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90後“考古玫瑰”,從刮地層實習生到發掘現場負責人

頂端新聞記者 張弋

提及考古工作者,你的腦海裡是否會浮現出一位白髮蒼蒼,埋頭於青燈黃卷的老先生模樣?

其實,這都是人們的刻板印象。隨著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弘揚,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選擇投身考古事業,2020年湖南女孩鍾芳蓉選擇就讀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就是最好的例子。

90後“考古玫瑰”,從刮地層實習生到發掘現場負責人

△北陽平遺址現場發掘負責人 李曉燕

河南作為考古大省,近年來,也湧現出一批優秀的青年考古人才。頂端新聞五四青年節特別策劃“頂新青年向未來”第一期,記者將帶您走進三門峽靈寶北陽平遺址,來聽聽90後“考古玫瑰”李曉燕的考古故事。

迷茫丨投身考古是誤打誤撞,期間還幹過半個月銷售

李曉燕是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一名年輕的90後考古隊員。雖然她的“考齡”只有5年,但她已經是北陽平遺址現場發掘負責人了。

其實,在高考結束填報志願時,李曉燕和大部分人一樣感到迷茫,不知道哪個專業才是適合自己的,在老師的建議下,她填報了鄭州大學歷史學院考古學系。但彼時的她,並不知道考古是做什麼的。

“在沒學考古之前,我一直以為考古工作者就像地質調查一樣,拿個放大鏡這走走那看看。”李曉燕笑言,“後來發現並不是這樣,經常要在一個地方待幾個月甚至幾年。”

90後“考古玫瑰”,從刮地層實習生到發掘現場負責人

△刮地層是每個考古工作者的必備技能

雖然李曉燕在本科期間,每年都去考古發掘現場實習,但她對未來依然感到迷茫。“本科畢業後,還去幹了兩個禮拜的銷售工作。”

可能意識到銷售工作並不是她想要的生活,在辭去工作後,李曉燕和其他人一樣,毅然加入了考研大軍,併成功的考上了鄭州大學歷史學院考古學系碩士研究生。

2017年,她碩士畢業後,就來到了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工作。“那時候還沒考上編制,就跟著老師在工地幹活,跟實習生一樣,天天挖坑,同時也負責文字記錄、繪圖方面的工作。”

機遇丨不怕苦愛鑽研的她,成了發掘現場負責人

2020年4月,花明柳媚,李白桃紅,李曉燕被院裡分配到了三門峽靈寶的城煙遺址。

在城煙遺址的工作,和她之前的工作沒有太大區別,也是每天挖探方。2020年9月25日,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三門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和靈寶市文物部門組成聯合考古隊,開展北陽平遺址考古發掘工作。這裡,也成為了李曉燕考古生涯真正的第一站。

雖然來到北陽平遺址工作到現在僅僅過去了一年半時間,但她已經不再是那個只需要蹲在探訪裡刮地層的“實習生”了,而是整個發掘現場的負責人,負責工地裡所有的事情。

“其實還是感到很意外的。本來想著還能跟著別人幹一陣子,慢慢的積累經驗,結果還沒幹多久,領導就讓我直接負責一個工地,對我而言是一個巨大的挑戰。”李曉燕說,“開始完全不知道該咋辦,一頭霧水。”

90後“考古玫瑰”,從刮地層實習生到發掘現場負責人

△在遺址裡“摸爬滾打”的日常

一般人的印象中,考古就是去野外發掘歷史遺存並研究它們。實際上,考古學並不是這麼簡單,這個領域內有著很多個不同的研究方向,有的人做秦漢考古,有的人做夏商考古,也有做新石器時期和舊石器時期的,還有做科技考古。雖然統稱考古學,但不同研究方向存在著很大區別。

李曉燕學習方向是商周考古,但北陽平遺址是一處是以仰韶文化、廟底溝文化為主的新石器時期遺址,所以對出土文物的器型、仰韶時期房址結構都不太瞭解。

“我們去年挖了一座房址,前後花了一個月時間才把房址的結構搞清楚,這一個月裡天天拿著手鏟刮面。因為如果搞不清楚房址結構,後續工作就沒法進行。對於仰韶文化的器物,我現在也只能看個大概,但看不出具體是屬於仰韶幾期的。”

她說,在房址的中央,發現有幾塊儲存完好的炭化木構件,她帶著隊員們趴在地上,用嘴吹去表面的泥土,一連吹了好幾天,才還原這些難得保留完好的木構件原貌。

成長丨和當地村委會打交道,既是困難,也是挑戰

研究方向差異,對於李曉燕而言,並非難事。前文提到,作為發掘現場負責人,她要負責工地裡所有的事情,真正的難,就是這個“所有”。

既然是“所有”,那就不僅僅是業務上的工作。在北陽平遺址,李曉燕不僅要負責民工、實習生的管理,還要負責整個考古工地的運轉,甚至包括工地的建設。

她告訴記者,田野考古都是在野外進行,需要建設圍欄把工地圈起來,都是她親自跑到鋼材廠和五金店裡購買材料。後來又建了一個大棚,也是她親自去跑的。“我們需要往院裡報預算,需要多少材料,用多少工,得找什麼人幹,都得把關,就跟自己家裝修一樣。”

90後“考古玫瑰”,從刮地層實習生到發掘現場負責人

和村裡打交道也是不小的挑戰。“田野考古需要大量用地,因此要跟村裡籤協議租地,本來想著直接跟村民直接談就行,但村委會要開會討論,一層層往上走,比較需要耐心。”李曉燕說。

李曉燕覺得,雖然她是內向的人,但在管理水平上還是有很大進步,這也是一個成長的過程。是機遇,也是挑戰。

未來丨“全國十大”是每個考古人的夢想,希望能有個屬於自己的考古工地

雖然供職於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但李曉燕並不是河南人,她來自寶雞,是一個地地道道的陝西人。“本科和研究生都是在鄭大上的,就把鄭州當成了自己第二故鄉,於是畢業後就選擇留在河南工作。”

李曉燕說,田野考古雖然苦,但她都有辦法克服。夏天太曬,她就把防曬工作做到底,全身只露個眼睛;冬天太冷,就躲到房子裡去,風小了再出來;閒暇時間,她還和駐地的小狗打打鬧鬧。“剛來的時候狗還很小,這兩年她已經生了三窩小狗了,前段時間一窩生了8只,很可愛。”

90後“考古玫瑰”,從刮地層實習生到發掘現場負責人

△有活幹的地方,都少不了她的身影

作為考古大省的河南,從1990年起到現在,已經有50個考古發掘專案入選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領跑全國。

“誰不想得‘十大’啊,這是每個考古人的夢想。”李曉燕笑言。

她認為,成為一名優秀的考古工作者,業務能力、專業技能、協調溝通能力、科研能力、研究能力缺一不可。考古發掘出來的東西都是基礎資料,不僅要寫成簡報或報告發表,還得會做研究,因為考古的最終目的是研究,不僅僅是挖土。

“我只是一個初出茅廬的考古人,還有太多的東西需要向前輩們學習,不過我也有一個小目標。目前我還是這個專案的執行負責人,希望儘快取得資格,成為真正的考古專案負責人,有個屬於自己的考古工地。”