將軍,就是節度使。

薛雄(薛慎惑之孫)為衛州刺史,田承嗣引誘薛雄造反,薛雄不從,被田承嗣派刺客殺害。

薛仁貴往下至少四代都出將軍,是將門世家,忠義傳家,美名傳揚天下,可稱為薛家將,與楊家將齊名。

大唐名將薛仁貴:大非川之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