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問禮瓷都:匠從八方來,器成天下走

瓷器(china),與國同名之雅器,五行合一之名物。

土為坯底,水塑型格,金飾釉面,木燃烈焰,火引瓷化。千年生生不息的瓷器,凝聚著中國傳統五行哲學思想,是古代勞動人民智慧與匠心的結晶。

中國是瓷器的故鄉,早在四千多年前的商朝,便有原始青瓷出現。至唐代時陶瓷已普及到“天下貴賤通用之”。宋代南北名窯林立,尤以汝、官、哥、定、鈞五大名窯最為突出。

問禮瓷都:匠從八方來,器成天下走

而地處江西的制瓷小城昌南,亦於公元1004年,被北宋真宗皇帝趙恆以年號景德賜名。為皇家制造的御用瓷器底部都雕刻著“景德年制”四字,而後“其器尤光致茂美,當時則效,著行海內”,於是天下鹹稱“景德鎮瓷器”。景德鎮成為中國古代名鎮之一,名稱沿用至今。元朝政府尚未統一全國,就派人在景德鎮地區設立了“浮樑瓷局”,制瓷、銷瓷劃歸政府統一管理。至明、清兩代,所有的制瓷中心都轉到景德鎮,皇帝在景德鎮專門設定為宮廷燒製瓷器的御窯廠。

景德鎮制瓷工藝之精湛,裝飾風格之繁多,縱觀歷代瓷器產地,無有出其右者。時至今日,依舊是名動天下的“世界瓷都”。匠從八方來,非遺國匠以手言心繪納萬物,於方寸之間,演繹物我合一的東方美學;器成天下走,瓷器貿易使景德鎮揚名海外,沿絲綢之路,將璀璨的中華文明遠播世界。

系列專題紀錄片《有禮了!中國》第一集到訪景德鎮,將“國禮之首”、與國同名的china(瓷器)傳奇徐徐展開。

10:35

繼2020年頂尖博物館探訪計劃、2021年長江文化帶萬里行後,2022年7月起,五糧液與南方週末再度攜手,開啟非遺國禮活態傳承之旅“有禮了!中國”,希冀透過溯源華夏傳承千年的“禮”文化,探訪最能代表中國形象和中華文化精粹的器物與非遺技藝,以兼具思想性、啟發性和藝術留存價值的文化內容,展示大國工匠的堅守、傳承與創新,傳遞多彩絢爛、內涵深厚的華夏文明精髓。尋天工國造,贊盛世匠心,更多盛世國禮與國家級非遺大師的故事將陸續登場。

匠之所工,器之所凝

拉坯機飛速旋轉,方方正正的泥團在“拉坯大王”馮紹興的手中被反覆揉和、推壓拔高、開孔拉型、測量調整。

拉坯是瓷器成型的第一道工序。景德鎮特產的高嶺土,潔白細膩,是制瓷的上佳材料,經泥房陳腐增加黏性和強度,反覆踩泥揉泥排出空氣、變得柔韌有筋骨之後,方可進行拉坯。

雖然如今標準化機器加工盛行,但馮紹興始終相信,手工造型依然具有無法替代的魅力。一團泥料,經過開洞、擴底、拉高、縮口、脫坯、修坯等步驟,最終成型的素坯,帶著溫度和情懷,凝聚著匠人思想,述說著匠心獨白。隨心所欲的手上功夫,盡是力與巧的精妙結合;一氣呵成的飄逸線條,透出幾十年如一日練就的紮實基本功。

問禮瓷都:匠從八方來,器成天下走

馮紹興7歲隨爺爺遷到景德鎮,從小在陶泥堆裡打滾,15歲就開始跟著前輩們學揉泥拉坯,在陶瓷製作行業一干就是四十多年。吃得了辛苦,耐得住寂寞,一心只想把東西做好,再枯燥的步驟,專注便也能慢慢從中體驗到樂趣,在他看來,這是一個手藝人必備的心態和品質。

“拉坯時做錯了一件事,你會覺得無形中有一雙嚴厲的眼正在看著你。”懷著把這門手藝當作信仰的尊重與敬畏,他虛心拜師,勤學苦練,逐漸形成自己的獨特風格,成為景德鎮手工制瓷技藝(琢器拉坯)省級非遺傳承人。

問禮瓷都:匠從八方來,器成天下走

如果說拉坯、利坯成就基礎,讓瓷器“薄如紙”,那麼畫坯、施釉則為器物錦上添花,燒製後方能令釉面“白如玉、青如天、明如鏡”。釉彩的變化也記錄著時代審美的變遷,中國瓷器“宋青白、元青花、明色釉、清粉彩”的獨特風格,凝聚著一代代匠人的美學追求。

燒窯是制瓷的最後一道工序,也是最關鍵的一道,它不僅高度依賴經驗,也需要十足的運氣。“天青色等煙雨”,等的便是空氣中微妙的溫溼度變化所帶來的窯變反應。

古人認為,窯變是“水土所合,非人力之巧所能加”,入窯一色,出窯萬彩。在生火的一瞬間,便已經將一切都交給了未知。因此陶瓷也被稱為“火的藝術”,它高度依賴經驗。在古代,負責爐火的師傅,被稱為“把頭”或者“把樁師傅”,從普通工匠修煉成把頭,需要長達二三十年的經驗積累。

問禮瓷都:匠從八方來,器成天下走

如今雖有數碼控制的電窯爐,但景德鎮的仿古瓷必用柴窯,這種傳統燒窯技術要求高、燒製時間長、溫度不易控制,成本高,但是相對於更加現代化的氣窯,柴窯使用馬尾松柴燒製,燒出的瓷器油脂感、溫潤感更好,更接近古瓷的樣貌。

問禮瓷都:匠從八方來,器成天下走

《天工開物》有言:“共計一坯之力,過手七十二,方克成器,其中微細節目,尚不能盡也。”一代代制瓷匠人,嚴格遵循七十二道工序,執著專注,將藝術與哲思融入盤碗杯碟瓶等器物之中,使得瓷器成為真正的功能之物和審美之物。非遺國匠的精氣神,凝於此,顯於此。

醪醴既成,綠瓷既啟

瓷者,器也。凡器物,必有其用。中國人對於瓷器有著獨特的偏愛,可為案頭清供,可納人間百味,“室無瓷不雅,家無瓷不貴”。

宋朝不僅是陶瓷藝術發展的巔峰,更是瓷器用途的巔峰。神宗元豐元年,祭器中的部分青銅器,如尊、簋、豆等,被替換成了陶瓷器具。高宗南渡後,復古陶瓷更是引領風尚,不僅成為用於官方祭祀的“國之禮器”,也備受文人雅士追捧。

中國人愛瓷,乃是源於對玉的尊崇,好瓷器質地溫潤如玉,亦有君子之德,不沾異味,不易導熱,是酒器的上佳選擇。

西晉文學家潘岳有名句“傾縹瓷以酌醽醁”,縹瓷是甌窯所產青瓷,釉色淡青如絲帛,備受文人追捧,醽醁亦是晉代名酒。“名瓷配名酒,名酒配名瓷”,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手工制瓷)代表性傳承人、“中華仿古瓷第一人”黃雲鵬說,“自古以來,陶瓷是取酒、飲酒、做酒、溫酒的器皿,酒和瓷密不可分。”

在古人看來,瓷與酒是絕佳的搭檔,美酒以瓷器盛之,可涵養其厚重與濃烈,亦能彰顯灑脫與風流。而縱觀華夏曆史,因對審美的極致追求、對工藝的精益求精、對傳統的執著堅守,瓷文化與酒文化更是互相輝映,其發展軌跡不斷交織,共同留下無數經典印記。

中國曆代文人更是深有體悟,常以詩酒觀照自身,以瓷裝酒,以酒入詩,再以詩抒懷。

問禮瓷都:匠從八方來,器成天下走

在古戎州(今宜賓),杜甫飲下“重碧酒”後詩興大發,吟出“重碧拈春酒,輕紅擘荔枝”的名句;北宋名士黃庭堅曾遷至戎州,與當地名酒“姚子雪曲”結下不解之緣,評其顏色“杯色爭玉”,再贊泉水“白雲生谷”,再談其味“清而不薄,厚而不濁”,後言沉迷其中“須此晨藥”,最後忘於酒中而“眼花作頌”。

除了瓷色與酒格相映成趣,瓷器的器型也對酒性有著很大影響。融合了糧香、窖香、糟香、曲香、陳香等風味的美酒,酒香醇厚,卻極易揮發,因此飲酒需用敞口杯,便於聞香,而儲酒則宜窄口瓶,將香氣藏於瓶中。

有著“中國瓷器第一器形”之稱的梅瓶,因其口徑小,與梅之瘦骨相稱而得名。

問禮瓷都:匠從八方來,器成天下走

梅瓶以梅而雅,卻因酒而興,其造型易於封口,酒香不易揮發,修長飽滿的瓶身獲得較大的容量,節省放置的空間,優雅的瓶型還可增添飲酒之雅趣。梅瓶在陶瓷鼎盛的宋代被稱作經瓶,每次皇帝特設講論經史的御前講席後,都要宴請群臣,用經瓶盛裝美酒,是為國士之禮。

誕生於上世紀六十年代的“梅瓶”造型五糧液,便是傳承了這段瓷與酒相映成趣的絕妙搭配,是造型之美與酒中真趣的完美結合,甫一問世便迅速在一眾白酒中脫穎而出;隨後,更是風靡全國長達三十年,見證國家的發展、家庭的興旺,點亮過他們的平淡歲月,也見證過他們的高光時刻,是那個關於個人奮鬥、改革開放、國家建設的激情時代中難以忘懷的印記。彼時的“梅瓶”五糧液一直被視為行業經典,被消費者津津樂道,更具有很高的收藏價值。

梅瓶在歷史發展上,也並非一成不變,根據歷代審美變化,演變出不同特色。宋代的梅瓶比例勻稱,玉樹多姿,代表了宋瓷文靜典雅和溫潤內秀的風格;元代在宋代基礎上加以改進,身材修長,端莊秀麗;時至清代,梅瓶則變得更加婀娜多姿,彷彿可見佳麗美人渾厚的口唇和細巧的腰腹。

2020年,“梅瓶”造型的五糧液同樣煥新升級,瓶身晶瑩剔透,丰姿優美,大氣典雅,用匠心復刻經典,以初心致敬時代。

問禮瓷都:匠從八方來,器成天下走

仿古煥新,傳承不息

元青花,一座景德鎮制瓷業難以逾越的高峰。

當來自波斯的礦石原料蘇麻離青偶遇產自景德鎮的高嶺土,便碰撞出讓世界都為之目眩的火花。一改宋瓷之清雅內斂,元青花以鮮明繁複的紋飾、熱烈奔放的氣概為世人所稱道,藉由通達的海陸商路,遠銷西亞和歐洲,開啟了素瓷向彩瓷過渡的新時代,堪稱“景德鎮陶瓷之花”,目前全世界僅存不過300件。如今這門古老的手藝,正在非遺傳承匠人黃雲鵬的手中,再現昔日榮光。

六十年前,在景德鎮陶瓷學院讀大學二年級的黃雲鵬,喜歡跟著老師到一公里外的湖田窯址撿瓷片。他被如玉的胎釉質感、嫻熟的裝飾技藝深深打動,從此與陶瓷結緣,擇一事,終一生。

六十年後,年過八旬的黃雲鵬伏在案邊,手持毛筆,透過眼鏡目不轉睛地描繪著仿元青花纏枝牡丹紋梅瓶。元代青花是他的最愛,紋樣、結構、佈局早已瞭然於胸。只見他落筆肯定,隨意飛就,神思在坯體上流轉,將速度感和韻味還原到極致,形神兼備。

問禮瓷都:匠從八方來,器成天下走

仿古,即以前代的珍品為藍本進行仿製,造型、紋樣、胎釉等方方面面都要像,幾可亂真是仿古的最高境界。要仿得像,就要研究古陶瓷,從文化、藝術到製作工藝,都要全面深入地瞭解。黃雲鵬在陶瓷館工作時喜歡去窯址調查,十多年間幾乎走遍了景德鎮的每座村莊。在他看來,窯址就是活生生的陶瓷產業博物館,帶人走進歷史,不同年代的生產規模、形制、窯爐、窯具、瓷片等一目瞭然。

問禮瓷都:匠從八方來,器成天下走

仿古對於制瓷工藝傳承的意義不言而喻,一代代像馮紹興、黃雲鵬這樣的非遺匠人們廣收門徒、傾囊相授,為景德鎮乃至全國的陶瓷產業源源不斷地輸送新鮮血液。

如今的景德鎮,每年都有數以萬計的年輕“景漂”,懷著瓷器夢想從世界各地匯聚而來,為景德鎮新古典主義帶來萬千氣象,讓這座千年瓷都,在傳承中不斷窯變,生生不息。

作為傳承人、創作者、藝術家,黃雲鵬同樣把引導時代的潮流和審美取向視為己任。他不滿足於仿古,而是追求融古創新,“把古代傳統的官窯文化、御窯的陶瓷藝術、紋式造型加以創作,用在現在的茶具、餐具上,創造一種既時尚又具有民族風格、地方特色的陶瓷紋樣”。

問禮瓷都:匠從八方來,器成天下走

景德鎮仿古煥新的歷史可追溯到明永樂御窯,御窯是明、清兩代專為宮廷燒製瓷器的皇家窯廠。價值連城的永樂宣德青花、聲名顯赫的明成化鬥彩雞缸杯、康雍乾三代宮廷御用精品,這些人間瑰寶全都出自距京城數千裡之外的景德鎮御窯廠。珍貴的明清瓷器,在世界各大博物館和收藏家的手中流傳下來,散發出盛世獨有的藝術氣息。因瓷而生、因瓷得名,景德鎮在東西方文明傳播中的歷史地位,自然不言而喻。

雕琢美器,浸透著一批批匠人辛勞的汗水和卓絕的智慧,更是一個團隊、一座城市,乃至一個民族協作精神的結晶。同為名揚千年的非遺佳作,釀造美酒亦有著這樣的一代代匠人與一座名城在延續著傳承。

景德鎮在北宋嶄露頭角,青白瓷窯系位列六大窯系,於元明清以制瓷工藝“聲名冠寰宇”。1400公里之外,古戎州(今宜賓)因裝在梅瓶中的名酒“姚子雪曲”為北宋文人騷客所驚歎,明清至今,終以“五糧液”之名而“文物象昭回”。

與御窯廠類似,明朝宮廷也特地設立御酒坊,監釀專供宮廷享用的“內法酒”。據記載,明朝的典禮上每宴必定傳旨“滿斟酒”,在藩王覲見、外使來朝等場合,皇帝都會賞賜大量的美酒,還鼓勵藩王自行釀酒。宮廷對酒的推崇,極大推動了明代酒業的發展。長髮升、溫德豐(利川永前身)等酒坊在宜賓爭鳴的繁榮景象,在歷史長河中依舊散發著文化的光輝。

明初,陳氏家族初創“溫德豐”酒坊,總結多糧古法釀造技藝和陳氏家傳釀造技藝,研製出“蕎子成半黍半成,大米糯米各兩成,川南紅粱湊足數,地窖發酵天鍋蒸”的“陳氏秘方”,選用糯米、大米、小麥等精貴細糧在內五種糧食釀製的美酒進入紫禁城中成為宮廷酒。

1952年,宜賓市最有名望的兩家釀酒糟坊“利川永”“長髮升”,聯合“張萬和”“鍾三和”等共八家古傳釀酒作坊,組建成為了五糧液的第一個釀酒車間——“501”車間。直到今天,五糧液匯聚數代釀酒師的努力,與時俱進,最佳化五糧配比,契合人體對五糧的營養需求,與仿古瓷一起走入千萬家,使得每一個人都有機會品嚐凝聚了匠心與古韻的美酒。

650多年間,始於明洪武元年的五糧液古窖池群始終不間斷地生產,這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地穴式麴酒發酵窖池。2005年,五糧液古窖泥便被中國國家博物館永久收藏,是國家博物館目前收藏的唯一一件“活文物”。每克古窖泥裡含有幾百種、約百億計參與釀造的微生物,有著重要的學術地位與科學價值,被科技界贊為“微生物黃金”。釀酒師們更親切地稱古窖泥中的微生物為“看不見的釀酒師”,不間斷使用,歷經時光沉澱並不斷迭代,不僅賦予了五糧美酒以古醞濃香,勾勒出中國白酒在世界酒林中具有代表性的固態發酵的歲月之美、藝術之美,更穿越歷史時空,在多元豐富的中華文化圖景中留下經典之作。

問禮瓷都:匠從八方來,器成天下走

與古窖泥一起傳承至今的,還有五糧液酒傳統釀造技藝,它凝聚著眾多民間傳統工藝的精華,蘊含著豐富的科學、歷史、人文、經濟和社會價值,是千百年來歷代釀酒人智慧的結晶,更是一部生動的白酒釀造史和民族融合史。五糧液酒傳統釀造技藝與景德鎮手工制瓷技藝一樣,獲得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至高榮譽。一滴五糧瓊漿所代表的,何止是中華美酒,更是洋洋灑灑的千年酒文化。

問禮瓷都,飲酒宜賓

《考工記》有言:“天有時,地有氣,工有巧,材有美,合此四者然後可以為良。”

中國古代有不少出產瓷器的地方,但唯有景德鎮成為一代瓷都,除了“工有巧”之外,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和豐富優質的水土資源缺一不可。

瓷乃氣之所凝。地處江南的景德鎮,雨量充沛,保證了原料加工所需的水資源,光照充足,無霜期較長,利於胎體脫水成型,使其不至於顆粒鬆散、變形走樣。

除了氣候,土壤對於瓷器的影響至關重要。燒製瓷器所需的瓷土,古稱白土。據《天工開物》記載,白土“中國出惟五六處”,燒製高品質瓷器所需的高嶺土更是少之又少。所幸景德鎮地區擁有豐富的瓷土資源,其中就包括稀缺的高嶺土。“莫笑挖山雙手粗,工成土器動王都。歷朝海外有人到,高嶺崎嶇為坦途。”詩人陳志歲的這首《景德鎮》中,“高嶺”二字直接道出景德鎮瓷器得以為宮廷御用、歷朝遠銷海外的關鍵因素。

問禮瓷都:匠從八方來,器成天下走

獨特的風土,成就了無可複製的國禮景德鎮瓷器,也同樣成就了獨一無二的世界名酒五糧液。

宜賓地處西南腹地的北緯30度的“黃金緯度”,溫暖溼潤,光照適宜,被聯合國教科文及糧農組織定義為“地球同緯度最適合釀造優質純正蒸餾白酒的地區”。

濃香型白酒的釀造對土壤條件的要求同樣嚴苛。好酒是釀出來的,更是“種”出來的。“酒是糧食精”,原糧是中國白酒釀造的主角,糧食與生俱來的特色,決定了白酒中最為迷人的香味。宜賓地形多貌,紫色土、水稻土與新積土壤聚集,各種不同習性的農作物都能繁茂生長,而富庶的生活條件和豐富多樣的釀酒原料為“五糧配方”的中和之味打下了基礎。

問禮瓷都:匠從八方來,器成天下走

白酒的釀造是一項生物工程,是當地的水源、土壤、氣候、氣溫和微生物共同作用的結果。宜賓獨有一種來自侏羅紀的弱酸性黃黏土,是五糧液築窖和噴窖的專用泥土,它保水性強,富含多種礦物質和微量元素,不但能夠加速人體新陳代謝,也是微生物群落生長繁衍的絕佳載體。而位於長江干流“零公里”處的宜賓,亦是岷江、金沙江和長江三江匯流處,江水從高山而來,水質潔淨,口感甘洌,富含對人體有利的二十多種微量元素,成就五糧液獨一無二的綿甜甘冽。

釀酒、制瓷均是傳承千年的技藝,亦是古代“天人合一”哲學思想的現實表達,造物本為天工,能工巧匠順天時地利之便,滿足人們日常所需。

《天工開物·陶埏》指出:“水火既濟而土和。萬室之國,日勤千人而不足,民用亦繁矣哉。”燒製陶瓷,乃是利用五行相生相濟,來製成日用器具。釀酒亦是如此,“祀天追遠,沉吟《商傾》《周雅》之間,若作酒醴之資麴櫱也”,無論是祭祀天地、追思先祖,還是吟詠詩篇、親友歡宴,酒都是必不可少的。

無論是景德鎮的能工巧匠,還是醉心釀酒的大國工匠,都在不斷傳承與創新之中,拓展技藝的邊界,以別具一格的美酒佳器,滿足人們對於美好生活的嚮往。

以國之名,禮遇天下

縱觀華夏千年歷史,陶瓷、美酒、茶葉、絲綢……這些亮眼的中國名片,延續著和美雋永的中華風尚,穿越時空,永存匠心,與無數中華民族的燦爛文明成果一起閃耀世界舞臺。

唐朝初期,瓷器就作為饋贈佳禮,經由各國使節、商人帶往海外。宋元時期,瓷器更是在對外貿易中佔據重要位置,已發現的廣東南海一號沉船、西沙群島華光礁一號沉船、印尼海域鱷魚島沉船遺蹟中,均發現大量宋元瓷器。

17世紀歐洲貴族,更是對瓷器“情有獨鍾”,中國瓷器在歐洲一度價抵黃金,china(瓷器)也逐漸成為中國的代名詞。

1915年,中國名酒五糧液香飄巴拿馬萬國博覽會,在國際舞臺上嶄露頭角。此後百年,五糧液一直在國際上備受青睞,榮獲幾十項國際大獎。從世博會、APEC工商領導人峰會、博鰲亞洲論壇、進博會,到《財富》500強峰會,五糧液在眾多重要國際舞臺點亮“華夏之光”。

問禮瓷都:匠從八方來,器成天下走

作為中國五千年文化的產物和無數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縮影,中國陶瓷和中國白酒在外交事務中也充當著文化使者的角色,是中國形象的最佳代言。

一件件璀燦生輝、精細奢華的美器,匯肌理變化、金石之氣的天生古拙於一身,是為國禮之首。一杯杯集天地精華的五糧佳釀,以水、糧、曲、窖、藝五絕合一工藝所釀就的大國濃香,禮讚和美生活,香飄國際。

國有禮則昌。國禮所蘊含的,不僅是外交禮儀,更是傳承和發揚經典文化的自信姿態。中國有禮,禮遇萬邦。有禮中國,與時代共同品鑑盛世國禮。

0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