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經營類綜藝流變,大浪淘沙後誰立潮頭?

暑期檔綜藝市場比拼剛剛落下帷幕,在穩中求進的總體佈局之下,“綜N代”老牌內容依舊佔據主流。上個月,經營體驗類綜藝《中餐廳》第六季正式迴歸,從海外模式推廣中式美食、打造郵輪餐廳沿江營業到聚焦親子家庭強調治癒,幾年的時間,《中餐廳》系列不斷求變,國產經營類節目題材也從開餐廳、民宿、夜宵車擴充套件到武官與服裝店等。

經營類綜藝流變,大浪淘沙後誰立潮頭?

經營類節目題材的生活化,一方面拉近與觀眾之間的距離,其背後獨特的“遊戲養成”屬性以及經營過程中人際交往流露出的細碎美好,造就了此類節目強大的市場需求,另一方面,相似的模式與記憶點也在消解它的生存空間,新的突破亟待發生。

從餐廳、客棧、服飾店到武官,經營類綜藝層出不窮

近年經營類綜藝按照題材劃分,主要有美食類《忘不了餐廳》《中餐廳》《美味夜行俠》《大灣仔的夜》等,客棧類《親愛的客棧》、潮流服飾類《潮流合夥人》以及武館經營類《姐姐妹妹的武館》等,其中不乏老牌IP與聚焦小眾文化的垂類內容。從共性來看,“經營”作為此類節目的核心元素,生活流紀實既希望營造質樸的生活氣息,又想在畫面與情節方面打造出驚喜,營造更多新鮮感,成為創新的一大難點。

2017年夏天,《中餐廳》第一季開播,選址泰國象島。節目要求五位嘉賓以五萬泰銖(約合1萬人民幣)作為啟動資金,在22天內實現中餐館的盈利。餐廳營業過程中,從購置鍋碗瓢盆、買菜、試菜、制定選單到衛生打掃等,店長黃曉明甚至常需要外出攬客,工作量確實不小,可以說,第一季《中餐廳》最大程度上保留了節目經營屬性中的真實感,為節目的後續開發提供了借鑑。

經營類綜藝流變,大浪淘沙後誰立潮頭?

同一年,《親愛的客棧》第一季開播,同樣約三週的時間,幾位嘉賓要經營一家客棧。從選址、搭建到經營探索,從0到1的過程讓觀眾有了更多的帶入感。這檔節目前兩季的客棧經營與煙火氣打造是值得認可的,但第三季內容嘗試向“職場圖鑑”方向打造,緊張高壓的敘事有違慢綜藝的講述氛圍,被觀眾吐槽,導致評分下滑。

同樣於美食生活流角度入手的《美味夜行俠》,開播於國家大力推展夜經濟模式的2020年底,由尹正、秦霄賢擔任常駐嘉賓。節目以夜間真實經營流動餐車的方式,從經營者體檢流程展現、雞腿油潑麵食物味道的調整、出菜速度的推進等,再現了普通人酸甜苦辣的創業過程。

值得一提的事,早前尹正在影視劇《鬢邊不是海棠紅》之後的“吃貨”人設在這檔節目中得到強化,後續他在小紅書等平臺繼續輸出美食相關內容,積累了不少的人氣,今年加入《中餐廳》第六季後,不僅成為團隊的溝通橋樑,還成功改造燒烤架,成為了團隊的技術擔當,因此圈粉不少。

主打公益效果的《忘不了餐廳》,將創新點放在了嘉賓設定方面,這家餐廳的服務員由五位患有輕度認知障礙的老年人組成,由此呼籲大家關注阿爾茨海默症。節目算是近年經營類節目“星素結合”嘗試最成功的作品,兩季節目在豆瓣平臺均收穫9。0以上高分,第三季推出《忘不了農場》,略顯同質化的情緒痛點與淚點,導致節目熱度降低。

經營類綜藝流變,大浪淘沙後誰立潮頭?

經營類綜藝流變,大浪淘沙後誰立潮頭?

此類節目在“銀髮綜藝”維度有所嘗試之外,潮流經營體驗節目《潮流合夥人》將目光瞄準青年文化。在海外開店售賣服飾的過程中,嘉賓不僅要自己開車做飯,同時要進貨、擺貨並完成售賣。然而沒有了美食這一親民濾鏡後,單純的服裝經營模式則略顯枯燥,且該節目對潮流文化內涵、服飾搭配與銷售技巧的呈現明顯不足,導致大眾基本盤不穩。

經營類綜藝流變,大浪淘沙後誰立潮頭?

值得一提的是,武館經營體驗類《姐姐妹妹的武館》與粵港澳大灣區茶餐廳經營為主的《大灣仔的夜》,可以看做近幾年“姐姐”“哥哥”類綜藝的“衍生團綜”。此類節目主打情懷牌,受眾相對垂直,但在綜藝的敘事模式上,創新力略顯不足,導致未出現爆款作品,也未進行綜N代打造。

緊握人物互動核心,《中餐廳》系列營銷出圈

透過觀察近年經營類綜藝發展趨勢,此品類多選擇將餐飲、住宿等觀眾熟悉度較高的生活場景作為切口,與觀眾之間建立天然的親近性,進而透過營業目標設定拉動敘事。如今,除了《中餐廳》系列做到第六季成功突出重圍之外,其他節目的長尾效應並不明顯。縱觀幾年以來《中餐廳》系列打造出IP品牌,其在嘉賓選擇、營銷方式、以及客觀因素受限情況下的適時調整是值得肯定的。

第一, 嘉賓選擇上,強化分工與友情牌。

一般來說,慢綜藝相對弱化的節目環節設定,需要用符號化的人物來平衡相對瑣碎的敘事方式。《中餐廳》的嘉賓選擇借用例如黃曉明與趙薇、蘇有朋與舒淇等友情牌熟人模式,融入高能廚藝擔當與流量藝人的吸粉能力,完成餐廳職場分工同時,增強觀眾的代入感。

經營類綜藝流變,大浪淘沙後誰立潮頭?

第二, 餐廳經營KPI設定,強化遊戲屬性與娛樂感。

以美食為媒介,疊加餐廳經營體驗,其中遇到的如食物口味、服務流程等問題,經過嘉賓藝人的不斷努力,逐步走上正軌,使其區別於多數綜藝的單集的敘述手法,整個節目的故事性更加完整。

此外,經營餐廳的形式,很大程度上滿足了部分觀眾想開一家屬於自己的店鋪的夢想,開店營業的模式與餐廳遊戲體驗如出一轍,如《中餐廳》的前兩季節目中,導演組為嘉賓提供的環境是相對簡陋的,除了需要購買開店的必需品之外,還要製作每日的員工餐,也正是如此,才使節目有了打造更多戲劇性衝突的空間,這些不可預測的劇情和充滿變數的每日營業額度,可以持續引發觀眾的好奇。

經營類綜藝流變,大浪淘沙後誰立潮頭?

第三,營銷出圈,“黑紅”也是紅。

早前伴隨《中餐廳》第三季的播出,黃曉明各種霸道總裁式語錄在網路上引發熱議。面對“我不要你覺得,我要我覺得”,“這個問題不需要商量”等各式各樣的“明學”調侃,節目組巧妙運用楊紫與王俊凱的“官方吐槽”扳回一城,使其收穫了一波熱度與好感。

然而幾季節目之後,《中餐廳》系列口碑確實有所下滑。去年開始,劇組從客人安排到餐廳環境設定的“保姆式服務”,無疑壓縮了敘事空間,觀感有所下降。

總體來說,經營類綜藝節目最重要的是抓住 “人”的多元,無論是嘉賓處理問題的性格呈現,還是他們彼此之間、與客人之間的往來交流,都在為整個經營過程打造記憶點。只有真實呈現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才能在同質化的經營模式之中突出重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