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成都人分不清東南西北?在成都有種方向叫做“抵攏倒拐”

成都人分不清東南西北?在成都有種方向叫做“抵攏倒拐”

成都人是分不清東南西北的。

這一點對於北方人來說是無法理解的,但是對於成都人來說卻再正常不過了。

如果你在成都問路,大機率會得到兩種答案。

一種是比較抽象的南門北門。你千萬不要以為成都人嘴裡的西門就是正西方向,你只有把成都人嘴裡的“西門”在地圖上轉三十度左右才會得到正確的方位。如果你有心去成都地圖上找西門車站,東大街。北門大橋這些標誌性建築物的位置就會發現其中的奧秘。

成都人分不清東南西北?在成都有種方向叫做“抵攏倒拐”

成都的“四大門”(截圖來自百度地圖)

另外一種答案則會讓你更打不到方向,這就是成都人嘴裡的“抵攏倒拐”。

北方人或許很難想象,這樣一個不含任何方位詞的四字詞如何來指路呢?對此作為一個地地道道的成都人,我只能說四個字:個人意會。

抵攏倒拐,你可以理解為從這裡一直往前走,走到看得到的盡頭,然後再左轉彎或者右轉彎。

如果你還是覺得無法理解,我們可以拆成“抵攏”和“倒拐”兩個詞來擺下。“抵攏”在四川話裡面就是往前走到盡頭的意思,“倒拐”則是轉彎的意思,倒右拐還是左拐就就事論事了。

成都人分不清東南西北?在成都有種方向叫做“抵攏倒拐”

我們打個比方。一個外地朋友想去寬窄巷子,但是找不到路了。

“請問一下,寬窄巷子應該怎麼走?”

“這條路抵攏,然後右拐就能看到一個巷子口。穿過切再左拐就攏了!”

聽到這種指路,大概外地人腦袋裡會浮現出一副棋盤模樣的路線。沒錯,成都老城區的街道如同長安坊市一般,都是橫平豎直的棋盤狀。用老成都人的話來講,就是“右拐右拐再右拐”會回到原地的地形。

成都先有這種棋盤狀的道路結構,再有形象的“抵攏倒拐”指路也不奇怪了。

成都人分不清東南西北?在成都有種方向叫做“抵攏倒拐”

老成都人的方向感都有問題。

但這和成都人的方向感無關,問題在成都這座城身上。

老成都人嘴裡經常會說“東西南北門”,但是這個和地理位置上的“東南西北”方向是有偏差的,如果你有機會和老成都人擺龍門陣,就會發現這樣一個有趣的現象。

如果你有閒去研究成都地圖,就會發現成都除了市中心的老皇城和天府大道南延線是正南正北方向,其他街道都是北偏東或者東偏南大約30°。

成都人分不清東南西北?在成都有種方向叫做“抵攏倒拐”

晚晴時期成都地圖(圖片源自網路)

這又是為啥子呢?

答案只有六個字:歷史遺留問題。

成都曾經是一座名副其實的“水城”。

秦昭王時期修建的都江堰至今還在滋潤著成都平原。成都城外有府河和南河這兩條母親河環抱。城中有環繞“老皇城”的護城河御河,有穿城而過的金河。

在成都這樣一個佈滿水脈,掘地幾尺就能出水的地方,自然要依水而建。根據資料記載,當時成都地勢低窪,建城地址有很多灘塗,無法按傳統的方方正正、正南正北的建築規劃進行修築,只能因地制宜地按照地勢和河流的走向來修房屋。

這樣一來秦國修建的成都城最初的城牆,一開始就不是正南正北的佈局,而是呈“東北—西南”方位偏離30度左右。而後城內的建築方位自然也依照著城牆的走勢而建。而後的幾千年裡,成都城不管怎麼修修補補都是維持著這個格局,直至今日。

成都人分不清東南西北?在成都有種方向叫做“抵攏倒拐”

晚晴時期成都地圖(圖片源自網路)

打個比方,在建國以前成都城都是有“門”的,成都城最後一次修建城牆是在清代,那時候城牆上就開了東南西北四個城門,比如清代成都城東門就叫做“迎暉門”。後來隨著城市建設的不斷擴張,成都人嘴裡的“東門”位置也在不斷變化,比如後來成都的東門就從“迎暉門”變到了東大街快到東門大橋的位置,再後來就移到了猛追灣到新華公園一帶。如果現在和年輕人說“成都東門”,有些認為是永珍城到攀成鋼一帶,有些認為是成都東站。

其實從“東門”位置的不斷遷移,我們就可以看出成都人嘴裡“東門”的“門”並不是一個有確切位置的城門,這是從以前就留下來的口語習慣,你可以把他們嘴裡的“東門”理解為“東邊”或者“成都人在東邊的主要聚集地”。

你看,成都人嘴裡的方向就是那麼的隨意,會出現“抵攏倒拐”這樣的指路詞也就不稀奇了。

【方言十八扯 046】

【往期文章精選】

成都人嘴裡的“肉三花”:腦花、腰花、蹄花

曾經成都的商業中心,抗戰時被轟炸成廢墟,78年後繁華如初

如果有機會選擇,你願意定居成都還是重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